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家文化房址出土情况

齐家文化房址出土情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座房址居室建于生黄土上。居室中央有一坑形灶址,形状不规整,周围略凸起,尚存红烧土面及草木灰烬。场地东侧南距门槛约1.45米处有一石块,在其四周有红烧土面及草木灰烬,推测应属居室外临时性的简易灶址。居住面东侧高于西侧,其做法同F3。因两座房址需就地保护,故居住面未解剖发掘,草拌泥下是否有夯筑黄土层尚不清楚。

齐家文化房址出土情况

F3、F4在第Ⅱ发掘区的北部,东西向并列排列,相距约2.5米。地层堆积简单,揭去约30厘米的耕土层即露出居室残口。两座房址居室建于生黄土上。因居室中填充红泥土,外为生黄土,故揭去表土后居址范围基本清晰。因多次平整土地,房址上部堆积已破坏殆尽,残存下部穴壁。2座房址总体结构相同,由居室、门道、门前场地构成,房址的大小、形状、局部设施则有差异。

F3 位于T2609、T2509、T2610探方中。门向北(图二)。

居室 建在黄土层中,现存残口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3.35米、东西宽3.05米。居住面略呈椭圆形,南北进深3.65米、东西面阔3.35米。地面经修整,系先敷一层厚约3厘米的黄土草拌泥,后抹厚约0.5厘米的白灰面,因使用时间较长,地面凹凸不平,靠墙基边缘局部残存零星白灰面,中部磨损殆尽。居住面呈斜坡状,北高南低,坡度为5~10度。北壁中部地面距地表深1米、南壁中部地面距地表深1.15米。东西两壁平、剖面皆呈弧形,壁面向上向内拱曲渐收缩,南北两壁面近平直,剖面稍有弧度。东西两壁面相互对称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较南段壁面略向内凸出约7厘米;东壁北段长0.78米,凸出面上尚存零星黑色烟炱,西壁北段长0.9米。现存四壁均涂抹有一层草拌泥,后用白灰面涂抹磨光。壁面的白灰面多已脱落,残存局部。草拌泥厚约2厘米、白灰面厚约0.1厘米。居室四周无柱洞,仅室内中部偏东有一圆形小坑,长径31厘米、深25厘米,填土灰褐色,底部无陶片、石块等填塞物。居室中央有一坑形灶址,形状不规整,周围略凸起,尚存红烧土面及草木灰烬。

门道 门道置于居室北壁中部,前宽后窄呈开放状。南北长0.84米、东西宽0.84~1.18米。底部呈斜坡状,北高南低,坡度为10~20度,南端距地表深1米,北端距地表深0.85米。地面为黄土踩踏而成的路土层。在门道北端略靠内设置有门坎,表面呈圆弧状,用黄花土垒筑而成,长60厘米、宽17厘米、高6~13厘米。

图二 F3平、剖面图

门前场地 紧邻门道口北端加宽至1.7米形成门前场地,现存南北长1.7米,推测其可能继续向北延伸,但被邻方内其他地层遗迹打破,故仅存局部。现存门前场地,东壁平直较规整,西壁不规整。南北长1.7米、东西宽1.7米、残高0.23~0.6米,底部亦呈斜坡,坡度为10~20度。地面也是由黄土踩踏而成的路土层。场地东侧南距门槛约1.45米处有一石块,在其四周有红烧土面及草木灰烬,推测应属居室外临时性的简易灶址。

F4在F3东侧2.5米处,位于探方T2709、T2710中,局部延伸到T2609、T2610东隔梁处。门向北(图三)。

图三 F4平、剖面图

居室 建于生黄土上,残口呈倒梯形,北宽南窄,南北长3.81米、东西宽2.95(南壁)~3.55(北壁)米。居住面亦呈倒梯形,南北进深3.91米、东西面阔3.15~3.6米,面积约14平方米。居住面北高南低,略呈斜坡,坡度为5度。北侧中部地面距地表深0.37米、南侧中部地面距地表深0.72米。居住面东侧高于西侧,其做法同F3。草拌泥厚约3厘米、白灰面厚0.3~0.7厘米。现存白灰面保存较好,未脱落,仅出现多道裂缝。四壁形制较规整,东西两壁向内略拱曲,南北两壁拱曲不明显。东西两壁基本相互对称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均向内凸出。东壁北段长1.32米,凸出9厘米;西壁北段长1.41米,凸出6厘米。居室内东西两壁做法同F3,但不同的是F4居室内在东壁北段凸出的白灰面壁之上又用草拌泥二次重砌加厚,重砌面厚薄不一。自东北角向南0.66米处重砌厚度为2厘米,0.66米处向南至1.32米处重砌厚度为6.5厘米。重砌面外表均匀,呈黑色,似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由于这部分保存情况不太好,又不完整,所以对它的判断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确认。另外,此处还发现了几件玉器。

居室内四壁白灰面大多保存尚好,仅北壁门道之西侧有坍塌,经观察该壁面似有宽1.15米的水蚀痕迹。因水蚀同时造成西北角局部地面塌陷,形成一个长约0.5米的浅坑,坑底距居住面深0.38米,坑边不规整。在该坑的东缘明显可见水蚀形成的缓坡,由东向西渐低陷。由此迹象推测,房址内曾遭洪水袭击,有可能洪水是经门道从东向西进入室内,首先冲击居室西北角北壁,造成北壁坍塌和西北角地面下沉塌陷。(www.xing528.com)

在居室中央有一圆形灶,加工极为规整,直径1.1米。灶上部有一具人骨遗骸,故未全部清理,从已清理部分可知,灶面平整,没有涂抹白灰面,为烧土面。

门道 居室北壁中间设门道,狭窄且短,内窄外宽,长0.35米、宽0.58~0.78米。门道之中设凸棱状门槛,长0.54米、宽0.13米、外高0.06米、内高0.1米。门道底部呈斜坡状,未铺白灰面,系踩踏而成的路土层。

门前场地 门道外即为门前场地,北宽南窄,呈向外开放型,底呈斜坡,坡度为10度。残长1.46米、东西宽1.7~1.86米。地面较坚硬为路土层。在其西北口放一个猪下颌骨,可能属废弃物随意扔弃至此,当然也不能排除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可能。

综上所述F3、F4现存结构有以下特点。

1.房址均由居室、门道、门前场地构成,门道与居室之间设有凸棱状门槛。

2.居室残存穴壁都建于生黄土层中,生土壁上都先敷有一层草拌泥,然后再抹一层白灰面。草拌泥与生土壁黏结较牢固,只有局部被侵蚀脱落,应是穴壁刚挖好,趁生土壁未干时抹成的。抹草拌泥及白灰面的作用一是防止生土壁进一步风化,裂隙变宽或出现新的裂隙,二是使壁面平整美观,白灰面涂抹后不易开裂,经打磨略有光泽,不仅美观,而且具有防潮作用。

3.居室南北两壁平直,剖面稍有弧度,东西两壁均向内拱曲、收缩,故出现残口小而居住面大之特点。另外,东西两壁均基本对称为南北两段,其北段皆向内凸出,比南段壁面凸出6~9厘米。

4.居址均坐南朝北,门向一致。底部从门前场地至居室都呈缓状斜坡,北高南低。居室内居住面东侧略高于西侧。门前场地及门道底部皆为踩踏而成的路土层,居室内底部敷抹一层草拌泥,然后抹白灰面。因两座房址需就地保护,故居住面未解剖发掘,草拌泥下是否有夯筑黄土层尚不清楚。

5.房址四周均未发现柱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