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想与反思:新教育实验的缘起
在人类教育的交响史上,教育的旋律总是跌宕起伏,一串串的音符如精灵般跳跃在不同的时代,构成教育智慧的动人乐章,“新教育”便是这回荡的音节中最动人的一个符号。
最近几年,我逐步地和我的一些朋友们一起探索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比较快地发展和成长的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或者说我们学校发展的方式。1999年下半年我在太湖之滨作了关于如何做一名理想的教师的报告,后来很多报纸包括《中国教育报》都转载了这篇文章。有的老师给我写信,说那一次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在新教育杂志社朋友的鼓励下,后来我又写了关于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结集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所受到的欢迎程度是我始料未及的,顾明远、朱小蔓等也给了它很高的评价,一时成为基础教育理论方面的畅销书。再后来,我又写了一组新的理想的系列——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与《我的教育理想》中的第一部分合称十个理想,并以《新教育之梦》为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包含着我与不少志同道合者教育理念的十个理想,试图构筑一个框架,构建一个理想的教育蓝图。
2002年2月,《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飘扬的乌托邦》的书评。尽管全文对《新教育之梦》充满着肯定,但是这个题目还是让很多人误会:这些教育理想是“乌托邦”吗?这也是我下决心要扎扎实实做理想教育实验的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我们为这个实验考虑了不少名字,最后还是取《新教育之梦》之名,称“新教育实验”。
对“新教育”一词大家并不陌生。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巴德利、怀德海、沛西·能等,以及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他们主张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杜威在1899年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叫《学校与社会》,其中汇集了他的三次演讲。他在书中明确提出了新教育的概念,而且也对应地提出了旧教育的概念。20年以后,作为他的学生,陶行知先生也明确提出了新教育。陶行知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都有他们的认识。像蔡元培先生就有一篇文章—— 《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概念,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论著中用了很多新教育和旧教育的概念。到了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阐述我们国家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一系列教育问题时,也明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东西。”最近也有人写书用到“新教育”一词,如陈建翔博士的《新教育的本质:为学习服务》一书。我想,新时代总是要呼唤新的教育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它的缺点就是它好像没有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一种提法。我觉得这个名称是可以变化的,只要我们有更合适的旗帜能够亮起来,我们就可以再来讨论我们这个新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里我重点分析一下新基础教育实验、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叶澜老师最近一直致力于她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华东师大为此专门成立了研究所,我也是这个所的特聘研究员。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核心是生命教育,比较重视主动和互动,比较强调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生命价值的体现。这个实验的价值观是强调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学生观是强调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学习目标不仅是在认知能力上,同时在道德面貌和精神力量上能够让学生比较好地发展。叶老师的主要观点有四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是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灵魂,这个观点我很欣赏,但我也认为难以操作,好像在我们一线的老师操作起来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抓手。而且,新基础教育实验的重点还是课堂,因为从他们所做的工作看,新基础教育的基本定位的重点还是在课堂。
我们再来看看新课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五个方面: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在知识观方面,它走出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次的新课程改革,包括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是用新的知识观来统筹的。学生观方面强调个性发展,在课程的处理上确立了课程和生活的连续性,也就是强调课程和生活紧密地联系,综合实践等都是如此。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而叶澜老师的重点是课堂。我们知道课堂和课程不能构成教育的全部生活,不可能涵盖教育的所有内容,甚至于有的时候还不是重要的内容。因此,我在学习他们的一些做法的同时,一直在反思。我觉得新基础教育也好,新课程改革也好,尽管目标正确,都是强调能力,强调发展,强调知识情感价值观、精神世界、道德风貌,但是毕竟仅定位在课堂和课程,且都没有一套深入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在构架新教育实验的时候,我们就试图在这两个方面能够做一些突破。
二、探索与领悟:新教育实验面面观
2002年6月18日,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日子。一个为普通教师搭建交流与成长平台的网站在中国互联网的冬季宣告“开张”,它便是教育在线网站(eduol. com. cn)。靠老师的口耳相传,它从最初的日均访问量数十数百,到现在的数千。短短一年,一百多万的访问人次与近两万的注册用户已经使人欣慰。它的网友已经覆盖了全中国,从新疆、云南,到广州、深圳,几乎全国每个省份,甚至美国、 日本、法国都有一些网友来参与讨论。在这个网站上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栏目叫新教育实验,一所所加盟学校也便是从这儿走进来再走出去的。
在刚刚启动新教育实验的时候,我们对“新教育”的具体定义也不是很清楚,没有明确的目标,完全是在摸索着“做中学”。是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新教育的生命力,看到了新教育的未来的灿烂的情景。一大批教师在网络上快速地成长。江苏省有名的“教海探航”颁奖活动在2003年显得十分特别:在得奖人中,教育在线的网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说一等奖里面有40%是我们的网友。江苏盐城的网友张向阳是我们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张向阳是一所农村小学的副校长,是一个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好教师,但理想与实际之间的鸿沟常常使他在点滴地提升自己教学素养的同时始终找不到一种感觉、一种方向。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
就这样,在一种浑沌中,我摸索前行,尽管从课堂与报刊上初识了冯恩洪、夏青峰、顾青山与曹平,但面对新的世纪,我找不到一点儿属于我自己的感觉,迷茫更是在心中。记不清是哪一天,好像是《人民教育》的一篇《理想的教育与教育的理想》像火把闪现在我的眼前,那诗意的文字、澎湃的激情、对教育的真挚的情怀,使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是它,将我引向了《我的教育理想》,将我引向了一个普通教师应当找到的航标,引向了教育在线网站。2002年的署假, 因为教育在线的出现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快乐。每天,小镇嘈杂的网吧中,都有我的身影。混杂于聊天、玩游戏的网民中,我用心在教育在线与朋友们交流。……看着朋友们写出一篇篇精彩文章,我也一时手痒,在7月20日发出了我的教育在线第一帖— 《—在理想的家园中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放弃霸权》。文章写得很是笨拙,但写出了自己对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话语霸权问题的一点思 考……
