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除学生抵触情绪,成为最好的班主任

消除学生抵触情绪,成为最好的班主任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我估计,作为中途接手的班,对我不信任的学生可能不止一个黄雅韵。我们常说,要赢得学生的信任,需要先和学生建立感情。比如,对于黄雅韵这样的学生,这个原则就不适用。开学不久,我感到黄雅韵果然如我事先所料是一个对周围比较冷漠的人,而且她有着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有很强的自闭心理,这样的学生要想走进其心灵,的确不那么容易。

消除学生抵触情绪,成为最好的班主任

面对学生,我们往往总是急于“走进心灵”,可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都有着天然的信任感,相反不少学生往往对老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防范,他随时警惕老师的圈套。老师越是平易近人地走近学生,学生很可能并不买账。如果遇到一个和自己有严重对立情绪的学生,老师偏要去语重心长一番,换来的很可能只是学生的无言与冷漠。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该怎么办?

我的办法是:等待,耐心地等待。

接手高二(1)班之前,我从前任班主任口中了解到,该班一个叫黄雅韵的女生对我很反感,充满了种种误解甚至不信任,要我特别小心谨慎地对待她。我很吃惊,因为这个女生从来没有和我打过交道,“反感”“误解”和“不信任”从何谈起呢?

我想,也许是对更换班主任不满意因而迁怒于我这个新班主任吧?而且我估计,作为中途接手的班,对我不信任的学生可能不止一个黄雅韵。不过,这样对我来说,更有一种挑战的刺激,我不敢保证一定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但我愿意尽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与学生相处,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那就是永远不以学生为敌!即使学生对自己充满敌意,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浑然不觉”,以平常心待之。无论学生以怎样复杂而疑虑的眼神看我,我都以纯净的目光去打量他们。

我们常说,要赢得学生的信任,需要先和学生建立感情。作为一般原则,的确如此。但教育的复杂性在于,许多时候一般的原则并不能适用于特殊的学生。比如,对于黄雅韵这样的学生,这个原则就不适用。开学不久,我感到黄雅韵果然如我事先所料是一个对周围比较冷漠的人,而且她有着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有很强的自闭心理,这样的学生要想走进其心灵,的确不那么容易。而且,对于一个已经对我有排斥心理的学生,在没有获得她好感(姑且不说信任)之前,决不主动找她谈心。对于不信任我的学生,我如果主动和他们“套近乎”,矫揉造作地“建立感情”,只会让他(或她)更加警惕,相反我应该“漫不经心”地和他们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渐渐消除其戒备心理。在这过程中,我再伺机“出击”。

有一次,我收学生的随笔,看到黄雅韵给我写的信,上面有这样的话——

对于这个班,怎么说才好呢?说实话,我对这个newclass的感觉是,不喜,不恶;说白了,就是没感觉。

您也许会说我没有什么集体意识,嗯,我承认。因为我不太积极去关心,这样会有太多麻烦。我是个喜欢简单的人,麻烦的事我承受不来。您可以说我个人主义意识太强,嗯,我承认。因为我只想做我认为我想做并且应该去做的事。换句话说,我只对我感兴趣的事物、人感兴趣,没有兴趣的事,对我,没有任何做的欲望。即便我是呆在一个大集体里面,可我也想保持自我物质与精神上的独立,所以,人再多,当我不想与外界沟通时,我也只是一个人。在信中,她还对我开学以来在班上对大家进行的一些教育表示了反感。

尽管是奉命写作——我要求学生每周交一篇随笔,可她毕竟给我说了一些真话,从她的直言中,我感到了她的某种单纯,直爽,还有一般学生没有的尖锐甚至刻薄(有关内容我这里隐去了)。因此,在我给她回信之前,我就告诫自己,这封信不宜过于热情,要有一种不卑不亢的冷静,对她说话用不着委婉含蓄,否则她“看穿一切”之后,会更加看不起老师的,所以单刀直入最好——

其实我很清楚,你这封信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我仍然很高兴,因为你表现了对我的尊重。

