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厂文化墓葬研究:地点、数量与葬式分析

马厂文化墓葬研究:地点、数量与葬式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马厂文化墓葬共发掘6座,地点在总寨村东北的寺儿台山地上。墓内人骨1具,为45岁左右的成年女性,葬式为仰身直肢,但骨架零乱,似经二次扰动。图二马厂墓葬这批马厂墓葬的葬式比较整齐划一,一座为二次葬,仰身,其余五座均为一次葬,仰身直肢。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齐家文化墓葬打破马厂文化墓葬的打破关系一例。图五马厂墓葬出土陶钵M36:3器形纹饰等与M38:4相同。

马厂文化墓葬共发掘6座,地点在总寨村东北的寺儿台山地上。这里被社员修路破坏,部分墓葬显露地表,一般墓葬残留开口较浅,但墓葬内部大多数保存完好。

1.墓葬形制

墓葬均为长方形圆角竖穴土坑基,有的墓近似椭圆形。方向45°~130°。长1.3~2.1米、宽0.64~1.3米、深0.25~0.95米。可分为二型,Ⅰ型不带二层台,Ⅱ型有整齐的二层台,二层台穴内放置骨架,二层台上放置随葬陶器。

Ⅰ型以M34为例。该墓方向为45°,长1.5米、宽0.8米、深0.24米。墓内人骨1具,为45岁左右的成年女性,葬式为仰身直肢,但骨架零乱,似经二次扰动。在骨架左侧放置随葬陶器两件(图二:右)。

Ⅱ型以M36为例。其构筑方法是,先挖一竖穴土坑,然后在土坑底部再挖一长方形墓穴,形成生土二层台,墓穴挖凿整齐规则,在墓穴内放置人骨,生土二层台上放置随葬陶器3件。墓穴长2.1米、宽1.08米、深0.3米,二层台穴长1.8米、宽0.37米、深0.16米。方向55°。人骨葬式为仰身直肢,为一45岁左右的成年女性,在骨架周围有骨珠若干(图二:左)。

图二 马厂墓葬

这批马厂墓葬的葬式比较整齐划一,一座为二次葬,仰身,其余五座均为一次葬,仰身直肢。随葬品的配置亦有规律,均放置在人骨的头部和上身两侧。随葬陶器无大差别,每墓1件至6件不等。均未见葬具。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齐家文化墓葬打破马厂文化墓葬的打破关系一例。马厂墓葬为M38,Ⅱ型墓,墓穴残长1.35米、宽1.3米、深0.95米,方向70°,二层台穴残长1.3米、宽0.35米、深0.2米。墓内人骨一具,较完整,为一45岁左右的成年男性,葬式为仰身直肢,上身两侧的二层台上各放置随葬陶器3件,上身骨架周围,还随葬有石珠和绿松石。该墓西半部被齐家墓葬M39所打破(图三)。

图三 齐家墓葬(M39)与马厂墓葬(M38)关系图

2.随葬品

马厂墓葬中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另有少数石珠和绿松石珠。共出土陶器13件(一件粗陶残底未计),器型主要有罐和钵,其中除3件钵为夹砂粗灰陶外,其余均为泥质红陶。在泥质红陶中均不同程度地夹有细砂或少量的粗砂。罐又可分为单耳、双腹耳、双颈耳等不同的器形,下面分别叙述。

(1)单耳罐2件

M38:3 泥质红陶。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颈部一侧附单耳,腹部突出一钮。器表和口沿内部施彩绘,红黑两彩相间,口沿内部饰三角纹,腹部四大圆圈纹,在圆圈内部填网格纹,颈部斜网格纹。口沿7.3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8.4厘米、高14.5厘米(图四:2)。

M36:2 泥质红陶,夹粗砂。口微侈,颈部斜直,鼓腹,平底,颈部一侧单耳略高于口沿,腹部突出一钮。通体彩绘,口沿内部不施彩,彩绘黑、红两色相间,腹部饰四大圆圈纹,圈内填斜网纹。口径7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8厘米、高15.7厘米(图四:8)。

(2)双颈耳罐4件

M36:1 泥质红陶,夹粗砂。侈口,高领,双耳,鼓腹,平底。器表和口沿内部施彩,彩绘均黑色。口沿饰条纹,腹部重彩连续三角纹相错,颈部饰由小圆点组成的相错连续三角纹,二者之间饰短条纹。口径10厘米、腹径15.4厘米、底径7.8厘米、高13.3厘米(图四:17)。

图四 马厂墓葬出土陶器(1为1/12,2、3、4、17为1/6,6为1/14,18为1/4,余均1/8)

M38:5 泥质红陶,夹砂。口微侈,高颈,双耳,鼓腹,平底,耳略高于口沿。器表和口沿内部均彩绘,黑、红两色相间,颈部饰网纹,耳部饰红色条纹,腹部饰条纹、连续大斜方格纹,内填网纹,口沿内部点纹和条纹。口径11.5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8.3厘米、高12厘米(图四:3)。