一位从未发表过铅字的小学数学教师,便这样成为我们的一员。他作为新教育实验的首批实践者,在加入了“成功保险”后,那支起初有点儿笨拙的笔慢慢老道起来,而对教育的理解更是日益丰硕。他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从《目中有人》到《好一棵成长树》,从《让新课程远离浮躁》《让新课程远离实用主义》到《让数学教学回归精神生命成长的家园》,他那一篇篇充满思考与行动的文章从网吧发到论坛,再飞向全国的报纸杂志。到2003年3月,走进教育在线仅半年多的张向阳已在10余家省级以上教育报刊上发表了50余篇近7万余字的文章,其中《新课程如何关爱学困生》在《人民教育》2002年12期上发表。在过去的十个月里,他用两百多个夜晚写出了近30万字的教育日记。他说,他还会写下去,还将与教育在线的朋友们尽情地交流关于教育的思考,还将“坚持走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他在教育在线论坛的签名是——“用我的生命擦亮新教育之梦的火花”。
山东淄博的网友于春祥在论坛里开出了《春样夜话》专栏,他在《我和教育在线这一年》一文中写道:
2003年5月18日 (农历4月18日)是个好日子,恰逢我上教育在线发帖1 000张,《春样夜话》100篇。我的人生旅途已经走过了16 300多天。在教育在线的100天虽然仅占人生的一点点,但是,我感觉这100天就事业的发展而言,它胜过1 000天,甚至更多。在这100天里,我找到了人生的理想,我找到了成长的感觉,我拥有了事业的攀附,我找到了人生的知音,我实 现了跨越式的进步。盘点我写的《春样夜话》,正式发表约3万字左右。其中《教师之友》发表3篇;《师道》发表1篇;《教育家》发表1篇;《山东教育》发表1篇;《教育在线周刊》发表2篇; 另有几篇正在整理寄发过程中。网络我并不陌生,五年的网络生涯,浏览的网站数以百计,但是,都没有给我极大的冲击。然而,教育在线的确魅力无穷,这是一个能吊人胃口,生成追求,改变命运的所在。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序列,没有学阀的武断,没有人际的隔膜,有的只是对等的交 流、心与心的贴近。我不得不敬佩朱永新老师的远见卓 识,教育在线网站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成长学 院。
让大家更深地思考,让大家更多地体验,让大家更快地成长。在这种理念的感召下,一批名师,如浙江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的刘尧教授、南通市教育局局长王炎斌、清华附小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校长、甚至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也走进来了。在他们以及李镇西、袁卫星、卢志文等“师兄”们的带动下,教育在线走出了一大批像张向阳、于春祥这样的年轻人,如半年主编了三本书的冯卫东与主持着新教育实验且笔耕不断的储昌楼,如写出了《走进中学生》系列的王军、焦晓骏、刘静,如能办报著作的高子阳、张菊荣,如在小学教师中初具影响的罗民、张曼凌,如一心关注特教事业并作出了辉煌成绩的方红……
如果说培养新生代教师只是新教育实验的和声,那么走进校园、走进学生才是最重要的主旋律。2002年9月份,新教育首家实验基地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正式得到认证的加盟学校已经近二十所,而主动参与实验子课题的近百所,遍及大江南北。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昆山市第二中学、吴江市金家坝小学、吴江市同里第二小学、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桥北分校、吴江市实验小学、苏州市平直中心小学、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小学、常州市湖塘桥小学、江阴市南环路小学、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无锡南洋国际学校、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等江苏省内外二十几所学校参加了首批实验。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老师也主动加入实验的大军。千千万万的师生正在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为真正实践新教育的理念,我们还有意在农村薄弱学校中寻找基地,收效还是明显的。吴江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已经快退休的女教师, 自愿成为我们的实验的个人成员,从零开始学电脑然后开始上网,然后写文章,发帖子。尽管她的文章跟不少人比起来还不够出色,但是我们的网友们都很感动,很多人给她加油,很多人把她视为我们的青春偶像。这种感人的故事很多。那么,什么样的学校或教师可以参加实验呢?要参加新教育实验并没有太高的门槛,只要认识上一致,努力的目标相同,有耐心有热情便可以。作为学校参加,我们往往要求该校的全体教师在讨论后能统一思想,然后参加实验,觉得做得差不多时,提炼出完整的方案,到时便申请认证挂牌。
那么,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是什么?其实,在《我的教育理想》与《新教育之梦》这两本书中,一些核心的东西都有了。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什么我们没有提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我们觉得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我们提人,而不提师生,因为我们觉得实际上教育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比如,没有家长的发展能有学生的发展吗?教育本来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还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受到关注。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我们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最后有一定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我们的价值取向是:行动。我们提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从加入实验这一天开始,就要真正地动起来。我们相信,怎么评估孩子和老师身上的潜力都不过分。如前面所提到的网友焦晓骏,本是一位教学很出色的英语教师,在认识他之前,他过着非常轻松自在的生活:在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他喜欢看小说、下围棋,或者是与朋友们玩牌,偶尔也写点论文之类。他并不是不想成才,只是看不到方向,也不知道应做点什么。在加盟了我们的实验后,他发现自己有了变化:他开始跳出英语学科来看教育,发现了教育真正的美,所写的随笔、论文更多地充满了有意义的东西。一年来,他除了在各类报刊上铅字不断外,还编写了一本15万字的关于网络教育的书。他说,是新教育使他发现了自己的潜力。
我们的第二个基本理念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科书对孩子有用,但不是一生有用。因此,新教材新课程编得再好,不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甚至有时会误导学生的人生目标——因为我们很多学校、很多老师还是把考取一所好大学作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终结目标。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名牌大学论英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我们新教育实验的行动方案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努力在尝试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我本人是苏州大学毕业的,我认为我并不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是仅仅辉煌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看得太急功近利了,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我们的第三个基本理念是: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我觉得培养一个人积极的态度非常非常重要,应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能够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
