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为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班主任

成为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班主任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结合班主任工作写教育随笔,是我成长的“捷径”。最早读苏霍姆林斯基时,我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3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随笔的精神所感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随笔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而班主任的随笔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很重要的途径。当一位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写作(记录)时,他已经进入教育科研的状态了,而且这种研究带有鲜明的人文风格与个性化色彩。

成为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班主任

尽管对“班主任专业化”的提法可能还会有些争议,但这个概念所包含的积极意义——班主任不仅应该有着除一般教师的素质之外的特定素质(包括班主任工作技巧),而且这种特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则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者认可。正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样,“班主任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发展”首先意味着“自我发展”,即“自我培养”——我从来都认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人才首先是自我培养而不是别人培养的;从根本上说,只有自己才能够培养自己。班主任当然也不例外

而我的经历告诉我,班主任坚持写随笔是“自我发展”或者说是“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说,结合班主任工作写教育随笔,是我成长的“捷径”。我不止一次听到一些教师对教育写作的怨言。我想,所有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的教育者都会认为,教育写作不但是有意义的,而且还是快乐的。

千万不要以为写作仅仅是笔上功夫,而文章则仅仅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或评职称。事实上,没有教育实践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写作。如果我们把教育实践看做“采矿”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一种“提炼”。记得1987年我还在乐山工作时,乐山市教研室的唐建新老师就对我说:“你不要只是不停地奔跑,还应该适当停下来沉思——通过写作,整理、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正是这种“反刍生活”式的写作,使我对自己的教育得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科学规律有了相对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对我每一天的工作有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激情。“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这些都是我在梳理自己教育实践时的理性思考。它们来自教育实践,通过写作成为我自觉的信念进而又指导着我的教育实践。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全身心地投入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使我们每每有一种写作的冲动,而写作之中的思考与写作之后的成功又激起我们投入教育生活的更大的热情。教育写作,让我们成为一个头脑清醒的教育者。

而我当初之所以想到写教育随笔,是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启发。最早读苏霍姆林斯基时,我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3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随笔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几十年的教育随笔,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后人称作“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融真挚的教育情感、生动的教育故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于一体,语言平易,娓娓道来,但又不乏文学的魅力。在读过一些即使硬着头皮读也实在读不懂的教育“理论”著作后,读到这样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真正的教育名著,我每每感慨不已:没有令人仰视的“理论框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术语,通篇只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也可以写呀!当然,我那时绝对没想过将来也要写什么“教育名著”,但用文字记录下自己青春的足迹,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于是,我也试着写我的教育随笔了。

第一篇教育日记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因开玩笑而无意伤了班上一位残疾同学的自尊心,于是,当天晚上我怀着内疚到了他的家里,向他赔礼道歉。现在看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当时却一定是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不然,我不会写得那么详细:我开玩笑时的得意忘形,孩子委屈的表情,我内疚的心理,我晚上家访迷路时的焦急,我在学生家里和他们的对话,以及告别学生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满天星斗时的轻松与喜悦……我都写得栩栩如生,今天读来还有身临其境之感。其实,我当年的每一篇日记大多都是这样一些真实而琐碎的故事:我带着学生在郊外原野上的一次“疯狂”,去成都春游时我与几个“调皮大王”的“较量”,我与一位陷入“早恋”而深感苦恼的学生的谈心,我带着几个学生以主人的身份走进市长办公室向全市最大的仆人询问家乡的改革大计,我班学生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同志的友谊……在写这样的随笔时,我没有一点“写文章”的感觉,也没有想发表的功利性目的,只觉得应该用笔挽留住每一天平凡而纯真的日子而已。但现在翻开我当年所写的几十本教育随笔,我自己都禁不住感动了: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分别多年的学生们正向我走来,他们调皮的笑声穿过遥远的时空扑面而来……

当然不仅仅是写故事,我也记录下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思想火花,如前文“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这些散落在我现在著作中的句子,都是我从当年的教育随笔中提取出来的。这些思考,也许并不深刻更不“前卫”,但它们是我对自己鲜活教育实践的真切感受,因而,它们也逐渐成了我百折不挠的教育信念。(www.xing528.com)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随笔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特别是“思考”,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人们不是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同时是一个思想家”吗?那么,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一位思考者。而班主任的随笔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当一位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写作(记录)时,他已经进入教育科研的状态了,而且这种研究带有鲜明的人文风格与个性化色彩。我认为,这是一线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教育科研的最佳方式。

教育研究,之所以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在于它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不是精确的而是模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地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具体到班主任工作,师生水乳交融的亲密接触,心灵之间的息息相通,使得班主任的工作与研究完全合而为一,而且充满感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研究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我曾读过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作者在书中推出了在教育学和与人相关的诸如心理咨询、护理、卫生健康等科学领域作人文科学研究的一种崭新方法,特别是对阐释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提供了详尽的方法论上的解释和大量的研究实例。它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关注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如何将之建构成一个文本上引人注目并产生浓厚兴趣的研究课题。我认为,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最富个性化的研究,我们每个老师包括班主任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研究。“生活体验研究”,我可以通俗地理解成一边“生活”(实践)、一边“体验”(感受)、一边“研究”(思考)——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研究对象,自己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而这种研究每一个老师都可做,不管你是否有“课题”,你每天的工作,就是你的课题。现在回头想我当年写的《爱心与教育》,就是生活体验研究的结晶。而班主任老师每天坚持写教育随笔,也是在进行这样的研究。

当然,这种研究决不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它首先基于研究者崇高的教育理想主义情怀,即超越眼前功利的教育使命感。应该说,班主任坚持不懈写随笔,是需要毅力的。因此没有崇高的事业追求,是不可能对日常工作如此热爱并且深入思考的。我经常想,包括班主任在内的中小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四个字首先意味着一种没有理由不求回报甚至不求理解的神圣的使命感!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也许他一辈子都站在最基层学校的教室里,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但这不妨碍他以自己点点滴滴的奋斗推动着中国教育的进步,进而推动着中国的进步。无数位班主任用心血写成的教育随笔,便是构筑中国班主任学辉煌大厦的金砖玉瓦!

班主任在随笔中成长,就是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在攻克难题的艰辛中成长,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成长。“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对每一位有追求的班主任来说,这个课题可以从自己做起,从小处做起——比如,从写教育随笔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