M34:2 侈口,溜肩,折腹,双耳,平底。器表、口沿内部、耳部彩绘,黑、红两色相间,口沿内部交错锯齿纹、条纹,颈腹复线回纹,中间以红彩填充,耳部饰波折纹。口径12.7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8厘米、高10.2厘米(图四:4)。

M37:1 口微侈,短颈,双小耳,溜肩,鼓腹,下收作平底。颈、腹部施彩绘,颈部饰:条纹、锯齿纹,腹部饰密集的大斜线方格纹,内套有小网格纹。口径8.7厘米、腹径20.8厘米、底径7.4厘米、高18.5厘米(图四:5)。

(3)双腹耳罐4件

M34:1 泥质红陶,夹粗砂。侈口,短颈,溜肩,收腹,双耳,平底。素面无纹。口径16.2厘米、腹径33厘米、底径13厘米、高35厘米(图四:6)(www.xing528.com)

M38:6 泥质红陶,夹粗砂。侈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双耳。器表素面无纹,口沿内部黑彩线条纹。口径17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9厘米、高25厘米(图四:1)。

M38:2 泥质红陶,夹粗砂。侈口,短颈,广肩,鼓腹,双耳,底部残破。耳以上饰黑粗带纹、锯齿纹。口径17.5厘米、腹径27厘米、残高20厘米(图四:12)。

M33:1 口微侈,高颈,广肩,收腹,平底,双耳。肩腹部黑、红两彩相间,饰勾连四大四圈纹,圈内填网纹。口径6厘米、腹径19.5厘米、底径8.5厘米、高20厘米(图四:7)。

(4)陶钵3件

M38:1 夹砂灰陶。大口微侈,下收作平底,器腹两侧突出二对称的小钮。口沿处有一道弦纹,通体饰细绳纹。口径16.5厘米、底径9厘米、高12厘米(图五:1)。

M38:4 夹砂灰陶。大口微敛,腹微鼓,下收作平底,器腹两侧突出两个对称的小纽。口沿处有一道弦纹,通体饰细绳纹。口径13厘米、底径9厘米、腹径15厘米、高11.5厘米(图五:2)。

图五 马厂墓葬出土陶钵(约1/4)

M36:3 器形纹饰等与M38:4相同。口径15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厘米、高9.8厘米(图五:3)。

采集陶器 我们在寺儿台还从附近老乡家征集了一批马厂类型的陶器,这些陶器有:

(1)双颈耳罐3件

其一,夹砂粗红陶,口微侈,鼓腹,双耳,平底,耳高于口沿,在口沿内部和器表施彩,彩绘黑、红两色相间,口沿内部饰锯齿纹,器表连续方格纹、宽条纹、锯齿纹,口沿12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9厘米、高12厘米(图四:10)。

其二,夹砂粗红陶,侈口,双耳,鼓腹,平底,在口沿内与器表施黑彩,口沿饰双线条纹,腹部饰连续斜方格纹,方格纹内填网纹,颈部饰宽带纹,在宽带之间用短条纹连接,口径16.5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9厘米、高17.5厘米(图四:9)。

其三,夹砂粗红陶,侈口,双大耳,折腹下收作小平底。在口内和腹部彩绘,黑、红两色相间,口内饰连续弧线纹,口沿与腹部饰连续斜方格纹,内填网纹,其间饰粗条纹,口径11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6厘米、高10厘米(图四:18)。

(2)双腹耳罐5件

其一,夹砂粗红陶,侈口,短颈;溜肩,鼓腹,双耳,平底,口内和器表施彩,口内弦纹、锯齿纹,器表饰多道条纹、连续斜方格纹,在方格内填点纹,口径14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1.5厘米、高24厘米(图四:14)。

其二,夹砂粗红陶,侈口,溜肩,鼓腹,下收作小平底,双耳,口内和器表施黑彩,口内锯齿纹,器表锯齿纹、连续斜方格纹,格内填网纹,口径21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9厘米、高23.5厘米(图四:11)。

其三,夹砂泥质红陶,侈口,短颈,广肩,鼓腹,下收作平底,双耳,口沿内与器表彩绘,黑、红二色相间,口内连弧纹,器表母题花纹为勾连“S”纹以及锯齿纹与网纹,口径17.5厘米、腹径30厘米、底径14厘米、高32厘米(图四:13)。

其四,夹砂泥质红陶,侈口,短颈,广肩,鼓腹,双耳,平底,口内和器表施黑彩,口内连弧纹,器表条纹、连续斜方格纹,口径15厘米、腹径31厘米、底径13厘米、高30.5厘米(图四:15)。

其五,夹砂泥质灰陶,侈口,短颈,广肩,鼓腹,双耳,平底,口沿内和器表面彩绘,彩绘下面有一层淡红色陶衣,彩绘由黑、红两色组成,口内饰连续复线弧纹,颈、肩部施锯齿纹,腹部母题花纹为波纹,上下连以锯齿纹,口径14厘米、腹径30厘米、底径11.5厘米、高31厘米(图四:16)。

马厂墓葬出有少数石珠和绿松石珠,与齐家文化墓葬出土的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