第四个基本理念是: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2002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惟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文明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对个体生命来说也是如此。
第五个基本理念是: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在我们的教育中,如果说我们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那么我们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我觉得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的手里走向衰弱。我们经常说文明、文化的发展、延续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老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能够真正地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三、体验与实践:新教育实验在行动
经过讨论、研究与探索,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归纳为六大行动计划,即营造书香校园、同写教育笔记、聆听窗外声音、强化双语应用、建设数码社区、创设特色学校。
1.营造书香校园
营造书香校园与上面提到的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扣。2003年“两会”期间我代表我们新教育实验学校提交了一份提案,它是网友们在网上共同讨论完成的。提案的主题是:将9月25日作为我们国家的阅读节。这份提案受到了广泛关注,作家王安忆、赵丽宏、张抗抗委员,及海南大学的史贻云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的刘新成委员等立即联名附议。《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浪网、人民网、网易等纷纷报道。《中国教育报》以《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推出“书香校园”概念》为题用大半个版面进行报道。文中说:
关于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早在198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就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一所出色的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然而,我们的中小学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多少作用?图书馆里的书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少精神养分?那些重复且不适合学生、教师阅读的,显然是为凑足册数而摆在书架上的书,那些书上遍布的灰尘,以及多数时间被锁住的图书馆、阅览室大门,这一切,都足以令关注教育、关心未来的人忧虑。
在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的12份提案中,有一份《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说 起提交这份提案的初衷,朱教授的话颇耐人寻味:“一 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把读书这一看起来非常“个人”的行为放到这样 的高度来认识,着实贴近了它的本质。身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的朱永新曾激情澎湃地写过一本《我的教育理想》,其中,“我理想中的教师”“我理想中的学生”“我理想中的家长”……每一篇都是一首充满对教育的赤诚热爱和理性思考的教育诗篇。 当我们谈起读书与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时,朱教授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他对理想中的中小学图书馆的描绘和展望。
我想,“书香校园”概念肯定不是我第一个提的,但很少有教育实验像我们一样如此钟情于读书。我们的实验明确提出,参加实验的所有孩子在六年小学与六年中学期间必须分别读满一百本书,所有的老师也必须用六年时间读满一百本书。六年读满一百本书我想应该不算多,但这是我们的实验目标,能不能做到,另当别论,但我们是这么提的,真正能做到才是我们理想的实验学校。
一个人的躯体发育靠什么?我觉得有两大东西:一个是遗传,爹妈给的,你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在很大的程度上有遗传的基因;第二靠什么,靠后天的食物,靠营养,靠搭配。那么,精神发育是怎么完成的?我们这个大脑,我们这个心灵,是靠什么去滋润完成的?能不能靠遗传?后天的环境要重要得多。一百本中有二三十本是必读书,其他的书可以选读。其中有些书要求是背诵的。如我们请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张中行先生审订《中华经典诵读本》。我们从中国古代的诗词、散文、名篇、名人名言中精选了一本很薄的书,希望所有的孩子背诵。再如《英文名篇诵读本》收集了优秀的英语谚语、名人名言、演讲、散文、诗歌。一个孩子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把这两本书背下来了,就会打下比较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的底蕴。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崇高精神都是凝聚在这个时代的巨匠的著作中。春秋战国时代的伟人们如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等的著作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精神。要让人类的文明能够延续下来,那些重要的阶段不能超脱;超脱了文明就中断,中断了精神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我们知道“生有涯而学无涯”的道理,选择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这是一门科学。我们将在2003年正式推出我们的《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一百本,中学生一百本,教师一百本,让我们实验学校率先开始尝试。
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没有老师但是不能没有书!作家邓友梅先生说,他只上了三四年的学。上了三四年的学就能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人并不少,但这不意味着他们读的书不多。邓友梅先生读的书不比任何一个大学生少。因此,受教育的年限跟学业的功底不能完全划等号,而一个人读书的质与量倒是和他的学业功底可以划上等号。
在我们实验学校里,我们真正地希望能够营造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氛围,能够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地静下心来读一点书。读书的黄金时间应该是而且一定是在学校期间,真正读书能够长久的印在大脑里的,对人产生终身影响的也往往是在学校期间。有些校长说:我也很想让学生读书,但是没有时间读,课都排满了!时间是人挤出来的,学校的课程可以压缩,可以开读书课程,好多书都可以在校本课程中读。有什么不可以啊?如果说老师没时间读书,每天早晨早起来半个小时,每天少看半个小时电视,读书的时间便有了。昆山的柏庐小学就是营造书香校园的一个代表。该校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柏庐小学校长在网上发帖子,他说现在孩子们读书带动了家长读书,孩子们到家里讲话变得文绉绉的,动不动一首词出来,家长感到很大的压力,因此家长也开始看书,然后家长每天晚上和孩子比赛。那不就变成学习型家庭了吗?每天大家背一首诗完全做得到。我们有了这本小东西,大家都订了计划,一年级背哪些,二年级背哪些,六年把这本书背完。但是很多二年级的孩子就把这本书背完了。人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再比如金家坝小学的孩子搞赛诗会,四季赛诗。你讲一首春天的,我讲一首冬天的, 自然而然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高。苏州大学有个国学大师叫钱中连先生,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你讲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他都能把下一句话背出来。他靠的是从小的记忆训练。
2.同写教育笔记
在新教育实验学校里,我们要求老师们和学生们一起写教育笔记。笔记或日记是我找到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写笔记不仅仅是语文教育。
