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海大通长宁遗址:首次发现齐家文化聚落

青海大通长宁遗址:首次发现齐家文化聚落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古发掘表明,长宁遗址是一处齐家文化聚落遗址。长宁遗址中出现的地面建筑木骨泥墙的房址,在青海地区齐家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经初步统计,遗址中共出土各类器物2000余件。经对长宁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及出土物初步分析研究,可认定这是一处单一的齐家文化聚落遗址。

青海大通长宁遗址:首次发现齐家文化聚落

任晓燕 王倩倩

长宁遗址位于西宁市北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乡长宁村西南约3公里处。遗址坐落于湟水的主要支流北川河西岸二级阶地,东距北川河约3公里。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海拔2340米。

该遗址是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1986年由青海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为配合青海省景阳变电所扩建工程建设,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变电所扩建区域内对遗址局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经两个月的发掘,揭露面积近3000平方米。

本项目领队任晓燕,执行领队王倩倩、闫璘。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蔡林海、李国林、胡晓军、顾希娟、刘林、王国旗

考古发掘表明,长宁遗址是一处齐家文化聚落遗址。在发掘区域内,经清理的主要遗迹有房屋居址15座、灰坑和窖穴共计150个、墓葬6座。由于本次发掘为抢救性发掘,受到发掘范围的限制,无法了解本遗址聚落布局的全貌。但已揭露的15座房址结构形式有半地穴和地面建筑两种形式,反映出这一时期居住房址的建筑特点。其中地面式建筑,如F11采用了处理地基和建造木骨墙体的建筑技术。这一技术在邻近的甘肃境内大地湾第四期文化中就已出现,但据目前考古资料,在青海地区已发掘的齐家文化房址中,迄今均未见使用这种技术。长宁遗址中出现的地面建筑木骨泥墙的房址,在青海地区齐家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它不仅丰富并填补了这一地区齐家文化聚落房址建筑形式新的内容,同时也为了解该地区史前建筑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实证资料。

灰坑或窑穴,形制有圆角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四大类。有的挖掘规整,壁面整齐;有的利用自然冲积沟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不规则灰坑,灰坑内的包含物有的出土兽骨、夹砂陶罐数量较多;有的则出土有大量的大块陶片,部分陶片还有早期粘对二次使用的痕迹,居址内的灰坑或窑穴,应具有不同使用功能。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其中1号墓葬随葬1件夹砂罐,罐内盛放几枚羊肋骨;3号墓随葬2件陶罐、1件石刀外,其余墓葬均无随葬品及葬具。有3座墓从葬式等观察,墓主人属非正式埋葬,利用了方形灰坑为墓穴随意扔弃在坑内予以埋葬。

经初步统计,遗址中共出土各类器物2000余件。从质地上可以划分为陶器、石器、玉器、骨角器、青铜器五类,以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为大宗。

陶器的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泥质陶分橙黄、褐、灰和红陶,以橙黄陶为主。夹砂陶可分褐、灰、红和橙黄陶,以褐陶为主。器表多以素面为主,常见的纹饰为篮纹和绳纹。泥质陶除篮纹外,还有戳印纹、刻划纹等。纹饰多施于肩、腹处。夹砂陶除绳纹外,还有附加堆纹、网纹、席纹、篮纹和弦纹等,绳纹多饰于肩部、腹部,弦纹多饰于颈部,席纹多饰于底部。彩陶纹饰有网格纹、三角纹、三角网格纹等。

陶器可复原的有130件,器形多平底器,三足器罕见。夹砂陶有单耳罐、双耳罐、无耳罐、半罐形器、器盖、花边口罐、敛口罐、盉、盆、单耳杯等。泥质陶有高领折肩罐、双耳罐、双大耳罐、三耳罐、腹耳罐、盆、纺轮等。彩陶有双耳罐、双大耳罐、尊和豆等。(www.xing528.com)

石器数量较多,计1400余件,以生产工具为主,大多为打制石器,器类有砍砸器、敲砸器、盘状器、刮削器等;磨制石器大多制作精致,常见的器形有石刀、石斧、石凿、石锛,还有研磨器和石杵,也罕见有兵器石矛及打制乐器石磬残片。细石器也占一定比例,有细石核、细石叶、尖状器等。

骨器制作精美,质地大多数为羊骨和鹿骨,计700余件,多利用了动物的肢骨或肩胛骨磨制而成,形制有骨簪、骨叉、骨刀、骨锥、骨针、骨笄、骨马镳、骨凿、骨铲、骨镞等,另有一种复合工具骨梗刀,系切割工具,是在兽骨上先开挖凹槽,内使用树胶等天然黏合剂镶嵌细石叶制作而成。还出土有鹿角器、卜骨等。

玉器主要为玉锛、玉斧、玉凿、玉璜。刃部有使用痕迹,多为实用工具。

青铜器仅发现一件,为铜环,似为锻造法制成,已残断。

本遗址采用了浮选法,从文化堆积中获取了数量颇丰的植物种子,总计高达近15万粒,其中以各种谷物为主,约10万粒,约占出土植物总数的70%,经鉴定谷物的种类有黍、粟、大麦。其他植物种子的数量相对较少,有黍亚科、禾本科、蓼科、菊科。其中极为重要的是首次发现了目前我国年代最早的大麦遗存;其次,在西北地区首次发现大麻籽。

在遗址内文化层及部分遗迹单位中,还出土了数量丰富的动物骨骸,动物遗存保存状况普遍较好,因此为了解恢复齐家文化时期动物群面貌及统计分析奠定了一定基础。经动物考古学家鉴定,初步研究结果:动物种类共计20余种,其中食肉类有熊、狼、狐、獾、猞猁、犬;食草类有马鹿、狍子、麝、麂、牛、山羊、绵羊;杂食类有野猪、家猪;小型哺乳类有兔、旱獭、田鼠、家鼠、河狸等;鸟类有鸡、猛禽等;另有淡水软体动物如河蚌和鱼类等,种类繁多。其中狩猎动物占较大比重并且种类相对集中。主要狩猎对象是马鹿、狍子和野猪,在动物遗存构成中占相当大比重。家养动物种类相对集中,但是有一定多样性,主要的驯养动物为山羊和绵羊,次之为牛,犬的数量较多,也是肉食对象之一。

经对长宁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及出土物初步分析研究,可认定这是一处单一的齐家文化聚落遗址。在发掘工作中始终重视课题意识,始终重视了考古学与多学科相结合,以探索古代文化的经济形态及古环境这一课题为目标,采集了已发掘的遗址文化层堆积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动物骨骼;收集了可以浮选的大量的土样,采用浮选法获取植物遗存,并完成了植物孢粉的采集。由于在该遗址开展了有系统的植物与动物考古学研究,获取到了极为丰富的多元信息,不仅丰富了齐家文化的内涵,也为初步认识与深入探讨这一地区齐家文化经济形态和发展规模、齐家人的生业模式及所生活的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及信息。

齐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过渡阶段,距今4200~3800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本次发掘成果还将对探索黄河上游史前文明因素起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深入了解青海省境内齐家文化的内涵、分区,齐家时期的聚落形态、社会发展程度等问题增添了新的科学信息。

(本文原载于《再现文明——青海省基本建设考古重要发现》,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1-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