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谈到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提出要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所谓“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意思是说,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的帮助。在这里,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任,了解情况,提供帮助。
但是,倾听并不仅仅是手段,有时候也是目的。往往有这种情况,孩子来找老师,并不一定非要老师给他以具体的帮助不可,他只是想把老师当作一个倾听对象,而排遣一下心中的苦闷而已。
课间,办公室门推开了,进来了一个小姑娘。她有些羞涩但也不失大方地问我:“李老师,您是初一(13)班的副班主任吗?”
我说:“是呀!”现在我虽然身为校长,但在两个班担任了副班主任,主要任务是和同学们谈心。
她说:“我现在面临一个困难,想找您谈谈。”她一本正经,俨然一个小大人。
我说:“好呀,您有什么困难。”我放下手中正在备的课文,专注地看着她。
可是她却犹豫了,停了好一会儿不说话。
我问:“怎么不说了?有什么顾虑吗?”
她说:“我怕,我怕人家说我打小报告。”
我笑了:“别怕。你找校长谈心怎么是打小报告呢?这是‘大报告’!呵呵!没事儿,有什么尽管说。我会为你保密的。”
听了我的话,她终于说了:“刚才上体育课,几个同学说我坏话,很难听的坏话。我很难受……”说到这里,她说不下去了,眼眶含满泪水。
我说:“别着急,慢慢说。”
她于是给我详细说了那个同学怎样骂她。我问她,那个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呢?她说前段时间她和一个同学闹矛盾,这个同学便四处说她的坏话,挑拨离间,所以好多同学也都跟着那个同学说她的坏话。她滔滔不绝地给我说了很长时间,很激动的样子,脸都涨红了。
她说完以后,我说:“我去找那个同学谈谈,好吗?”
“不!”她摇摇头。
我问:“为什么?”
“如果你去找她,她会说我找校长告状,更加会骂我的。”
我又问:“那你找我干什么呢?你需要我帮什么忙呢?”
她说:“不需要你帮忙,我就想和你谈谈,我觉得你是一个好老师,我说出来心里好受些。现在我心里已经不那么难受了。”
那一刻,我很感动。
我说:“这样好不好?我抽时间去你们班上给同学讲讲尊重别人的道理。”
她说:“好的。但你不要点名批评那几个同学。”
我答应了她:“好的。我不点名,只说不尊重同学的现象。”
“好的。谢谢李老师!”说完,她走了。
这次谈话,我主要是在倾听孩子诉说。这种谈话决不能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而应该是尽量让学生诉说、倾吐,教师则当听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因此,以倾听为主要目的的个别谈话应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老师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
“倾听”往往被当作“听见”,这是一种误解。“倾听”的“倾”不仅仅包含有“真诚”的含义,还有“细心”“专注”的意思,这就绝不仅仅是用耳朵听其音,还包括用脑子辨其义。常常说班主任要“学会倾听”,那么怎样才算“学会倾听”呢?一般来说,“学会倾听”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出于一种礼貌或者说对诉说者的尊重,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心,细心,耐心,就是我上篇文章中所说的不要武断地打断孩子的诉说。这是教育者应有的起码的修养。二是要“会听”,所谓“会”就是要善于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重点和要点,或者一边听一边分析,通过“前言”推出“后语”,通过谈吐洞察内心。这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曾有一位高一女生在作业本后面写了一句话:“李老师,最近我很郁闷,想找你聊聊。”得到这样的请求,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作为教师,能够得到孩子的真诚信任当然是一种幸福。于是,下午放学后,我请她到我办公室:“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www.xing528.com)
她说最近上课心不在焉,总不能集中精力,莫名其妙地心烦意乱,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问是不是最近遇到什么困难了,她说没有明显的困难。我又问是不是和同学或者家长闹别扭了,她说也不是。我问:“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她苦笑了:“我也不知道。所以我才找您聊,想请您帮我分析一下原因。”这把我难住了,一时说不出话。
她接着说:“总觉得心里有事儿,但说不出来,上课常常发呆,下课又后悔,晚上有时候还失眠。”
那一刻,我真感到有些无奈,因为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的烦恼。但有一点我很明确,她的确有着自己也说不出原因的烦恼,她找我倒未必是要我一定给她分析出原因,更多的是想找个信任的人倾诉而已。于是,我决定放弃追问她的原因,就和她随意聊聊,说不定在她放松聊天的过程中,我能够有所发现。
可是,从哪儿开始引导她畅所欲言呢?她刚才说到“失眠”,我打算就从这切入,把话题拓展开去。我说:“哦,我的睡眠也不好,也是从高中开始就失眠了。我当时失眠是因为我在外地读书,很不适应环境,而且想家。”这是一个远离家乡长期住校的女生,我不动声色地想引起她的共鸣。
但她却并未产生我期待的“共鸣”,而是说:“我倒不十分想家,因为我初中就开始住校了。再说,进了高中我感觉这个班也挺好的。”
我顺势抛出一个很大的话题:“好在什么地方呀?进高中已经快一学期了,都有哪些感觉呀?”