我在我儿子身上做过实验:他一年级开始写日记。我记得那是在学拼音不久,因为在学拼音之前,他已经会写几个字。他写关于种黄豆的情况,写了21篇日记,在写日记的时候自然开始学会了观察。然后他写同学,班上50几个同学每人写一篇,然后写动物,写植物,写家中的摆设,写读后感。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小学毕业后就出了一本《老虎拉车我敢坐——一个小学生眼中的缤纷世界》。初中时,当然不是每天一篇,差不多一周一篇,三年后又出了一本《我和老爸是哥们儿——一个初中生的情感生活写真》。现在他上高二,又一本书《背上行囊走英伦——一个高中生的山水情感》快要付梓,而上海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一本小说。知子莫若父!我说,他的水平完全是写出来的。教育在线开通后,我打出了“朱永新成功保险”的招牌。如果你想成功,就到我这里投保;你不成功,我以一赔十。惟一的条件就是每天写一篇笔记。我们的老师如果每天坚持写一篇千字文,写十年就是写了3 650篇,就有300多万字了。怎么可能不得心应手?当然,写只是形式,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在写笔记的时候能够与自己对话,这种领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最重要的法宝。如果每个老师每天记点东西,这就是中国以后的大教育家要研究中国教育的最好的资料。李镇西高明就高明在坚持写教育日记。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写了那么多的书,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二十多年写下的日记。素材靠回忆是很痛苦的也是不精确的。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把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相信这是你一生最大的财富。我想通过写日记让教师也能够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为什么我这两条都是强调师生共同去做?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榜样激励,很难让孩子真正热爱读书、热爱写作。
一个不热爱书的老师想让学生热爱读书是不可能的。读书是需要气氛的,是需要感染的。很多参加实验的学生问我们老师:老师你要我们写,你自己写不写?所以,我们有一个实验学校,专门开设了一节课,让学生写笔记。学生在下面写笔记,老师在电脑上写笔记。上面提到的张向阳,在网络上开了两个专栏,一个是新课程,一个是追梦笔记。莫国平等一大批老师都是坚持在网上开自己的专栏,坚持在网上写笔记。应该说我真地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甚至看到了花开的过程——一大批老师和学生在写笔记的过程中成长,而且是快速的成长。所以有人问我:我们真地写了,有多少把握能够成功?有多大的把握在于你有多大的精力,你投入百分百的精力,你就有百分百的成功率。江阴有一所学校,新教育之前我在那里作过一次报告。之后,孩子们写了半年,就出了两本书。我给他们题了字:放飞希望。那个教导主任对我说:过去孩子们都讨厌写日记,现在不讨厌了;以前写东西都像挤牙膏一样,现在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
3.聆听窗外声音
我们觉得,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经过选择了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走上就业的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通过层层的考试,再考取某所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再就业。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求“饭碗”的。但因为饭碗数本身有限,到最后把抢饭碗又归结为教育。所以在2003年初的“两会”期间,就业方面的问题显得很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曾指出“就业”的概念并不完全。我们的毕业生中如果能够有5%的学生能够去创业,他们不是去抢饭碗而是去制造饭碗,那么他们就能够为另外的5%,甚至是10%、 20%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那就业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比尔·盖茨只上过三年大学,但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然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很难发生:我们从小学起就教孩子如何考试,如何就业,如何适应,却从来没有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学生根本没有创业的冲动。创业的激情靠什么呢?很大程度上要靠窗外的声音去培养。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没有创业的经历,要教孩子们创业几乎不可能。所以,我提出要让孩子们听窗外的声音。把社会的名流、优秀企业家请到课堂上,请到学生面前。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孩子在校期间要听100场报告。
我曾对玉峰实验学校的周建华校长说:昆山的外企很多,你请不起总经理,你请生产经理、部门经理都可以啊!他们可以谈谈自己是如何创业的,讲一讲本公司的创业史、成长史,或是讲一讲自己的成长史,如何从一个就业工人成长为总裁的,到底经过了多少摔打与磨练。学校还可以请来成功的艺术家,让他们讲讲自己的艺术人生。成功人士谈自己时往往充满了回忆、充满了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够打动孩子。孩子们听这样的报告比听课堂中的讲课更有兴趣。有时候,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人是需要榜样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的人是很难有精神的。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用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也是我非常注重利用校外资源的理论依据。
那么,校外的资源能挖到吗?我在日本访学时曾遇到一位农民。他的篮球水平很高,每个星期到学校去上两堂课,教学生打篮球。一开始我认为他是利用业余时间捞点外快。他却告诉我,去学校上课并不拿一分钱,相反, 自己还要倒贴钱。学校的篮球都是他赠送的。我感到不解。他说他是那个镇的篮球队长,要打好篮球就要从这些娃娃抓起。电脑公司的人也到这所学校上免费的电脑课,而且赠送电脑,因为他们在追求品牌效应:学生在学校用惯了那种品牌的电脑,家里父母要买电脑时自然会有点倾向性。成功人士在讲演时推销了自我,也推销了自己的企业品牌,这是双赢。
我曾在一次教育会议上对校长们说:世界500强企业有数百家在苏州设了厂,公司里不乏优秀的管理人员。你们应当把他们请到学生面前。有的校长说:哪里请得动啊!但第二天校长办和厂办一联系,人家自然是愿意。有不少外企的老总不仅自己来了,还给学校送了礼品。2002年苏州开始尝试双语教育,但最棘手的问题是双语师资严重不足。我的建议是:不妨请外商的夫人们进校园。苏州有不少外商夫人联谊会,她们常常聚在一起消磨时间。听说可以去学校教学,她们都很开心,因为她们“志愿服务”的意识比较强,而且和孩子们在一起本身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后来,不少学校请来了这些免费教师,她们教学十分投入,还自己掏腰包给学生买合适的课本,买巧克力作为奖品。圣诞节那天我请她们吃饭,感谢她们对苏州教育的贡献,她们却说她们需要了解中国,需要了解中国的孩子,也愿意把自己的技能奉献给社会。
当然,不少农村学校没有机会结交这些外商,但校外的资源也不会太少。成功的企业家、有名气的作家和艺术家、有成就的官员、有作为的教师,都是学校的“资源库”。实在不行,还可以请有热情的家长,或请家长的朋友。再不行,我们多买些录像带给孩子们看。
新教育实验中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们多听窗外的声音,让他们了解社会,让他们学会崇拜,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现在的孩子,面对冰冷的课本,面对严酷的教师,面对单调的学校生活,常常会对未来感到茫然。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喜欢F4,喜欢周杰伦,喜欢可口可乐,能把那些零乱无意义的歌词记得烂熟?因为他们所能了解的窗外的世界就是这些,他们感到新鲜,所以便有兴趣。
另外,我觉得我国的校园文化也有非人性的一面——那就是“悲剧英雄”太多。美国人评选他们的“美利坚民族英雄”时,选择面是非常宽的,从政治家、发明家、企业家、科学家、运动员和残障人士等都有,并且大部分是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英雄。晚年移民的发明家、造福全人类的爱迪生位居美国人心目中的“千年伟大人物”榜首,这似乎丝毫没有排挤外来民族的意思。而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大都是末路英雄、悲剧英雄。从有泪而不流的屈原、卧雪持节的苏武、敢倡乱道的李贽、精忠报国的岳飞、“横刀向天笑的”的谭嗣同、巾帼女侠秋瑾,到铁肩担道义的鲁迅、铮铮铁骨的李大钊、抗战将军叶挺、国际友人白求恩,再到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雷锋、焦裕禄、张志新、刘文学等,大多是忠义刚烈,舍己为公,但活得艰难,常常不得善终。还有一些现代英雄也是在牺牲后才被广泛宣传学习的,如赖宁、孔繁森、王伟,等等。这似乎给未成年的学生们一个误解:英雄的尊贵需要付出生命作为代价。这一来,学生会觉得英雄离自己很远,会在产生敬意的同时本能地不愿成为英雄。谁不希望能好好活下去?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但这种“悲剧英雄”情结笼罩下的校园常常使我们祖国的未来失去信仰!其实,我们周围并不缺乏英雄:不少著名或并不著名的教师、企业家、工程师、作家等已经业有所成,他们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也愉快地生活在普通人之中。学校要挖掘这些资源,要让学生体味到成功人生的愉快,而不是死亡的阴影。