而且,我真的很喜欢这种直言不讳。现在,人与人交往戴上了太多的面具,这造成人们说话很多,却有许多虚假的话。因此,无论我对别人,还是别人对我,我都希望单刀直入。这实际上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方式,更体现出一种人的品质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能够顺利成长,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哪有那么简单。师长们的所谓教育真的那么管用?至少我是不相信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对另一个人的信任,那么,无论多么真诚,都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如同一个歇后语所说:“剃头挑子——一头热!”我很清醒,至少面对你,我现在不过是一个剃头挑子而已。作为一个还算尽责的教师,我当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但我从来没有奢望过要把我的主观愿望强行灌给大家。不错,我必须在班上给大家讲许多道理,读许多文章,但这只是为成长中的你们提供一种选择,至于同学们是否选择,这是每一个人的自由。而自由是不能剥夺的。至于我要求大家必须听,这不仅仅是要求同学们对我个人怎样,而是以此提醒同学们养成尊重的习惯。

……

其实,你以为你很成熟,但这些恰恰说明了你的幼稚和单纯。和你接触不多,但我感到在你似乎“冷漠”的外表下,有一颗很单纯的心,这颗心与任何世俗的东西不相容。

……

了解需要时间(当然不愿了解也无所谓)。但既然学校安排我当了这个令我尴尬的“班主任”,我还是愿意尽我所能为班上每一个同学提供帮助。我把我的手机号告诉你……你如果遇到什么需要我帮助的事情,欢迎随时拨打或发短信。

……

尽管我能明显地感到你一双怀疑的眼睛,但我还是愿意对你说:我的话不一定句句都对,但请相信我的真诚!不管你我有多少“偏见”,我都会把你当作需要我帮助的人,随时等待着你的求助!

我说她单纯没错,她的确没有心机,怎么想就怎么说,没有想过是否会得罪老师,更没有想过要讨好老师;但是,她单纯中有着同龄人没有的复杂和深刻,她总是以一种怀疑和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与这样的学生打交道,我感到用不着那么煞费苦心,最便捷的办法是以简单对复杂,尽可能把一切都“挑明”,否则我一味拐弯抹角地“甜言蜜语”,只会让她反感。

我的信显然让她感到意外——教育中有时很需要学生的这种“意外”,一切都在学生的意料之中,教育很难收到效果。后来她曾对我说,她根本没有想到我会如此坦诚地回她的信,这封信是她对我产生好感的开始。

如果说她给我的第一篇文字是奉命而写的话,那么这次她给我的回信则是出自其真心——

……

您说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我怀疑的双眼,是的,您说得没错。在之前你也说了,人与人交往戴上了太多的面具,而且我们彼此并不了解对方。再者,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对于任何人我都十分戒备。

对于陌生的人,我不愿去了解得太多,对于陌生的人,我总是显得麻木不仁,因为预热很慢。没有人可以逼我做什么,除非我自己愿意。我是个比较孤僻的人,对于一个不愿在人群里出没的我来说,就好像是潜伏在海底的鱼。有时在几百米,有时在几千米,冷暖自知,如此而已。我有时过分敏感,所以显得和很多人格格不入,但对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太多的计较。

我个人认为,信任这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她是需要以人与人的了解和沟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我相信每一个人,因为我用自己最真的感情去对待每一个人,我不喜欢用感情来讨价还价。我不用在意别人怎样对我看我,只要我自己做到了诚心待人,我就是问心无愧。由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也不是每个人都相信的,因为人心叵测,在这个歌舞升平的乱世,任何不可能都会成为可能。所以我们提心吊胆地生活着,并且持续。

您说得对,我不了解您,毕竟接触不多……同样的您也不了解我,并且很难了解我。我是说真的,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解我的人了……

在这封信中,她同样直爽地告诉我,别勉强她说出什么“心里话”,那只会“以失败而告终”;她还谈到她遭遇了太多的生活磨难,很难再相信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她对自己的父母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予以了激烈的抨击。

虽然语言同样比较“冷”,但我已经明显感到她对我的戒备正在渐渐融化。我“乘胜追击”,当即回信——

读了你的来信,有些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因而我有一些感动。引起我共鸣的话有这些:“我相信每一个人,因为我用自己最真的感情去对待每一个人,我不喜欢用感情来讨价还价。我不用在意别人怎样对我看我,只要我自己做到了诚心待人,我就是问心无愧。”“我们觉得生活像是一场流亡,一路上都是跌跌撞撞。压抑、痛苦、对现实的失望……”“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们总是虚情假意。虚伪是形容这个落寞的世界最好的词语。人们总是把自己装在罐头里,把自己包装起来。从不知满足,那么现在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有良知?”

