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家文化百年研究成果及发现

齐家文化百年研究成果及发现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T322F10、T116F3、T317F5、T318F6、T319F7、T320F8、T321F9。居住面上摆放石刀和陶斝、残陶片各1件。图七齐家文化房址平、剖面图图八齐家文化房址平、剖面图长方形房址2座。坑壁与坑底均涂抹一层厚约0.003米厚的白灰面,无论坑壁和坑底均光滑平整,白灰面大部分脱落。居住面上发现扁圆形石器、砍砸石器、陶双耳罐、陶钵各1件。图一一齐家文化房址平、剖面图图一二齐家文化房址平、剖面图T320F8(图一三),开口于耕土层下,距地表深0.2米。

齐家文化百年研究成果及发现

(一)遗迹

1.房址

共7座。为T322F10、T116F3、T317F5、T318F6、T319F7、T320F8、T321F9。分述如下:

房址有椭圆形、圆形、长方形、梯形几种。均发现在Ⅲ区表土层下。坑口距地表深0.2~0.3米。均为凹入地下半地穴式建筑。有住室、门道和灶址。住室面积一般在8~16平方米之间。除F5、F9墙壁垂直外,其余墙壁都向内呈斜面,与地面一般呈85度夹角之间,并且墙壁和地面都先用草筋泥涂敷。其厚度在0.05~0.08米之间。然后再在草筋泥面上抹一层白灰面,厚度不一,一般在0.002米与0.008米之间。白灰面外表坚硬平整,光滑发亮。凸出于住室的门道,方位不一致,约在75度~225度之间。门道平面除F5、F8、F9为长方形外,其余皆虽梯形。并设一级台阶。这些门道不加装饰,只保留原来生土面,但似经拍打过,因此,也很平整。灶址均设在住室中央,它的构造是:先在住室内中央挖入地下一圆筒形浅竖穴,深度在0.8~0.16米之间。然后再在竖穴内填满草泥土,当与居住面齐平时,再加工抹平,周围并勾勒出正圆圈痕。这些灶圈由于长久烤火使用,表面不但焦黑而坚硬,而且坑内的草泥土全部烧红。灶圈除F3为同心双圆外,其余皆为单圈,径在0.82~1米之间。室内摆放的器物种类和位置均不一致。有的放在房角,有的放在灶旁,器类多为石、陶器等器物。现分别叙述如下:

椭圆形房址1座。T319F7(图七),开口于表土层下,坑口距地表深0.3米。为椭圆半地穴式建筑。住室口小底大。径3.2~3.7米。壁高0.7米。墙壁和地面先涂敷一层草筋泥。厚0.06米。然后再在草筋泥面上抹一层黄细沙混合土,平整而光滑。地面中央有一灶圈,径0.75米。灶面焦黑而坚硬。门道突出于住室东南,呈长方形。长0.5米,宽0.8米。方向230度。居住面上摆放石刀和陶斝、残陶片各1件。

圆形房址1座。T322F10(图八),开口于表土层下,距地表深约0.2米。可分住室和门道两部分。前者为半地穴式圆形建筑。口小底大。口径3.1米,底径3.15米。方向260度。底与墙壁夹角85度。住室周壁和地面均抹一层草筋泥,厚约0.05米。其上涂敷一层白灰面,厚0.003米,四壁及居住面皆平整光滑、居住面中心有一圆形灶围,直径0.82米,灶面被破坏,灶面下有一层被烧透厚约0.12米的红烧土,门道突出于住室西南。残长0.74米,宽0.7米,壁高0.8米。居住面上摆放着石斧和残石壁1件。

图七 齐家文化房址(T319F7)平、剖面图

图八 齐家文化房址(T322F10)平、剖面图

长方形房址2座。T317F5(图九)。开口于耕土层下,距地表深约0.2米,可分住室和门道两部分。前者为一半地穴式建筑,平面为长方形。口底相若,坑壁垂直。东西长3.4米,南北宽2.95米,壁高0.15米。方向185度。房址墙壁用草泥涂敷。厚约1厘米。居住面亦用单泥土涂敷,无论墙壁和居住面,其上都涂抹一层白灰面。厚约0.003米。墙壁白灰面大部分脱落,居住面白灰面保存尚好。居住面中间有一圆形灶圈,径0.9米,灶底呈红黑色。质地坚硬。在灶底下有一层约0.14米的红烧土。门道凸出于住室南部。长0.84米,宽0.45米,深0.15米。未涂敷白灰面。居住面上发现残陶盆、研磨器、残石斧各1件。

T321F9(图一〇),开口于表土层下,距地表深约0.2米。该房址分住室和门道两部分。前者为半地穴式建筑,呈长方形,口底相若。长3.2米,宽3.1米,壁高0.3米。方向80度。房址墙壁和居住面均用草筋涂敷,然后在其上再抹一层厚约0.001米的白灰面。由于年长日久墙壁白灰面全部脱落。居住面大部分破坏。其中间有一圆形灶圈,直径1米。灶底残缺严重,仅有部分为焦黑色,质地坚硬。在灶底下有一层厚约0.08米的红烧土。门道突出于居室东北,长0.5米,宽0.6米。呈长方形,未见白灰面涂抹,地面上仅发现残陶碗1件。