4.强化双语应用
这一行动容易使人与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育产生混淆。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育,是指强化另一种工具语言,使学生能像使用母语一样熟练地运用这一种语言。对此,我们的理解有一点不同。我认为,双语教育可以强调外语的重要,但母语的表达能力培养无疑是第一位的。所以我理解的双语教育的基础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而且应当是母语优先。
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读(或是接受)能力,而话语(也就是输出)能力相对不佳。说得严重点,我们实际上在培养新一代的失语症。因为在课堂上,老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孩子们即使在讲,也是不需要动脑子思考的,表达的也不是自己的思想。在家里,父母与孩子交流也不多,而且父母常常也是话语霸主。在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回答如出一辙。如问他们什么最重要,他们的回答几乎都是国家最重要、社会最重要,没有一个人说生命最重要的。这真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话?恐怕不是。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用语言自由地表达自我的能力,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开口说话。允许他们聊天,允许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讨论,鼓励他们辩论,组织他们对话,让他们习惯在众人面前镇定自在地说话。学校里可以建立学生论坛,要有学生说话的地方,不能让孩子说话畏首畏尾,让孩子讲话时不要像蚊子一样。另外,嗓门大小是一个自信心的大小的表现。现在很多国外公司在中国招聘的标准就是看你会不会表达。 日本有一家公司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就是看谁会讲话,谁的嗓门大。总经理在50米以外,让你讲,讲的我能听见就录取,听不见就不录取。这个案例我曾写进管理学教科书。在实验学校,我们要求老师的讲课要控制好量,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孩子讲话,让孩子辩论、讨论。
在国际化与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学会一门外语也是十分重要的。既然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地球村”这个概念,那么同一个村落的人总得交流,而英语便是一门十分流行的交流工具。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英语显得更为重要。印度是一个穷国,但其IT行业在全球地位处于领先地位;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日本相比,新加坡与我国香港的青年在美国更容易找到IT类的高薪工作。这一切便是因为印度、新加坡与香港的英语水平普遍要高,在工作交流上没有障碍,更容易与他人沟通、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外语也是高考的三大必考科目之一,且高学历教育、职称评定都有一定的英语(外语)水平要求。但长期以来,由于测试形式的局限性,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语言能力发展失衡。当然,现在江苏等省市开始将口语测试纳入中考和高考的范畴,表达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我仍觉得考试显得机械,死记硬背的东西还太多,学生还是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世界。
我希望在新教育实验学校中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对于英语教育,我们不主张系统的、语法的教育,我们主张生活化的英语,让孩子能够开口的英语,能够交际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取决于语言水平。我曾在日本和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我感觉我在交流上并没有太多的障碍。当然,我不太会说出完整的句子,但我蹦出两个单词对方就懂了。 日语的语法比英语还要难学,有很多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比如tegami是手纸,不是出恭用的,是信的意思。同样一个“娘”, 日语里面是女儿的意思,中文里面是母亲的意思。但是,我觉得语言是为了沟通的,所以我和外国朋友经常蹦单词。只要能够理解就行了。一个个单词,他时间长了,再把它们串成句,成了。什么是英语教育的真正目标?我想学生如果能使用英语生存、交流,那么基本就行了。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还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基础。尽管我们设立背诵英文名篇的项目,但那只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够自由、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要求,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双语教育的理解是多样的,见仁见智者皆有。其最佳的教育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尝试。也许根本没有最佳的方案,但任何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5.建设数码社区
数码社区包含网络信息服务站及资源库建设工程。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它不仅会改变我们教育的形式,而且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教育的本质。2003年“两会”期间,我也交了一份提案,就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平台、把网吧建设成信息化社区提出了一系列设想。我认为,国家应该建设优质的教育信息平台,然后请最好的专家去开发教育信息软件,其费用也是由国家支付。免费开放的教育信息平台应当让所有的家庭、学校,甚至所有的网吧都能使用。比如,你要了解世界著名的桥梁,你只要键入“桥梁”这个关键词,世界上所有的桥梁从图片到文字到数据全部都出现在你的面前。再如,你要了解世界的园林的资料,轻击键盘,所有的园林信息都免费送给你。现在,不少学校建网容易,买机器更容易,却买不起软件。有的开发商通过各种关系,或是借着教育部某个部门的名义去开发软件,然后卖软件,去赚学校与学生的钱,这自然使我国本不均衡的教育雪上加霜。(www.xing528.com)
苏州市教育局在2002年做了一件大好事:教育局花钱买断了某大网站的资源库,其使用权下放至所辖各校。教育局可以根据使用的频率再给软件公司付费。从利用率的角度看,我觉得没有必要每个学校都去重复买软件或去设计课件。在学校里,不少教师习惯自己制作课件,这一方面是好事(因为这体现了教师个体素质的水准),另一方面,做一个课件需要不少时间的投入,这显然没有必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这上面是舍本而逐末。在中国教育方面,我们重复的投入太大了。
