首页 理论教育 乐都柳湾遗址:肖永明柳湾隶属乐都县高庙镇

乐都柳湾遗址:肖永明柳湾隶属乐都县高庙镇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肖永明柳湾隶属于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是河湟谷地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湟水河中游北岸。柳湾遗址位于湟水北岸二级台地,遗址距湟水河约1公里,距柳湾墓地约600米,遗址东南约800米处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沙沟口遗址,遗址北侧紧邻齐家文化的刘湾村西遗址,海拔1923米。此次发掘属柳湾遗址的首次揭露,布5米×5米探方40个,共揭露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出土铜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221件。遗址中的夹砂陶占三分之二以上。

乐都柳湾遗址:肖永明柳湾隶属乐都县高庙镇

肖永明

柳湾隶属于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是河湟谷地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湟水河中游北岸。柳湾遗址位于湟水北岸二级台地(原乐都县高庙镇柳湾小学所在地),遗址距湟水河约1公里,距柳湾墓地约600米,遗址东南约800米处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沙沟口遗址,遗址北侧紧邻齐家文化的刘湾村西遗址,海拔1923米。柳湾墓地位于柳湾村北约12万平方米的台地上。1974—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共发掘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墓葬1730座,该墓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黄河上游最大的一处氏族社会公共墓地。

为配合青海省柳湾彩陶博物馆建设,在青海省文物管理局的组织下,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00年11月—2001年4月对该馆建设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的领队许新国,执行领队肖永明,参加人员王忠信、蔡林海、胡晓军、李国林、张长寿、王国旗等。

此次发掘属柳湾遗址的首次揭露,布5米×5米探方40个,共揭露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出土铜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221件。

遗址堆积共分5层。1层为近现代堆积;2a、2b层为自然层;3a为文化层,包含大量齐家文化陶片和少量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片,开口于该层下的房址5座、灰坑58个、灰沟10条;3b层多为马厂类型陶片,也有少量齐家文化陶片,开口于该层下灰坑5个。

1号房址开口于3a层下,为长方形半地穴式硬土面住址。南北长5.6米、东西宽4.1米、深0.68米,中轴线方向26°。房址中央有椭圆形灶面,灶面东侧有偏洞式窖穴,柱洞均在室内,周壁有壁柱痕迹。南部被另一座保存较差的房址打破,门道可能开向西南。该房址下层堆积的泥质陶片统计结果为:齐家文化早期陶片160片,马厂类型三、四期陶片80片,房址内出土堆纹口沿罐、单耳罐、粗陶双耳罐、骨梗刀、骨叉、骨锥、骨饰、骨针、石斧、石凿、盘状器、细石叶等小件器物40件。

2号房址开口于3a层下,位于1号房址南约20米处,为长方形半地穴式硬土面住址,南北长5.4米、东西宽4.3米、深0.96米,中轴线方向27°,斜坡式门道开向东南。柱洞分布于房址外围,西侧柱洞保存较为完整。房址中央设椭圆形灶面,房址西壁保存较好,加工工具痕迹清晰可见,房址上层堆积为青灰色草木灰,厚0.4~0.5米,分布于房址内及周围约1.5米的范围,为草木建筑废弃后的堆积。下层堆积为灰黄色土,土质疏松,下层堆积的泥质陶统计结果为:齐家文化的陶片9片,马厂类型三期的陶片居多,典型器为颈部饰横条纹的双耳彩陶罐

共发现圆形袋状、圆形锅底状、沟状及不规则状灰坑78个,开口于3a层下的73个,其中齐家文化与马厂类型的陶片共存的灰坑有50个,单纯齐家文化的灰坑7个,单纯马厂类型的灰坑8个,其余坑内未见陶片。

发现灰沟6条,沟宽0.8~1.4米、深0.7~1.6米,沟内堆积多为浅灰色土,含有大量陶片。1号房址周围的灰沟内陶片以齐家文化的陶片为主。(www.xing528.com)

此次出土遗物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3a文化层中,出土铜镞一件,锻造,长3.4厘米、宽1.5厘米,体形扁薄,略起中脊,两翼稍长,铤部带三锋。与之共存的同一探方内同一层的泥质陶中,可以辨认的马厂陶片65片、齐家陶片90片,从器型上看可能属于齐家文化的遗物。此前,在柳湾墓地已发掘的1700多座墓葬中从未发现任何铜器。

