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家文化二期遗存:房屋、陶器、石器、墓葬等

齐家文化二期遗存:房屋、陶器、石器、墓葬等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期遗存主要由半地穴式房屋、地面立柱式房屋、土坯房屋、陶窑、灰坑、灰沟、灶坑、墓葬等,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及各类冶金遗物、炭化作物等。F20平面呈方形,为三层结构,现仅存柱洞及地面,因后期破坏严重,门道尚不能确定。图一四F45(西→东)(三)墓葬分墓葬多集中在二期晚段,均位于居住区内,部分在房址内,顺墙体挖穴埋藏。

齐家文化二期遗存:房屋、陶器、石器、墓葬等

二期遗存主要由半地穴式房屋、地面立柱式房屋、土坯房屋、陶窑、灰坑、灰沟、灶坑、墓葬等,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及各类冶金遗物、炭化作物等。

(一)灰坑

灰坑在这一时期的遗迹单位中占有最大比重,有袋状、桶状、锅底状及不规则形坑,出土遗物较为丰富,除出有大量的陶片、石器外,还有各类炭化作物、冶金遗物等。

H267 为袋状坑,平面为椭圆形,弧壁,平底。口长径190厘米、短径146厘米、深82厘米。出土有陶片(图一〇:1~11)、石器(图一〇:12~14)、石块、兽骨等,坑南部集中出有大量铜渣。

图一 〇H267出土遗物

(二)房址

各期中二期房屋数量最多,主要由半地穴式、地面立柱式、土坯建筑三类。

1.半地穴式房屋

主要集中在二期早段。

F70整体为圆形,由上下两个袋状坑组成。上坑口呈椭圆形,长径260厘米、短径240厘米,下坑位于上坑底西南部,坑口较圆,直径204厘米、底径230厘米。坑底中央有一圆形柱洞,直径为24厘米、深8厘米,推测为房屋的中央立柱。在坑口周边未发现相关的柱洞。活动面残留有一层薄薄的黑灰土,直接叠压在生土之上,应是当时活动残留的堆积(图一一)。房屋内部堆积可分5层。第1层为灰褐色烧土堆积,土质疏松,出土大量陶片、兽骨、石块等遗物;第2层为黄灰色堆积,土质较上层致密,亦出土较多遗物;第3层为灰色土堆积,土质松软,出土陶片等;第4层为灰褐色堆积,土质较致密,出土陶片等;第5层为黄褐色堆积,含有较多细沙,土质较致密,出土少量陶片等(图一二:1~9)。房址底部柱洞内为黑灰土堆积,质地松软。

图一一 F70(西南→东北)

图一二 F70出土陶片

2.地面立柱式房屋

平面多为方形,有单间和多间结构两种。多呈西北—东南向,门道朝向东南。其建筑方式是先垫地面,再挖柱洞,然后立柱,上部结构尚不明确。残留有柱洞、活动面、火烧面、活动堆积等,有些房间内还残留有储藏坑和陶罐等。活动面多为红色黏土,土质致密。

F20平面呈方形,为三层结构,现仅存柱洞及地面,因后期破坏严重,门道尚不能确定。残存柱洞13个,可分为四排,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柱洞最大者直径26厘米、最小者直径15厘米、深度4~20厘米。F20被中间两排柱洞分隔成三小间,靠北的一小间残长214厘米、宽180厘米,残存面积约为3.96平方米;中间的一小间残长220厘米、宽220厘米,残存面积约为5.1平方米;靠南的一小间残长110厘米、宽480厘米,残存面积约为5.3平方米。F20活动面为红黏土,土质坚硬,较纯净,厚约4厘米,局部残留有灰土,火烧痕迹明显(图一三)。

图一三 F20(东→西)

3.土坯房屋

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圆形房屋为单间,方形房屋有单和多室结构两种。其建筑方式是先垫地面,再挖基槽,次垫墙基,最后起坯,上部建筑形制尚不明确。

F45整体呈东北—西南向,平面呈长方形,其东端进入T1302、T1402的东隔梁。在T1302、T1402中共见三道墙体,分别为北墙、南墙和西墙。北墙长320厘米、宽30厘米,南墙长250厘米、宽约24厘米,西墙长270厘米、宽34厘米。南北两墙平行,间距120厘米,西墙垂直于南、北两墙。F45很可能为套间结构,其南墙可能为套间的隔墙(图一四)。房址东部有一柱础。F45内有5层堆积,第1、2层为倒塌堆积,第3~5层为使用堆积。活动面保存极好,由棕褐色土垫成,地面上残留有破碎陶罐、鼓风管、玉石器等。

图一四 F45(西→东)(www.xing528.com)

(三)墓葬

分墓葬多集中在二期晚段,均位于居住区内,部分在房址内,顺墙体挖穴埋藏。皆为方形竖穴土坑墓,个别墓葬有头龛、脚龛或侧龛。以单人葬为主,以小孩墓为多,小孩墓随葬品较成人墓更为丰富,部分墓中发现有玉石块。

M1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240厘米、宽24~58厘米、深15~31厘米。四壁较为垂直且平整,无明显加工痕迹,填土为褐色花土,土质疏松,出有少陶片及兽骨。墓内发现人骨一具,年龄14~16岁,性别不明。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东南,面向西,双臂下垂,双手置于盆骨两侧,双脚自然并拢。头骨碎为多块,肋骨残缺,保存较差(图一五)。无葬具。随葬有3件陶器,其中2件陶双耳罐(图一六,图一七)位于头骨上方,另有1件器盖(图一八)位于头骨后部,左臂附近有骨饰若干(图一九:1~10),颈部有1件绿松石珠,左胸处有9块玉料(图二〇:1~9)。

图一五 M11(东北→西南)

图一六 陶彩双耳罐(M11:1)

图一七 陶彩双耳罐(M11::2)

图一八 陶器盖(M11::3)

图一九 1~10骨饰(M11:4~13)

图二 〇1~9玉料(M11:14~22)

(四)遗物

二期陶器器类较为丰富,文化因素也较为复杂,从H70、H267出土陶片来看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夹砂灰褐陶和泥质红陶,泥质红陶多施紫红陶衣黑彩,纹样多为平行条纹,可辨器形有彩陶盆、夹砂罐等(图一〇:3、4、9,图一二:7、8、9);第二组多为泥质橙黄陶,素面或饰篮纹,可辨器形有罐(图一〇:5、10,图二:1~3);第三组多为泥质红陶和夹细砂红陶、红褐陶,施黑彩,部分施黄陶衣,彩陶多饰条带纹、菱格纹等,粗砂陶多为素面,部分饰戳印纹等,可辨器形主要为各类罐(图一〇:1、2,6~8,11;图一二:4~6)。石器主要有刀、斧、锛、石球、镞、刮削器等。玉器主要有斧、绿松石珠等,并出有玉料和绿松石料。骨期主要有针、锥、珠和骨饰等。冶金遗物较为丰富,除锥、环、泡、管等铜器外,还出有石镜范、矿石、炉渣(图二一)、炉壁残块(图二二)鼓风管(图二三)等。炭化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粟、黍等(图二四~图二七)。

图二一 炉渣(10ZHT0301⑤c)

图二二 炉壁残块(H15③)

图二三 鼓风馆(10ZHⅣT0101⑦b乙)

图二四 炭化小麦粒

图二五 炭化大麦粒

图二六 炭化粟粒

图二七 炭化黍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