我的设想是,我们所有的实验学校可以联合起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有序的资源开发与共享。诚然,跨区域共享的难度要比市内共享难,但技术上并没有问题。如果这样做了,所有实验学校的研究课、专题讨论、专家讲座等可以全部上网,这可以改变现行的教育形态,还可以做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数码社区不仅仅是校际的,它的利用价值更多在校内,而且获益的首先是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二十多万家网吧,其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证照俱全的,也就是九成以上为黑网吧。黑网吧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隐患。在众多失火、猝死等恶性事件后,为什么臭名昭著的黑网吧仍能风光地生存着?其重要因素就是它拥有一大批客户群体,他们想上网却没有地方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有人认为网络是个坏东西,网吧就是坑孩子,坑家长,很多故事都辛酸得让人落泪。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社会,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培养孩子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学校完全可以轻松地将利用率极低的电脑教室改建成“红领巾网吧”或是“少先队网吧”或是“团员网吧”,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来查资料、交流、展示以及玩一些益智游戏。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和老师都知道,如果不具有很强的信息能力,你就不能够适应社会,也就不能够生存,也就谈不上发展。这里所谓的信息能力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快速汲取信息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说,科研的基础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而在网络时代,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有时候可以是一瞬间完成的事。第二,通过网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资料的传输走过了从鱼雁传书到电报传真的漫长过程,但没有哪一种方式可以像网络一样高效。它速度快,支持大量的图表传输,而且费用极低。
学校完善了数码社区后,可以构建以学校网站为信息平台的互动交流系统,建设班级与个人主页,开设校园论坛,安装资源库及考试系统。师生可以将自己与班级的网页作为展示风采的“电子墙报”,也可以将班级或学校的一些问题或决策搬进论坛进行讨论,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在完成了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期中期末测试与批阅已经不再是梦想。此外,师生共写教育笔记的行动与网络媒介的结合更显得方便、有效。
6.创设特色学校
何谓特色学校?顾明远先生说,特色学校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独特的举措并已经形成传统。学校与人一样,办学的历史、师资水平、生源情况、经济条件、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如果用统一的模式,显然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律。而且,学校没有个性特色,也很难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才。
新教育实验提出了“为了一切的人”的教育理念,其目标当然是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实验学校要有海纳百川的境界,要支持有个性有风格的师生在教育的海洋中冲浪,同时,学校也应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那么学校的特色如何形成?学校要本着“为了一切人”的教育理念,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师队伍,研究自己的学生情况,研究学校所处的环境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校领导要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学会发现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地开拓前进,逐步形成办学的风格。新教育实验有其开放性,所提出的每一个行动完全可以在各校因地制宜地执行。上述的五个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同写教育笔记、聆听窗外声音、强化双语应用、建设数码社区等,有的可以强化,有的行动(如建设数码社区)需要客观条件或学校办学力量的支持,有的则可以弱化乃至扬弃。我们不少的实验学校也是根据实际,在六大行动中选择一部分来实验的。这本身也是特色形成的基础。
形成学校特色的本质还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毕竟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被誉为“领袖的摇篮”的新加坡莱佛士书院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学校处处流露出莱佛士的象征和书院的历史。比如它们有专门的历史图库室,室内陈列着学校毕业生成为大将军后捐赠的军服、很久以前的图书、笔记、校旗和各种徽章等,向师生们展示书院的历史足迹;学校专门在一面墙上展示许多曾经在书院学习过的名人照片,以此熏陶师生情操,激励学生的发展。莱佛士书院的目标是培养领袖人物。每一位进入书院的学生都要为成为书院的一员而骄傲,他们必须以先辈为榜样,努力拼搏,铸造自我。该校的教师完全是学生成长的助手,而学生才是校园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由学生机构组织安排。学校十分注意校园礼仪教育,从用餐、称谓、服饰、集会到庆典均有其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我国不少中小学从校园环境开始便是千篇一律:走进校园,墙上贴的不是口号标语,便是一些“上下楼道靠右行”“请勿随地吐痰”等低智类劝导语,缺乏人文的艺术的教育环境。在这方面,上海徐汇区南洋中学的科技教育、成都某实验小学的礼仪教育等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创建特色学校,作出了表率。
形成学校特色还可以走与校本课程结合的技能培育路子。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如贵阳六中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拥有一支阵容强大的准专业管弦乐队,1997年学校成立了有数百名学生参加的艺术团,下设声乐、合唱、舞蹈、器乐等分团,并有专门的训练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学校坚持利用活动课,为学生提供接受艺术教育的时间、场地和设备,学生可以选修舞蹈、声乐、器乐、合唱训练、形体训练,参加审美讲座、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以及演讲比赛、美术作品展览、书法比赛、课本剧、小品表演等。苏州吴江市金家坝小学、同里二小、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小学等校的写字教学也已经有所建树。走进校园,到处悬挂的是一幅幅师生的书帖,所有师生都写一手好字。字是人的第二副面孔。一手好字可以给人自信,给人机会。在电脑打印逐步代替手写的时代,这种文化熏陶十分难得。
当然,在特色学校的形成过程中应当注意一些认识方面的误区。现在有的学校将特色与特长生的培养混为一谈,办奥数班、外语班、钢琴班、舞蹈班等,以少数学生的特长来为学校装门面,来掩盖其办学水平的平庸,这是要不得的,因为它违背了“为了一切人”的原则。学校的特色应当是面向全体师生,让大多数人受益。
我希望我们的学校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如果说“应试教育”只有一个赢家,而在特色学校里每个孩子都是赢家。历史不会记住共性,只会记住个性。所以,特色就是卓越。实验学校应当在行动中创造自己的品牌,构建自己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学校的传统。
四、感动与展望:新教育实验梦辉煌
自2002年9月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首家授牌以来,新教育实验走过了令人欣喜不已的岁月。作为一种开放式的行动研究,实验引起了数百家学校的关注:在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在苏北——南通、泰州、扬州、淮安、盐城、徐州,在浙江、在山东、在湖南……新教育实验的足迹走出了苏州,走出了江苏,走向了全国。参加实验的学校均定期在网上发布最新动态,展示实验成果。实验校报《新教育》也开始由各校轮流编辑,以方便实验情况的通报。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率先废除了教师交工作总结、写详细教案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随笔”。
由于地域的缘故,吴江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加入了实验的行列。关于这一点,从吴江市教科所的张菊荣老师的《在追寻理想中超越自我——新教育实验在吴江》一文中可见一斑:
吴江有28所中心小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9所学校正式提出加盟新教育,还有不少的学校正在构建加盟实验的计划,还有不少的教师雄心勃勃。用江苏省名教师、特级教师、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薛法根的话来说:“吴江的新教育实验有燎原之势!”我们不禁沉思: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师对“新教育”痴迷不已?是什么让我们的学校沉醉其中?
