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墓道埋人:特点及调查结果

墓道埋人:特点及调查结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磨沟墓地,竖穴偏室墓中墓道埋人现象较为常见,但具体情况不尽一致。第一类墓道埋人现象,要么通过立柱架板的方式把偏室空间拓展至墓道部分,要么把相对较低的偏室底面延伸到墓道中部。第二类墓道埋人现象,埋葬特点明显有别于第一类,埋葬方式多变。这类墓道埋人现象,应属殉人类遗存。

墓道埋人:特点及调查结果

在磨沟墓地,竖穴偏室墓中墓道埋人现象较为常见,但具体情况不尽一致。综合各方面的特征,墓道埋人现象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因偏室空间不足而向墓道方向拓展形成的,绝对位置虽处于墓道部分,但实际则与偏室连为一体;二是墓道所葬之人与偏室处于分隔状态,埋葬特点明显不同于前者。

第一类墓道埋人现象,要么通过立柱架板的方式把偏室空间拓展至墓道部分,要么把相对较低的偏室底面延伸到墓道中部。如前所述,在多次合葬的过程中,时常存在偏室空间不足的情况,因而导致了人骨推挤现象的出现,但人骨推挤一般只能发生在先期葬入者已经白骨化的情况下。而我们无法设想每一次合葬都发生在先期葬入者白骨化以后,难免也会出现两次埋葬的时间距离不及白骨化的最短周期,无法或者不便通过推挤而获取必要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则通过向墓道方向拓展必要的埋葬空间。如M861因偏室空间不足,就在靠近偏室一侧的墓道下部立柱架板,偏室最外侧的人体大部位于墓道之中,但下肢骨斜入偏室部分,与偏室其他人骨基本一致(见图五)。M430也当如此。另外,基于偏室底面通常略低于墓道底面的事实,所以还有一些墓葬则是通过局部下切墓道底面,使之等同于偏室底面的方式,以体现空间上的一致性。而且,位于墓道的人骨个体,其埋葬方式都无异于偏室中的人骨个体。

第二类墓道埋人现象,埋葬特点明显有别于第一类,埋葬方式多变。头向既有与墓葬方向一致者,也有与墓葬方向相反者,且以俯身葬、侧身葬居多,也有仰身直肢葬等,甚至存在捆绑、挣扎姿态以及殉牲同葬的现象;位置明确、归属清晰的随葬现象非常少见。这类墓道埋人现象,应属殉人类遗存。如M204,在墓道底部紧贴右壁和脚端墓壁上各挖一竖穴浅坑,两坑邻接处有一道土棱相隔。墓道右侧的圆角长方形浅坑内置一具成年女性,俯身屈肢,头向东南。墓道脚端的半圆形浅坑内,放置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图一七)。又如M888紧靠墓道脚端墓壁发现一具人骨,呈屈坐状,左手握于右臂,双腿弯曲。墓道底面浅穴内还发现一具人骨,为俯身葬,双臂置于身下,头向东南即墓葬脚端(图一八)。从埋藏姿态来看,屈坐状人骨似系活埋所致。墓道发现的这两具人骨,其埋葬状况与偏室人骨迥异,明显应属殉人类。类似的实例还有不少发现,甚至包括个别相对独立的殉人坑或祭祀坑。另外,从埋葬方式、堆积顺序等方面分析,墓道殉人在埋葬时间和过程方面也不尽一致。既有墓葬初始阶段埋入的,也有墓葬使用过程中或最终填埋墓道时埋入的,埋葬过程与特点复杂多变,无法一概而论。

根据2008年发掘墓葬的统计结果,在可确认为殉人类的墓道人骨个体中,妇女儿童的比例高达70%左右,亦即殉人多是妇女儿童。(www.xing528.com)

尽管墓道埋人现象也包括少数正常埋葬者,但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及诸多不同于偏室人骨的埋葬特点,仍为认识齐家文化墓葬的殉人现象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线索和依据,至少不宜把侧身屈肢简单地作为殉人特征来理解。

图一七 M204墓道殉人与殉牲

图一八 M888墓道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