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德育的理想实现:游戏与自主活动中的道德感悟

学生德育的理想实现:游戏与自主活动中的道德感悟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行,使学生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把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经历。

学生德育的理想实现:游戏与自主活动中的道德感悟

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儿,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儿。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这样自然的活动就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道德规则,不少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毋需父母的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上学前被关在“铁笼子”里,孩子们大多时间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上学后,尽管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学生从七点钟到校,到下午五六点钟放学回家,其间的大部分时间也主要是忙于上课和做作业,仍不能随便交流和活动。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的交往中,在孩子们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社会上有一些人尽管文化素质不高,但是他们的道德境界却很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勤于奉献。这些人德性的形成原因肯定有其不同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部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知识和道德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是没有绝对的必然性。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即能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行,使学生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把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经历。他说:“经历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赞叹火红色的硬果的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心里,一株植物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索索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它抵挡严寒。……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遗憾的是,现在在我们周围,这样拨动心弦的德育已经很少很少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