图九 齐家文化房址(T317F5)平、剖面图

图一 〇齐家文化房址(T321F9)平、剖面图

梯形房址3座。T116F3(图一一),开口于耕土层下。坑口距地表深0.2米。该房址分住室和门道两部分,住室为凹入地下的半地穴式结构,北宽南窄。长4.1米,宽3.42米。坑壁向内斜。底部与壁之夹角为82度。底部略大于口部。底部南北长4.3米,宽4.10米。壁高0.32米。方向180度。坑壁与坑底均涂抹一层厚约0.003米厚的白灰面,无论坑壁和坑底均光滑平整,白灰面大部分脱落。坑底中有一圆形灶圈。灶圈边缘呈双线环形。灶面由于长久火焚,呈焦黑色,灶面下有一层厚约0.01米的红烧土。灶圈直径内圈0.95米,外径1.05米。门道突出于居室南部,长0.5米,宽0.76米,深0.18米,门道壁与底均用草泥土涂敷,未见白灰面痕迹。在居住面西北角发现石斧、石犁、陶纺轮,侈口罐各1件。

T318F6(图一二),开口于耕土层下,坑口距地表深0.2米。该房子分住室和门道两部分。为半地穴式建筑,北宽南窄,口小底大,房址口部长4.3米,宽3.2~3.52米。底部长4.4米,宽3.28~3.64米,壁高0.6米。方向140度。墙壁用草泥土涂敷。厚0.08米。其上涂抹一层白灰面,厚约0.004米,墙壁白灰面部分脱落,但大部分保存完好,居住而亦如此,居住面墙壁之夹角为85度。其中央有一灶圈,直径0.9米。灶底呈焦黑色,质地坚硬。在灶底有一层厚约0.012米厚的红烧土。门道突出于住室东南面。长0.6米,宽0.7米,深0.6米。呈台阶状,未见白灰面涂抹。居住面上发现扁圆形石器、砍砸石器、陶双耳罐、陶钵各1件。

图一一 齐家文化房址(T116F3)平、剖面图

图一二 齐家文化房址(T318F6)平、剖面图

T320F8(图一三),开口于耕土层下,距地表深0.2米。该房址分住室和门道两部分,为半地穴式建筑,一边宽,一边窄,住室口长3.83米,宽2.82~3.22米,壁高0.2米。底部长4米,宽2.9~3.3米。方向60度。房址墙壁和居住面用草泥土涂敷,厚0.08米。其上涂抹一层厚约0.005米的白灰面。由于年长日久,白灰面大部分脱落,居住面与墙壁之间夹角为85度。居住面中间有一圆形灶圈,直径0.96米。灶底呈焦黑色,质地坚硬,在灶底下有一层厚约0.16米的红烧土,门道突出于住室东北,呈长方形,长0.46米,宽0.2~0.6米,未见白灰面涂敷。居住面上摆放陶钵、磨石、陶筒形罐各1件。

图一三 齐家文化房址(T320F8)平、剖面图

2.窖穴

1座。T128H1(图一四),坑口距地表深1.3米。口径1米,深0.5米。坑底抹一层草筋泥。草泥土厚0.02~0.03米不等。出土物有石、骨、陶器等器物。

图一四 齐家文化窖穴(T128H1)平、剖面图

3.墓葬

1座。T319M2(图一五),坑口距地表深0.25米。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长2.2米,宽0.94米,深0.25米。方向50度。骨架1具,仰身直肢葬,为一成年男性,随葬品有石凿、石刀、石锄和陶器盖各1件。

图一五 齐家文化墓葬(T319M2)平、剖面图

(三)遗物

1.生产工具

石斧 共2件。依形制不同,可分二型(图一六)。

图一六 齐家文化石器

A型1件。梯形。T322F10:1(图一六:1),弧刃。角岩。长17.4厘米,刃宽8.5厘米。

B型1件。有肩。T128H1:3(图一六:2),琢磨而成。长方形。横剖面呈椭圆形,弧刃。板岩。长15.2厘米,刃宽4.8厘米。

石锄 1件。T319M2:2(图一六:3),柄端狭窄呈长方形,器身拥圆形。弧刃。打制。粉砂岩。长13.5厘米,刃宽5.5厘米。

石刀 1件。T319F7:1(图一六:11),长方形,穿孔。孔两面钻透,弧刃。磨制。板岩。残长9厘米,宽4.1厘米。

石铲 1件。T128H1:5(图一六:4),残,器身较宽,孔一面钻透。板岩。顶宽7.7厘米,残长3.7厘米。

研磨石器 1件。T128H1:7(图一六:5),平面近正方形,拱形顶,有打击痕,底面磨光。底长6.7厘米,宽4厘米。

磨石 1件。T320F8:2(图一六:7),系利用自然石板,周边进行打制而成,两面磨光成凹形磨面。长14.5厘米,宽9厘米。

砍砸石器 1件。T318F6:2(图一六:6),残半,圆形,保留琢痕。石灰岩。径13厘米,厚3.7厘米。

扁圆形石器 1件。T318F6:1(图一六:9),器体近圆形。砂岩。径9.8厘米。(www.xing528.com)