我没有必要与你套近乎,但这些话真的是我常常想说而且有的也说过。我比你长一辈,但在某些方面很相似,包括个性。只是因为我毕竟是成人,而且生活阅历让我变得有些世故了,所以不是很愿意太多地公开说这些话。

请放心,我不会逼迫或想方设法地套你说出什么你不想说的,不完全是因为正如你所说,这样做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应该尊重任何人的隐私,所以我说我不会刻意去了解你。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要说生活的磨难,被人欺骗与愚弄,如果要说“跌跌撞撞”,这些经历我比你丰富得多,但是,和你不同的是,我不会因此而怀疑所有人,我当然不会对每个人都相信,但也不会对任何人都抱以“居心叵测”的揣摩,更不会因此而“提心吊胆地生活着”。我自己认为,生活阅历已经让我的心长了厚厚的茧,但我还是愿意活得单纯些,宁愿被人欺骗(当然是有一定限度),也不愿与人过不去。有时候,我明明被人耍弄了,我也善待他,因为我想,我也没有损失什么,计较这些干啥?

你尽管继续保持对包括我在内的人的戒心,对此我很理解。但是,既然你也愿意和我以这种方式沟通,我当然也很愿意。

我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书信来往,在信中,她几乎没有附和我的话,更不说表示感激的语言了,更多的是她对周围世界的批判和对我的质疑,但正是在这种批判和质疑中,她不知不觉地向我敞开了心扉。我同样也直言不讳地亮出我的观点,对于我不敢苟同的观点我决不迎合,而是认真地与她争论。结果,我们的交流越来越深入。

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真诚有时候比感情更重要。感情和真诚当然是有联系的,有时候甚至是一个东西,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感情需要时间的积累,而真诚只需要当即把心掏给学生;感情更多的时候通过温馨的话来表达,而真诚需要坦率,包括很尖锐但很真实的语言。

事实证明,正是通过真诚,我铺设了一条通往她心灵的道路。我曾想过是不是该找她谈心了,但我最终没有找,我不希望我和她的谈心有一丝不自然和勉强。我还在等待,等待她的主动。

要解开她的心结,仅仅让她和我保持交流还不够,这不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应该达到的目的是,让她慢慢融入集体,让她乐意并且很自然地向周围的人敞开心扉。但这也需要一个非常自然的机会。

学校举行英语节,要求各班出节目,我想到了黄雅韵,因为她很喜欢英语,而且英语成绩也不错。我班的节目是英语合唱,在整个排练过程中,黄雅韵担负起了组织协调和指挥的工作,她第一次在全班处于这么“显赫”的位置,她因此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同时,我看到她和周围人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了。

正在我感到宽慰的时候,有一天,她又来信了——

李老师,我真的很需要您的帮助,但却是很抱歉又写信来打搅。Sorry!

我不懂,我是真的不懂。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www.xing528.com)

……

为什么我要承担这些压力,家庭的,社会的,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些?我好累,背上的包袱愈加沉重,一次又一次,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我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再去承受再一次的伤痛。

我说过的,我是个不善于抱怨的人,但我不愿意让人误解。这会使我难过。我包容所有人,只是因为这是我体谅的爱,请别当作应该!但是,在现在,很多人认为我所付出的不过是我本应该做的,那么我想说,他们将永远得不到快乐,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满足。

我不是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细胞在我体内并不多,它们不会繁殖,也不会分裂,只会死亡,一点一点,一团一团,让快乐慢慢地就消失在了我的生活中,只留下痛苦。快乐无法超越时间,时间无法去穿越空间,只有痛苦才是永恒的,于是它在我体内一直延续,一直。于是我拖着一个满是伤痕满是痛苦的身体穿梭在这个看似温暖的世间。

