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代人的心灵对话:触动学生思考,推动班风建设

两代人的心灵对话:触动学生思考,推动班风建设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我理解的“老三届”,是一对对反差极大的矛盾组合,曾经面临的知识失落与如今拥有的文化重建,少年阶段的理想破灭与中年时代的信念追求,忍辱负重的人生坎坷与继往开来的事业辉煌,“文革”风暴的历史弃儿与改革大潮的时代栋梁……因此,我也不认为两代人的通信就如何如何推动了班风建设,但它的确在学生心灵中引起了震动,激起了思考,它起的教育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两代人的心灵对话:触动学生思考,推动班风建设

我常想,在任何时代对任何民族来说,“历史”都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财富,其意义恐怕不仅仅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还在于历史往往同时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力量!它能使后人在回顾往事中反思现状,在反思现状中走向未来。

由此我又联想到了学校班级教育。我在教高九五届(1)班的时候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班上的学生家长,年龄大多在四十五岁上下,这正是当年的“老三届”!而我理解的“老三届”,是一对对反差极大的矛盾组合,曾经面临的知识失落与如今拥有的文化重建,少年阶段的理想破灭与中年时代的信念追求,忍辱负重的人生坎坷与继往开来的事业辉煌,“文革”风暴的历史弃儿与改革大潮的时代栋梁……正如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所说:“在没有战争和灾荒的情况下,老三届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有文化的青年人中遭受最多磨难和折腾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经历不妨看成是一段历史的生命化缩影。“文革”的具体事端会渐渐淡忘,但这群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却以一种乖戾的生命方式作了永久性的记载。无论如何,这群人绝不是历史的展览品,他们还是咬着牙把中国历史的断裂处连接起来了。是的,历史曾使他们的生命断裂,没想到他们在修补了自己的生命之后立即又以生命修补了断裂历史。这是一个颇具悲壮色彩的故事。”(《文明的碎片》第266页)

其实,从广义上说,不仅是“老三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历经磨难而又在改革开放后重现生命辉煌的人,都是这个“悲壮故事”的主人公。而我班的学生家长绝大多数正是属于这样一批人。把他们“悲壮的故事”告诉现在的中学生,不仅可以而且完全必要。

但学生对其父母的过去并非一无所知,相反,他们对饭桌上的爸爸妈妈们“想当年”的唠叨已普遍感到厌烦。那么,如果我再简单地请一两位家长来班上进行“忆苦思甜”,其效果很难令人乐观。于是,我决定换一种形式,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与历史对话。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家长写信。我先在家长会谈了我的设想,让家长理解这次活动的意义。然后,我请求每一位家长以“我的求学经历”为内容给高一(1)班全体同学写一封信,家长可以写自己的中学时代,也可以写自己的大学生活,还可以写自己考大学或自学的经历。家长明白了教师的用意,特别是这封信的内容正是令他们感慨万千的经历,因此,家长们积极地投入了写作。为了完成这封信,许多家长克服了工作忙、家务重的困难,张一同学的父亲的来信,甚至是出差途中在宾馆里熬夜写成的。不少学生在家中目睹了父母写信的过程,这对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感染力。(www.xing528.com)

第二步,教师读信。家长陆陆续续把信交来后,我便利用读报课或班会课为学生们朗读。虽然信中的内容也许有学生已多次听父母讲过,但课堂读信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特别的氛围,对某一学生而言,全班同学聆听自己家长来信,他会感到一种自豪;对全体学生来说,集体回顾属于爸爸妈妈的那段人生,他们会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每当此时,教室里只是静静的,只有我读信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我一边读一边评论,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把父辈的回忆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启发学生比较两代人求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所感受到的精神撞击的力量,是其他形式所难以达到的。

第三步,学生回信。集体阅读家长来信的反响是极为强烈的。同学们觉得这些来信者个个都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而这强者、英雄不是来自电影小说,恰恰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在感动中惭愧,在惭愧中自责,都觉得应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发扬父母逆境奋斗的精神,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这一感情特点,布置他们每一个人都以“高一(1)班全体同学”的名义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然后交给自己的父母。学生写回信的过程自然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任何教育形式我们都不能夸大其教育作用。那种认为通过某一次谈心,读某一本好书,听某一次报告便能使后进变先进的观点是片面而可笑的。因此,我也不认为两代人的通信就如何如何推动了班风建设,但它的确在学生心灵中引起了震动,激起了思考,它起的教育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