出土石器中盘状器占大多数,其他有石斧、石凿、石刀(多中心对钻或刻划成单孔,多孔石刀仅1件)、石矛、石镞、石枪头、石坠、敲砸器、砺石、石片、石核、刮削器、细石叶等。

从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可以辨认的动物有牛、羊、猪、鹿。骨器中骨锥居多,多以小型动物肢骨为材料,劈裂后磨制而成,另有骨针、骨梗刀、骨叉、细石叶、骨镞。一件骨饰上刻划有平行线纹和交叉斜线纹。其他骨器有角斧、骨凿、骨管、骨环、骨珠等。

出土陶器以生活器为主,器型有纺轮、陶拍、碗、侈口盆、折沿盆、杯、盏、双大耳罐、粗陶双耳罐、双耳彩陶罐、双耳彩陶盆、单耳罐、三耳罐、侈口罐、带嘴罐、瓮、高领双耳罐、壶、豆、尊及甑、盉、鸮面罐的残片。遗址中的夹砂陶占三分之二以上。彩陶比重较大,多红衣黑彩,有极少量的黑红双彩陶片,器型以双耳彩陶罐(盆)和彩陶壶为主。

在地层和大多数遗迹单位中大量共存着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的器物及陶片。马厂类型泥质陶以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及灰褐陶,陶胎厚多在0.4~0.9厘米之间,烧成温度略低;彩陶在泥质陶中的比例较大,多红衣黑彩,有极少量的黑红双彩陶片,器型以双耳彩陶罐(盆)和彩陶壶为主。双耳彩陶盆为紫红色或深红色陶衣饰黑彩,口沿内侧一般饰斜线纹。颈部多见横条纹,颈部以下多饰联弧纹,有的耳部饰有横条纹。彩陶壶多深红衣黑彩,颈部多饰折线纹或人字纹,腹部多饰圆圈纹,圆圈内填网格的较多,下腹部一般饰联弧纹;夹砂陶中夹砂红陶的比例较大,夹砂灰陶及内灰外红的陶片较少。胎厚在0.5~1.2厘米之间,烧成温度较低,纹饰以竖绳纹及交错绳纹为主,器型以粗陶瓮及粗陶双耳罐常见,粗陶瓮口沿一般附加较宽的泥条使之加厚,再饰以竖绳纹,口沿及颈部间有明显的凸棱,颈部多饰宽厚的附加堆纹,底部多饰交错绳纹。粗陶双耳罐体形矮胖,双耳窄厚,耳孔较圆,接耳处附加宽而厚的堆纹。齐家文化泥质陶以橙黄色为主,泥质灰陶比例加大,有少量的灰褐陶,胎厚在0.3~0.6厘米之间,器表多磨光。慢轮修整者较多。彩陶比例较小,以双耳彩陶罐为主,胎厚一般为0.35厘米,黄褐色陶衣饰浓黑彩,颈部多饰竖条纹。有极少量的双大耳罐及折沿盆,其表面磨光后饰红彩。其他泥质陶多饰篮纹及粗绳纹,器型以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为主,双大耳罐的颈、耳尚不发达,器型较粗矮者居多,高领双耳罐折肩以下多饰篮纹。其夹砂陶中夹砂红褐陶的比例下降,夹砂灰陶或内灰外红陶的比例上升,胎厚多在0.4~0.9厘米之间,烧成温度较高,多素面,少数饰粗绳纹且带有烟炱,有的器表抹光,有的器底有席纹,器型以侈口瓮、粗陶双耳罐、侈口盆多见,瓮的口沿附加窄而薄的泥条后抹平或压捏成堆纹,颈肩部的堆纹细而扁薄。

通过对陶器的初步观察,认为本次发掘的柳湾遗址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遗存。这一时期,齐家文化已从甘肃东部扩展至青海东部,并与当地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接触和融合。该遗址集中体现了马厂类型三、四期与齐家文化早、中期在时间上的并存和空间上的交叉关系。虽然由于晚期对早期遗存的破坏会造成晚期遗迹单位存在早期遗物,但在地层和大多数遗迹单位中大量共存着两种烧造技术和画工不同的陶片,反映了两种文化在时间上的共时性。此次柳湾遗址的发掘,丰富了柳湾古代文化内涵,特别对认识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本文原载于《再现文明——青海省基本建设考古重要发现》,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46-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