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卓尼县寺下川遗址发掘简报:研究文集

甘肃卓尼县寺下川遗址发掘简报:研究文集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寺下川遗址位于卓尼县藏巴洼乡寺下川村西北约200米的洮河台地之上,周边分布有马家窑、齐家、寺洼文化遗址。200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九甸峡水电站的修建,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图一卓尼寺下川遗址房址分布图1.地层堆积第1层:耕土层,褐色,厚15~25厘米,土质疏松。图二卓尼寺下川遗址F2平剖面图F3开口于2层下。图三寺下川遗址出土器物鬲足1件。

甘肃卓尼县寺下川遗址发掘简报:研究文集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卓尼县为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洮河上游。寺下川遗址位于卓尼县藏巴洼乡寺下川村西北约200米的洮河台地之上,周边分布有马家窑、齐家、寺洼文化遗址。200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九甸峡水电站的修建,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分为四区,此处仅报道Ⅰ区,Ⅰ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17个,计425平方米,主要发现为3座房址(图一)。

图一 卓尼寺下川遗址房址分布图

1.地层堆积

第1层:耕土层,褐色,厚15~25厘米,土质疏松。

第2层:寺洼文化层,灰色,厚20~35厘米,距地表35~60厘米,土质疏松,出土极少陶片、兽骨、石片及大量炭屑。

第3层:齐家文化层,黄色,厚15~60厘米,距地表深50~120厘米,土质较硬,包含物极少,3座房址打破该层。3层以下为生土层。

2.遗迹

F1开口于2层下,平面呈方形,长464厘米、宽415厘米、铺0.6~0.7厘米厚的白灰层。门道被破坏,室内正中有一圆形的灶坑,直径112厘米,灶面为厚25厘米的红烧土。东北和西南墙壁残存15~45厘米高的白灰面墙裙,白灰层厚0.1~0.15厘米。其下为草拌泥地仗,墙与居住面成80°夹角。发现有直径为24厘米的柱洞一个。房址内堆积坚硬的黄土,且夹杂片状的白灰面墙皮,淤土层压在白灰居住面上。房址内出土夹砂绳纹红陶罐、石刀、石球及泥质红陶片。

F2开口于2层下,平面呈甲字形(图二),长394厘米、宽368厘米、墙壁残高57厘米。居住面中央有直径116~120厘米的椭圆形圜底灶,深25厘米,堆积8~10厘米厚的草木灰,灶壁红烧土厚约15厘米,灶内出土一夹砂绳纹残陶罐。柱洞在东西两壁各4个,北壁3个,共计11个,除D7直径为16厘米之外,其余的直径均在20厘米左右,间距基本相等。D2、D3、D9、D10深约50厘米,D6深40厘米,D1、D4、D5、D7、D8、D11深约30厘米。墙壁的中间柱洞较两侧的粗深,起到主支撑的作用。门道位于南侧,宽104~154厘米、长246厘米、踩踏面厚3~5厘米。墙壁和居住面均铺有白灰面。房址内填约40厘米厚的坚硬黄褐色土,其下为约20厘米厚的淤土层,最下层为夹杂白灰面墙皮的草拌泥。出土少量夹砂红陶片和零星兽骨。

图二 卓尼寺下川遗址F2平剖面图(www.xing528.com)

F3开口于2层下。平面呈甲字形,长390厘米、宽350~366厘米、墙壁残高28厘米。室内正中有一直径96~126厘米的圆形圜底的灶坑,深25厘米,灶址内堆积厚10厘米的草木灰,灶壁为厚约10厘米的红烧土。共发现9个柱洞,其中东侧4个、西侧3个、北侧2个,均分布于墙壁外侧,直径约10~15厘米,间距在70~92厘米之间,唯北侧间距约20厘米。门道位于南侧,长140厘米、宽42~52厘米。墙壁和居住面均抹白灰面,墙裙白灰厚0.15~0.25厘米、地面白灰厚0.45~0.55厘米。本房址内未发现遗物。

3.出土遗物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极少,仅有少量的陶片、石器和兽骨。陶片多为加砂灰陶、少量泥质红陶,陶质粗糙,多为素面褐陶,部分有绳纹和篮纹。可判断的器形主要为加砂灰陶罐、钵、鬲。

罐 1件。标本07ZSF2:1,夹砂灰陶,侈口,斜三角唇,束颈,深鼓腹,平底,颈以下至底部饰粗绳纹(图三:1)。口径11.3厘米、最大腹径16.3厘米、底7.7厘米、高18.8厘米。

图三 寺下川遗址出土器物

鬲足 1件。标本07ZST0401②:1,夹砂灰陶,尖圆形(图三:2)。残高6.4厘米。

石刀 2件。标本07ZSF1:1,页岩,磨制(图三:4),长11.3厘米、宽6.2厘米,厚0.1~0.5厘米。07ZSF1:3,圆形,打制(图三:3),直径6.1~6.8厘米、厚0.15~0.8厘米。

石斧 1件。标本07ZST0501②:1,磨制,刃部有使用痕迹。长11.3厘米、宽5.3厘米、厚0.1~2.9厘米(图三:5)。

4.结语

本次发掘的一组3座房址呈东南—西北向依次排列,相邻距离为3~3.5米,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灶址居中,门道西南向地面及墙壁涂抹白灰面,白灰面下铺均匀的草拌泥,草拌泥下的黄土层均经过夯打。据地层、房址形制及出土物推测该组房址的年代和永靖大何庄遗址F7基本相同[80]

(本文原载于《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第18-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