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梦想教育:走出分数误区,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梦想教育:走出分数误区,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专门发表讲话说,我们需要重新检验我们评估学生的方式。我认为,我们的智育也应该走出分数的误区,把追求的重点从高分转移到创造力上来。仅仅体现分数的智育,无疑是目光短浅的,忘却了教育的真正使命。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使这个规定成为“第二套教学大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后进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发挥了奇妙的作用。

梦想教育:走出分数误区,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至今还有不少教师认为,智育就是抓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考试分数就是衡量智育水平的惟一标准。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智育要追求高质量,其中包括理想的考试成绩,但智育的成果绝不仅仅是分数,而是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求知欲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等等。所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智育。

著名学者徐惟诚先生在《爱心教育》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教育者)首先要认清自己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

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基础扎实,学生在国际性的学科测验中屡得高分。199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科学调查”对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0万名学生进行了测验,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科测验。结果显示,新加坡学生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均名列第一,平均分数分别为643和607,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韩国(607分)和捷克(574分)。英美等发达国家学生的成绩大多在20名以后。就在新加坡舆论为自己的学生考得高分而大力宣传的时候,新加坡政府却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国际学科测验中考高分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学生的高分不能转化和体现为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甚至反而成为独创性的障碍,那么,这种高分是有害的。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专门发表讲话说,我们需要重新检验我们评估学生的方式。他认为,仅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并作为国家教育质量的标准是片面的;新加坡现行的教育方式正是适应了考试的要求,缺少的恰恰是对独立性、创新性的鼓励和培养。李显龙的这个讲话为新加坡教育界注入了一支清醒剂,促使教育界把思考的重点从高分转到创造力上来。

中国现在智育的弊端也是如此。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几乎每次都拿金牌,但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至今没有新中国的学生问津。这和我们基础教育单纯追求考试高分有很大关系。直到现在,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以学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大搞分数排名。我认为,我们的智育也应该走出分数的误区,把追求的重点从高分转移到创造力上来。要让我们的优生不但学科知识扎实,而且能力全面,特别是在创造能力方面也具有国际竞争力。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正是这位教育家,在每学期结束时,不向家长送成绩分数单,而是送一只纸袋。在这个纸袋里面,装有学生智力劳动的作品:学生写的书法,学生编写的故事,精选出来的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学生的绘画,学生的资料剪贴,学生的作文,以及有校长阿莫纳什维利签名的鉴定。这份鉴定没有一句空话、套话,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分析和对学生的热情鼓励。毫无疑问,比起几个抽象的分数,这一只纸袋才真正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水平。我热切盼望我们中国也能有这样真正科学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智育评价方式。(www.xing528.com)

仅仅体现分数的智育,无疑是目光短浅的,忘却了教育的真正使命。对于学生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成天陷于题海之中,无暇涉猎其他书籍;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和家长给他们的学习量更多,又是补课又是补充作业,他们更没有时间读课外书。《文汇读书周报》曾经登过一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著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

可能有些教育者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额外的任务,而我则认为,大量的阅读正是我们智育的分内任务。因为大量的阅读,其作用不仅仅是扩大学生的视野,而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或者说,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教材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学生对两方面的兴趣。他说:“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所学的任何一个新概念,能够纳入他从各种书里汲取的知识的体系里;这时候,课堂上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感到它们是帮助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使这个规定成为“第二套教学大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后进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发挥了奇妙的作用。他说:“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霍姆林斯基把有无图书馆和是否读书,视为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在。

因此,我再次呼吁我们的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读书。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最后要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最终将这些文化精华转化为自己人生的火炬,使自己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惟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组织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编撰了规模巨大的《新世纪教育文库》 (400种),把人类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展现和推荐给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使师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与人类崇高精神交流。我们执著地认定,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同时,它也应该是一个潜心读书的时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俯仰于天地之间,塑造一代新人坚强的灵魂和崭新的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