她终于“上当”了,开始滔滔不绝地和我谈了一学期以来的高中生活,我基本上没有插话,但一直非常专注地捕捉她话语中的信息。她谈到高中后学习难度的陡然增加,谈到寝室里的同学的互相帮助,谈到高中各位老师和初中老师的不同,谈到运动会和歌咏比赛时候所感到的集体荣誉感,谈到我们班那次秋游去峨眉山给她留下的难忘印象……在她忘情地谈论这一切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似乎不相关的生活片断中,有一个男生几乎始终贯穿其中,就是她的同桌,我班的学习委员。每次谈到他,她都特别兴奋,我突然想到,听科任老师说,最近她和他走得特别近。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别样的东西?我想。
但我依然不动声色,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听她继续滔滔不绝。也许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言”,不知不觉同时也是自然而然地暴露了自己可能都没有清醒意识到的“秘密”。
凭着我多年的经验和对她的了解,现在我基本上可以确定,她正被自己也说不清的某种情感所困扰,当然,这种情感也许是朦胧的“两厢情愿”,也许是清晰的“单相思”。青春期的少女,陷入了这样的情感,上课怎不心不在焉?夜晚怎不辗转反侧?
要不要给她挑明,然后予以引导?我在心里盘算着,犹豫着。
这种情况可能是许多班主任常常遇到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条件是,要看班主任和具体学生的信任度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如果学生对班主任没有足够的信任,而只是一般的关系,我的观点是班主任最好不要挑明,否则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相反会让学生很尴尬。但如果班主任和该生已经有了高度的信任感,那就不妨像朋友一般坦诚相见。
当时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感觉,这个学生从开学以来,对我都很信任,常常找我聊天,还曾给我写信倾诉她的苦恼;而且这次也是主动约我谈心。我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回报她对我的真诚。
所以,等她说完了之后,我微笑着说:“我估计你心里有‘人’了,这是你烦恼的原因。”
她愣了一下,当然明白了我的意思,红着脸低下了头,小声说:“其实也没有明说过,但心里老是……”
果真如此。心里装着一个暗恋的人,但还没有“明说”——还不知道那男生是怎样想的呢!如此一来,这女生能不烦恼吗?而且这烦恼是潜滋暗长的,她自己都感觉不到,只是觉得“说不清”。
接下来我的引导便有针对性了,我和她谈了很久。应该说我引导比较顺利,再后来这个女生发展得很好。这是一个关于“早恋”情感的引导,这里不再赘述。我举这个例子,重点不是说如何引导“早恋”,而主要是想展示一下,怎样才是“倾听”。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尽快地信任老师并倾诉内心的苦闷,有时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不一定愿意直接袒露内心世界,这时,班主任应善于从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或吞吞吐吐的只言片语中,猜测、推测出学生的真正想法。
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别人打架,有时候是他主动去打别人。一次,他被德育主任领到我办公室,据德育主任说他又在操场欺负人。德育主任走了之后,我让他坐下,问:“你有什么要说的?”
凭我的感觉,这个男生对我没有多大的信任感,相反,常常对我很抵触。因此,听了我的话,他看了我一眼,气冲冲地说了一句:“我有什么好说的!”然后不屑地把头偏向一边。从他的话和表情中,我感到他可能误解了我的意思。我问“你有什么要说的”,他理解为质问,认为我在批评他:“欺负同学,被现场抓获,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于是,我平静而略带温和地追问了一句:“也许你打人是有原因的,说不定你还有道理,不妨说出来,让我了解一下。”
听了我这话,他把头转过来,似乎有些吃惊地看着我。
我继续说:“是的,我真心想听听你的解释。”
火山爆发一般,他开始发泄了。我说他是“发泄”,一点不夸张。当时他的语速很快,情绪激动,说了很多很多。有对事件经过的陈述,有对自己的辩解(当然有合理的因素),更有对老师(包括我)的抱怨……他明显的是站在他的角度上看问题,很偏激,很片面,但是很真诚,而且有的话说得很对,包括对我的抱怨,比如:“我欺负过一次同学,结果以后凡是我和别人打架都是我不对,都是我在欺负别人。你们老师就是这样对我有偏见!”
我一直很冷静,他在说,我在想——这里的“想”包括我的反思与自责。那次和他的谈心相当成功。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教育,我也真诚坦荡地接受了他的批评。后来我和他深厚的情感和高度的信任,就是从那次谈心——严格地说,是我的“倾听”——开始的。
刚才我说,善于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这里我还要说,这更是一种教育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学生倾诉而教师耐心聆听(包括听学生对自己的抱怨),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灵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