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旅程,让自己沉沦,一直下去,不要救赎,不要期待,只要等待。等待一个必要的结果,带我去一个没有痛苦,没有伤害的地方,我便可以找到我那丧失的爱及安全。

一句“我真的很需要您的帮助”,让我无比欣慰,我终于等来了她真正的信任。说实话,这封信我读不太懂,因为有一些背景她没有给我说,但我感到了她的孤独和哀伤,她的确需要我帮助。

我给她回信道——

你的信我没有读得太懂,因为你隐去了许多背景。不过我还是读到了你的忧伤和孤独。你说你需要帮助,但说实话,我真的不能为你提供什么有效的帮助。不过,我可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你大概是受到了误解,因此特别怀念你的一个非常好的朋友,而他又不在了。所以,你感到格外的孤独。这点我很理解。人总是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存在的,在我看来,对一个人的惩罚,最严酷的莫过于让他承受误解并遭遇孤独!对于感情特别细腻,心地特别善良的你,面对别人的误解,心灵的孤独则可能是加倍的。

不过,凭我本期对你有限的了解,我感到你人缘其实还不错(但愿不是我的错觉)。我感到绝大多数同学挺喜欢你的,真的。你看,英语节的时候你多有威信,同学们在你的指挥下成功地演出,这难道不同时又是你个人魅力的展现吗?也许个别人对你心怀不满,因而在语言上伤害你,但你同时应该看到,更多的人对你都很友好的。你说只有“死去的他”才了解你,这我相信,毕竟真正了解一个人不容易,但多数人虽然不一定非常了解你,可也不至于都恨你呀!我刚才说了,我感到绝大多数同学都挺喜欢你。你应该有这个自信并感到自豪。

读你的信,觉得你好像受了一次严重的伤害,我无法知道具体的细节,但事情已经发生,恐怕还得善于自己排遣自己,自己调节自己的心理。也许你因为这次伤害,就把周围看得太阴暗,其实不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种伤害又何尝不是对你的一种磨砺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要感谢伤害你的人,是他让你更加坚韧。你的确是“会先为别人考虑的人”,这一点错都没有,而且是你的立身之本,千万不要因为这次受到伤害便丢掉了这份属于你的善良。无论怎样,我始终坚信,善良的心总会散发出芬芳,并让周围的人也沉醉于这芬芳,于是你的生活也变得芬芳起来。

我隐隐感到你好像是一个特别特别容易伤感的人。我真希望你能够多给自己找乐。学习很重要,但是,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幸福。真诚祝愿你每天的心灵都阳光明媚!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在看学生们的周记本的时候,黄雅韵写的几段话让我十分吃惊——

本周不知为什么,突然对现在这个社会感到很绝望。

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朦胧的,并且这种朦胧在一直持续。于是我开始自残,用刀在手臂上一遍又一遍地割,直到血从伤口渗出,直到感觉到痛。

我用刀,是因为痛可以让我更加清醒。我希望自己能睁大双眼,看着这落寞的世界,看清人们的丑恶。血,一滴滴下落,从高空下落,一碎碎尽。

现在,看着手上的伤疤,依然会觉得疼痛!因为人们总是这样,让人绝望,所以也有好多的时候,想到过死。

死亡,是一个让人生畏的话题。一方面,人们害怕它,而另一方面,人们又急于去尝试这一种疯狂,而我,怕尝试后的忏悔。

为什么,总是这样自私,又这样丑陋?

机会到了!我想应该找黄雅韵聊聊了。

为了这个机会,我等待了几乎一个学期。

我得知昨天课间的时候,邻班的陈书祥到教室里对黄雅韵发火,把杯子摔在地上砸得粉碎,然后黄雅韵也气得用拳头砸小镜子,手都受了伤。

我早就知道黄雅韵和陈书祥在谈恋爱,我一直没有干涉。因为第一,我觉得黄雅韵这样性格孤僻有严重自闭症的女孩子,需要有人在精神上陪伴她;第二,黄雅韵并没有因为感情问题而明显影响学习,她把学习和感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然如此,我当然应该尊重她的精神世界。

我把黄雅韵请到我办公室。虽然我从来没有找过黄雅韵谈心,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她会向我畅所欲言的。

我说:“我这是第一次找你谈心,我现在不完全是出于一个班主任的责任,更多的还是处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毫无功利色彩的纯粹的关心,或者说是一个大朋友对一个小朋友的关心。你能够理解吗?”