多少年来,教师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他们辛辛苦苦但并不快乐;教师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他们忙忙碌碌而平平庸庸。新教育实验的构想使教师们蓦然发现,“理想”“美梦”这样的词汇,原来就沉睡在我们心中,一旦激发,生活之歌从此而激越。原来,我们可以这么 做;原来,我们谁都可以辉煌;原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原来,教育真的是那样的简单而深刻,平凡 而神奇……
2002年9月,朱永新走进金家坝中心小学——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吴江的新教育实验由此而开始。紧接着,金家坝中心小学、 同里第二中心小学提出了新教育实验方案——与后来的许许多多的实验方案一 样,新教育实验方案体现的是新教育人求真务实的作 风,“方案”完全是一个操作要领,但句句实在。金家 坝中心小学提出了“十项工作”,《人民政协报》的编辑为这个朴实的方案叫好,在关于金家坝中心小学新教育实验的报道中,把“十项工作”全部地引用了。朴实的精彩处处皆是。在同里第二中心小学关于“营造书香校园”的方案中,钮云华校长是这样写的:“学校进一步完善读书长廊建设,读书长廊坚持全天候开放,常年订阅的近百种少儿期刊、报纸,让学生随时可读到时代气息特浓的图书。……校园绿地开辟一些露天读书角,布置一些石凳石椅,鼓励教师在蓝天下、绿地上为学生诵读经典小说、童话等。班级设立图书橱,建立学生个人图书交流中心。”
师生在书香中享受幸福。“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的第一大行动。在北厍中心小学校园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被制成横幅拉起;在盛泽第二中心小学、南麻中心小学,长廊读书成为校园一景;在盛泽实验小学,“师生一起读书”成为一条朴素而充实的理念……老师们,开始走进教育大师的思想, 因苏霍姆林斯基着迷,为陶行知心醉;孩子们,开始捧起经典,走进人类伟大的灵魂,小小的心中涌动起天真和纯真。于是,“去杭州买书”,被写进了学校工作计划,成为了校长们头脑里的一件大事。
师生们开始在聆听各种报告中大开眼界,老师们开始关心教育的重大问题,开始了跳出教育看教育;学生们开始聆听窗外的声音。师生们走进数码社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挥洒才情;教育走向民主,课堂走向精彩……
教育日记,无疑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道亮丽风景。教师们好像突然地找到了教育研究的一条光明而充满快乐的道路。
——徐根泉,一个普普通通的校长,一位热情洋溢的校长,在实验中,他拥有了更多的智慧、更大的胸襟、更多的思想、更大的抱负。他的“校长日记”让他享受着做校长的幸福与欢乐。
——张秋瑛,金家坝中心小学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却在51岁的时候摸起了键盘,一篇《51岁的我》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在全国“两会”期间,朱永新作客“人民网”,特地提起了这位“51岁的她”。而吴江市还安排这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在全市教科工作会议上发言。那朴实的发言,包涵着诸多的信息。
——管建刚, 同里第二中心小学这位可敬的教师,在各级大赛中取得了辉煌成绩之后,在一次教育沙龙上说:“我尝到了教育日记的甜头……”
——薛法根,这位年轻的特级教师,新教育让他如虎添翼,让他的学校管理如鱼得水……
新教育,让平凡的名字亮丽起来;新教育,让明亮的名字光芒四射起来。
而孩子们,也幸福而充实地成长。
庞歆楠、钮琳波、王政晔、钱丽慧……二三十名同学在网络论坛上开辟了自己的专栏,我们不一定认识这些可爱的孩子,但我们从网上认识了他们。他们兴致勃 勃的生命力让我感觉到新教育实验给他们带来的充实与 欢快。
老师们因反思而幸福,孩子们因学习而幸福,新教育人生活在教育的幸福中!
新教育实验并没有给学校带来高楼大厦,却让学校书香飘、激情溢;也没有给老师带来福利待遇,却让教 师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莫国平的《灿烂的轨迹》、凌芬的《闲话家常》、费建妹的《心梦》、金苏华的《苏华小品》、潘叶红的《红枫留迹》、沈佐明的《佐明手记》、姚华、严良贞、郭劲草……精彩纷呈的日记,精彩纷呈的追寻,精彩纷呈的生命!顾建荣(网名聿木),这位吴江市的学科带头人, 以大眼光看教育,询问中国教育,探索教育本质,他的洋洋洒洒的《我的磨砺集》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还有那位化名为“小青”的副校长,在她的《小草集——我的教学札记》中写下了这样的、题记:“是谁带来了春天/让柔风轻拂细雨飘洒/于是我的田地里那几棵不成样的野草/春的呼唤中也想钻出地面闻闻花香看看树高/虽然它们也知道自己只不过是鲜花旁边大树脚下的小草。”多美的诗啊! 当我们在追寻理想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时,生命就变得神圣!
本着“为了一切的人”的教育理念,新教育实验规划领导小组从2003年5月23日起正式接受个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申请。短短两个月里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 自治区的两百多名教师通过网络报名,要求参加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项目的实验,如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中学的吴茂连、南京气象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的潘月俊、安徽黄山区第一中学的陈笑春、河北徐水综合高中的史金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亚麻学校的张任峰、四川省筠连中学的詹晓芒、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林雪华、海南华侨中学的沈新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许海中学的苗慧、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岳阳楼小学的吴兴中、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何艳梅、深圳育才中学的陈晓华、江西省分宜中学的刘道梁、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的王振刚、河南唐河少拜寺东坡小学的刘海涛、山东省苍山县卞庄二中实验班的孙付强、武汉市育才小学的屈小青、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学校的金萍,等等。为方便教师们在网上发布心得,教育在线在7月12日开了“教育随笔”论坛。在不过十天的时间里,已有一百四十多名教师开了专栏,用行动谱写新教育的诗篇。
还令人兴奋的是,不少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也主动热情地加入到实验中来。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便是其中之一。6月17日,也就是她走进教育在线一周后,她在小学教育论坛上开出了“玫瑰之约”的专栏,每日一文,与大家交流。她在“开场白”中写道:
一朵曾经不打算开放的玫瑰,不经意间来到了小教 论坛。
也不知什么魔力,一下子打算在这里舒展枝叶,经营美丽。
那就——也给自己开一个领地,种上自己的玫瑰,把平时的工作感悟记录在这里,作为一种幸福的记忆;也努力把大家“盛开的玫瑰移植到自己的园地”(苏霍 姆林斯基)。让来到这里的朵朵玫瑰绽放迷人的妩媚!
