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一词,简单地说,就是总括起来计算的意思。数据统计指的是对某现象(自然的和社会的)有关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的工作过程。在小学教育科研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的、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教育研究方法,它能够使研究者用教育统计分析的眼光来观察和发现教育中的问题,用教育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及解决问题,最后用教育统计分析的语言和符号加以表述,因此能够有效地为研究者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费孝通曾经说过:“怎样运用数据和我们的科学水平有关。停留在用生动和突出的事件来说明问题这样的水平上是很危险的。”[1]早期的教育研究,大多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人们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用抽象的逻辑推理方法来探讨问题的结论。自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被引入到教育科学领域,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也开始成为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现代教育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重属性,需要我们不仅要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重视定性分析,来突出我们优点和优势,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应该注意吸收西方现代数理统计定量分析的方法,以使我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更加完善。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并作出定量分析开始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趋势。具体来说,其意义表现在:
(一)教育统计分析方法是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
运用教育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教育研究,既可以提高教育研究的效率,又可以保证教育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例如,要对山东省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状况和山东省城市小学生学习英语状况作一比较研究的话,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条件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对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儿童进行观测,而只能根据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从山东省的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中抽取一部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测,通过归纳和概括、估计和推断,得出所抽取学生的情况,进而利用样本资料去推论总体的情况,估计其误差范围,得出较科学的结论,从而使研究迈向客观化与系统化。
(二)教育统计分析方法能够保证教育研究结果的可靠性(www.xing528.com)
统计分析能够使我们从样本中获得大约等同于总体的特征,即用样本资料去推断总体的情况,并估计其误差范围,得出比较合乎科学的结论。因此,这需要依据教育统计分析的原理对观测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假设检验,通过检验来说明差异来之于何处。与数学的演绎推理不同的是,以归纳推理为基础的教育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分布的数学模式,借助于概率,可以对归纳推理的正确性进行较为精确的测定,使所得结论在一定的可靠性程度上保证它的正确性。例如,进行100次对部分儿童的观测,我们可以保证平均有95次得到正确的结论,而错误的结论只有5次左右,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教育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三)教育统计分析方法为教育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的工具
教育科研中主要的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是对文字资料进行分析,定量分析是对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定性分析是从质的角度进行分析,定量分析是从量的角度进行分析,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反过来,运用教育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研究的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弥补仅有定性分析的教育研究的不足,使研究在定性的现象描述、文字叙述和议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的统计图表说明、数据分布特征量的计算进行统计推断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学、准确,从而提高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般来说,在教育上的统计分析,分为两类: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描述统计主要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简化,通过描述数据的全貌以表明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比如,将搜集所得的大量数据归类并用表格或图形表示出来,计算所得的数据的“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和“相关系数”等特征数值,来描述有关事物的典型性、波动范围和相关程度,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些都是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即利用样本求得的统计量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检验,根据样本的特征去推断总体的特征,或根据已知数据结合教育特点对未知情况进行预测或估计。推断统计包括总体参数特征的估计方法和假设检验方法两部分。其中假设检验方法又分为参数假设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若进行假设检验时总体的分布形式已知,需要对总体的未知参数进行假设检验,称为参数假设检验。当对总体分布的形式所知甚少,需要对未知分布函数的形式及其他特征进行假设检验,称为非参数假设检验。本章的内容只对描述统计的有关知识进行简单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