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多数中小学,劳技教育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师资和课程教材两个方面。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中,德育有专职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各种团队组织机构,智育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各门专业学科教师,体育有专职的体育教师,美育有专职的美术、音乐教师,但是劳技课却很少有专职的教师。经过多年努力,在中德技术合作项目的推进下,我们才在苏州教育学院开设了全国惟一的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相比之下, 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对劳技师资的培养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日本中小学劳技教师均为本科。这些教师要在大学毕业后,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的录用考试,合格者见习一年,然后再经过专门的培训方可上岗。 日本劳技教师均为专职。在德国,劳技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正规大学毕业并通过了国家级教师资格考试。各校都有专门的劳技教研组,劳技教师的工作量每周平均达26~28课时。规模大一点儿的学校还配两名师傅,一名擅长电气,另一名擅长机械,分工合作,对专业教室和专业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和保养等工作。劳技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在校内与数学、德语等教师一样,在整个社会上也属中等偏上,是令人尊敬和仰慕的职业之一。
我国在课程教材方面,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等学科都有系统的大纲和教材,但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劳技教育课却很少有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也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甚至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这在客观上把劳技教育放到了“五育”中一个最不重要的位置上。缺少教师和教材这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把劳技教育搞好是很难想像的。
劳技课程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胜任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的基本素质,更需要教师具备某方面的技能特长。因此,选聘一支高质量的劳技教师队伍是实施劳技教育的关键。有一些学校在师资选聘方面实施的“一改、二派、三兼、四聘”的做法值得借鉴。所谓一改是将具有一定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改教劳技课,如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科教师可以改教手工、制作、家电维修、 自行车修理等;“二派”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三兼”是让富有专长的教师兼任劳技课教师;“四聘”是向社会招聘有专长的人到校兼课。总之,通过多渠道的教师选聘方式解决师资问题,才能为发展学生的劳技提供前提和保证。
课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载体。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劳技课必须体现鲜明的实用性,如园艺、种植、养殖、木工、简单的机械维修、家用电器的使用和保养、烹饪、打字以及汽车模拟驾驶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能感受学习和劳动的乐趣,这正是劳技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www.xing528.com)
劳技课程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应体现特色性。在劳技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各个学校应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在发展学生多样性劳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某方面的专长。当学生学习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很有趣,学起来就很容易,会大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苏州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园林城市,就可以给学生开设园林花卉课程,让学生了解盆景和花卉制作。无锡宜兴的陶瓷享誉海内外,可以给这里的学生开设陶瓷工艺课程,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制作。总之,各学校要充分挖掘本地所特有的教学资源,这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技能,还可以使本地的传统工艺和技能得以流传和发扬。
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讲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科学成就,可是没有技术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劳技教育的忽视。作为生活在21世纪科技和生产力迅猛发展时代的人,我们应该冷静地对李约瑟博士的话进行深思。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然后才能使他成为优秀的人才。在教育与时代俱进的新世纪,为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共同关注劳技教育,为教育发展撑起一片新的蓝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