石犁1件。T116F3:2(图一六:8),残,上宽下窄呈楔形,角岩。残长10.7厘米,刃宽5.1厘米。

石纺轮 2件。扁圆形,磨制,穿孔,一面钻孔。器形大小不同,可分二型(图一七)。

图一七 齐家文化石、陶器

A型1件。小型。T128H1:8(图一七:1),周边斜直,粉砂岩。径7厘米。

B型1件。大型。T128H1:2(图一七:2),周边垂直,粉砂岩。径8.4厘米。

陶纺轮 2件。扁圆形,中间穿孔。均陶泥制成。依钻孔不同,可分二型。

A型1件。残。孔一面钻透。T116F3:3(图一七:6),素面。径5.1厘米。

B型1件。残。孔两面钻透。T128H1:4(图一七:7),绳纹。径6.3厘米。

2.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都是陶制的各种器具。遗址出土的陶器多是残碎片,完整与复原的陶器较少,共16件。陶器按质地可分为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三种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制法以手制泥条盘筑法为主,兼用慢轮技术。陶器表面除平素无纹者外,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弦纹、划纹等。以绳纹最为常见。器型有盆、单耳罐、双耳罐、双大耳罐、侈口罐、带嘴罐、筒形罐、鬲、斝、器盖与器座等10余种。以各种罐为主要器类。现分别介绍如下:

盆 1件。T317F5:1(图一八:17),大口,折沿,斜直壁,平底。口径40.5厘米,高13.6厘米,底径15.5厘米。

单耳罐 2件。依腹部不同,可分二型。

A型1件。小型。T128HI:16(图一八:10),周边斜直,粉砂岩。径7厘米。

B型1件。大型。T128H1:17(图一八:11),周边垂直,粉砂岩。径8.4厘米。

双耳罐 2件。侈口,圆腹,平底。颈部置一对环形耳。依器物大小不同,可分二型。

A型1件。小型。T318F6:3(图一八:14),口径6厘米,高8厘米,底径4.3厘米。

B型1件。大型。TI28H1:1(图一八:16),口径9.3厘米,高9.2厘米,底径6厘米。

双大耳罐 3件。侈口,高领,圆腹,平底。依腹部不同,可分二型。

A型2件。椭圆腹。T128H1:18(图一八:15),口径6厘米,高8厘米,底径3.2厘米。T128H1:11(图一八:8),底部残。器形较T128H1:18为大,口径8.2厘米。

图一八 齐家、辛店、寺洼文化陶器

B型1件。扁圆腹。T128H1:14(图一八:9),口径9.9厘米,高9.4厘米,底径4.8厘米。

侈口罐 2件。侈口,圆腹,平底。颈部置一对环形耳。依器形大小不同,可分二型。

A型1件。小型。T128H1:9(图一八:12),腹部饰有绳纹,口径13.2厘米,高13.9厘米,底径9厘米。

B型1件。大型。T116F3:4(图一八:13),腹部饰有绳纹。口径15.4厘米,高21.2厘米,底径7.2厘米。

带嘴罐 1件。T246①:1(图一八:5),残。侈口短颈,领部有一管状流,流嘴往上翘起。绳纹。口径20.2厘米。

筒形罐 1件。T320F8:3(图一八:7),直口,深腹,平底。器表遍饰蜂窝状绳纹。口径27厘米,高41厘米,底径18厘米。

鬲 1件。采集07,侈口,直径,肥袋足,口径13厘米,高18.5厘米。

斝 1件。T319F7:2(图一七:8),已残,敛口,绳纹加附加堆纹。

器盖 2件。依器形大小不同,可分二型。

A型1件。小型。T128H1:2(图一七:9),呈倒“T”形。提手呈圆柱形,径13.1厘米。

B型1件。大型。T319M2:1(图一七:10),圆形,四边隆起,器盖中部有一桥形提手。径11.6厘米。

3.装饰品

石璧 3件。圆形,中间穿孔。依器形大小不同,可分二型。

A型2件。小型。T322F10:2(图一七:4),残甚。器壁较薄,壁面平直。大理岩。T128H1:12(图一七:3),残。大理岩。径9.5厘米,孔径3.7厘米。

B型1件。大型。T128H1:13(图一七:5),器壁较厚,壁面呈弧形,绢云母石英岩,径13.8厘米,孔径4厘米,采集02,残,径11厘米,孔径3厘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