她点点头。

我又说:“我知道,我并不能给你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也谈不上出什么主意,但是我想和你沟通沟通,听听你的想法,你有什么苦闷都可以给我说,或许我能谈谈我的想法,帮你分析分析。哪怕我说的一句话都不管用,至少我可以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

她先说了昨晚发生的事:“我和陈书祥一直很好,但昨天我心情不好,说了些气话,他可能误解了,便很生我的气,把杯子砸了,我当时也很恨我自己,一气之下便把我手砸伤了。”

她又说:“我的性格一直不好,有自闭症。我觉得这和我家庭有关。我的父母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吵架。”

她开始给我聊起了她的家庭,说了很多很多。通过她的诉说,我感到她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令她窒息的家庭里。由此,我更加理解她和陈书祥的恋爱。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她还在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她甚至向我谈了她的恋爱经过,以及由此受到伤害后的绝望。

说着话的时候,她很难过,但一直没有流泪。

“我真的觉得很悲观,很绝望,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有时真想死。”她说。

沉默。我和她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我终于开口说:“我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对你说。但我的确要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的话可能帮不了你什么忙,但我真的想帮你。你现在生活得不幸福,我很同情你。你现在的学习很自觉,成绩也比较好,但你不幸福。不幸福的原因,在于你与人相处出现了障碍。我们来一一分析一下。”

我先分析她和陈书祥的关系,分析了她和父母的关系,分析了她和周围同学的关系,分析了她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她听得很认真,不时点点头。我说:“你现在是无法改变周围人的世界的。怎么办?那就改变自己。同样一个世界,换一种眼光,我们的感受就大不一样。我刚才说了,你要改善自己的性格,学会正确地处理和陈书祥、和父母、和其他同学的关系。这样,你会慢慢多一些快乐的。”

最后,我郑重地告诫她:“要热爱并珍惜生命!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我现在只能简单地说说。上学期,你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面说人为什么要活,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要思考的只是如何生活。这观点非常正确。每一个人的生命既是属于自己的,又不完全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父母、朋友和一切关心自己的人。我们常说,一个人不能为别人而活,这是对的,但这里是强调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个人也应该为别人而活,因为我们要报答无数关心我们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随便放弃自己的生命实在是一种非常自私的举动。我认为,生比死更需要勇气。因为活着就必须面对各种困难挫折和考验,而死则一了百了。自杀的人倒是得到了解脱,但留给亲友的则是无尽的悲伤。这是不是一种残忍和自私呢?所以,一定要善待生命。”

她向我表示感谢,我则说:“我才应该感谢你呢!你这么信任我,给我说了这么多的心里话。”

再后来,她的性格开朗了许多,教室里“居然”还时不时响起她的笑声。当然,她也有反复,后来还曾出走过一次,但出走在外还和我在网上交流。其实,很难说我对她有多大改变(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影响都没有),但我依然有一种成功感。回想开学之初,她对我的排斥与不信任,再到后来我和她第一次书信“交锋”,再到后来她慢慢信任我,主动向我写信求助,直到现在能够向我倾诉心中的苦闷,我感到自己走进心灵的成功。

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评价教育:一个学生被教师“改造”“转化”了,才能算是教育的成功,否则就是失败。不对。不管读者是否相信,从一开始接触黄雅韵这样的学生开始,我就没有打算要“教育”她“引导”她“感化”她的企图,不只是因为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企图和做法注定是徒劳的,而是因为这违背我的一个信念: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人为地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本身就是目的。彼此做一个倾诉者,同时又是倾听者。师生双方都不要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并且不知不觉地受着对方的影响。教育的成功,也许正在这“不知不觉”之中。对一个教师来说,这更是一种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