想起个名字叫“玫瑰之约”(几年前的一个热门节 目),也想称“玫瑰有约” (凤凰卫视有个“鲁豫有 约”),名字都不错。不过,我这带刺的玫瑰,一直生长在泥土里,从未离开过,我想要做的就是真正的自己。不是非要巴结牡丹的高贵,给自己带个大帽子让自己受 累,也不想成为名人效应的那种特别的玫瑰。
就选定她吧——“玫瑰之约”,这个名字很有韵味,一下子能让我们想到“湖南的男女约会”。不过,你可千万别多情,在这里,你必须钟情于教育的玫瑰。
讲个故事,搞个沙龙,抒发一下情感,谈一下自我感受……
——红玫瑰、黄玫瑰、紫玫瑰、 白玫瑰、粉玫瑰,这数也数不清的玫瑰,快请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成为常开不败的玫瑰之地!
她在《构一道新的教育航海线》一文中提到了走进教育在线、走进新教育实验数天来的感受:
对于网络,我曾充满鄙夷,没想到一来到这里就“一见钟情”。这里的教育智慧,这里的教学故事,这里的人文气息,这里的人物魅力,让你兴奋、痴情,甚至让你发疯。你会像那初恋的少女,体验“激情燃烧的岁月”,甚至半夜里还在这里徜徉行走,流连忘返,以至爱得“死去活来”。
就是怀着这样的激情,每一天必须上网几次,而且每一次,只踏上这“教育在线”的船只,进行网络大书的海洋航行。欣赏着“新教育”海上日出一样的风景,陶醉着“朱永新教育小品”的表演, 品尝着“李镇西之家”的风味特色,感受着“小学教育论坛”的习习海风……
教育在线上的这些人,有的见过面,有的没有见过。无论是老的,还是小的,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无论是官员领导,还是平民百姓,可一来到网上就变得亲切平等而又充满激情。这个标记着“教育在线”的船只,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约会”,让你我大家播撒思想的种子,传播“爱情”的因子。就这样,在充满激情的约会中,我们发现了自己纯洁依旧的童心,检查了自己曾经有过的失误,提升了自己原来泛化的爱心,超越了自己固有的小小成绩。这是何等的幸福!又是何等的陶醉!
新点子,新日记,新反思,新随笔,我就感觉自己有一种无形的向上的力量被托起,不自觉地就顺着船只前进的方向航行。
就是在这从未有过的船只里,我体验了新时代教师神奇的网络读书和学习;就是在这从未有过的船只里,我才真正体会了罗曼·罗兰说的:“从来没有人读书, 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在这从未有过的船只里,我懂得了要去阅读真正的立体的大书,即不仅“悟有字之书之美味”,还要“品无字之书之人生”的道理……
我会连你们天人合一的融洽,采你们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你们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取你们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摘你们淡远的岁月章回,构一道新的教育航海线,去描绘“为生命奠基”的新景象。
全国优秀班主任、教育哲学博士李镇西对新教育实验给予了热烈却又不失冷静的评价:
尽管新教育实验现在还不敢说有多么成熟,但是它已经产生的影响正成为一种客观现象却不容忽视,它还将产生的影响也是可以预见并不可低估的。在我看来,新教育 实验至少有这样两个特点:重建设,重行动。
重建设,就是以积极的姿态多做建设性工作。 中国教育现在是有许多弊端,也值得抨击,但仅仅是怒目金刚般地斥责和鞭挞,虽然痛快却无济于事,不如通过建设来进行批判。只有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新 教育正是寓评判于建设中!
重行动,就是不空谈,就是“用事实说话”。现在空洞的理论家太多,可是真正脚踏实地的实践者太少。新教 育试验立足于行动,不求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先动起来再说,在实践中完善思考。颇有改革开放之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意蕴。
就目前的实践效果而言,新教育已经显示出了它的意义。第一,让教育理念变成教育实践。理念从来不是空洞的,它总是通过实践通过细节体现出来。第二,让教育实践变成教育科研。解决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两张皮的问题。第三,让教育科研回归朴实。即: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教育科研的载体是实践,教育科研的阵地是校园……第四,让朴实的教育科研走进心灵。这里的“心灵”指的是学生和教师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提升教师,是真科研的目的。一篇篇学生日记,一本本教师随 笔, 已经让我看到了新教育实验对“人”的心灵成长起着 何等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教育实验让人感到了教育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生命的快乐!如果要继续推进新教育实验,是否还可以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如何让新教育实验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如果让新教育实验让理科 老师也感到与自己有关?为什么新教育实验在中学格外吃 力?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如何让新教育实验与新课程相融相伴?
为进一步交流实验成果,研究实验方案,首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于2003年7月21~23日在江苏昆山市隆重召开。这个靠网络媒介传播的民间性质的会议只计划了150名代表的规模,却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 自治区的四百多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报名参加。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也专程来会,对这项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计划进行了调研。《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中国青年报》《辅导员》《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小学生数学报》《初中生世界》《师范教育》《早期教育》《高等教育》《现代特殊教育》《教师之友》《教师博览》《教育参考》《莫愁》《师道》《中小学管理》《江苏教育科研》及苏州日报社等均派出记者跟踪了解实验的现状与计划。这次研讨会围绕新教育实验理论与实践展开了丰富多彩的观摩、交流、讲座等活动。玉峰实验学校在这次研讨会上展示了全校老师一年来的教学笔记及学生日记,得到了来宾们的交口称赞,而来自青岛的苏静老师的诗歌教学、昆山的邓超老师日记教学的专项研讨课更是令人大开眼界。在开幕式上,我们还为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小学、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江阴市环南路小学、大丰市南阳中心小学、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海门市实验小学、邳州市八路中心小学、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8所新认证的学校举行了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授牌仪式。至此,新教育实验的挂牌学校达到了11家,而正在向“挂牌”努力的学校多达162所,仅扬州地区的江都县就有6所!
我们在行动中得到感悟,我们在感悟的阳光下携手向前,我们有理由期待着新教育实验走向辉煌。一位实验老师说得好:参加新教育实验,澎湃的是激情,涌动的是理想;激起的是热情,付出的是真心;发展的是智慧,收获的是每一刻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