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研究型教师,是指在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教师。”[1]如今新课程的实施,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在教学中进行研究
从事教学和进行教学研究是小学教师的两个重要任务,它们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从事研究的基础与源泉,而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和创新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始于问题,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教师从事研究要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入手。现实中,有的小学教师苦于没有问题进行研究,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师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思考。在《变革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遇见和不可复制性”[2],因此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事件、新的教学内容,有许多东西值得写、值得反映。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要善于关注常态,学会从常态中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存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不断形成新的实践创意,改进教育行为,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选择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小的问题进行研究,做深做透,做到以小见大,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提炼,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地去探求教育中未知的规律。
(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途径。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从大量的教育现象、教育经验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提炼出具有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避免教师凭自己的经验搜集、分析材料的主观性,提高了研究的精确性与准确性。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很多的,分为最高层次的哲学方法、中间层次的一般科学方法和基础层次的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次的方法相互联系、相互结合,构成了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其中,具体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和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辨研究方法,它们各自有着自身的优点与局限性,教师需要把握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恰当地选择研究方法。
(三)勤于反思
诚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通过反思,小学教师不断审视、批判性地分析课题研究的问题和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尝试,探讨课题研究策略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行为的优缺点,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者的自我觉察水平,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核心,也是生成科研意识的最重要途径。根据需要,教师可以写反思随笔与反思日记,可以在课上、课后随机记录,包括在课上的经典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作为反思的内容。反思随笔、反思日记看似事小,但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四)勤于学习(www.xing528.com)
雅克·德洛儿先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4]“研究型”教师首先必须是学习型的教师。皮亚杰80多岁时,有学者向他询问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问题时说:“您已尽您的一生研究孩子的创造力,但您如何来解释您自己在科学领域的创造力呢?”皮亚杰回答:“我遵循三个原则:尽可能不去读你研究领域内的东西;尽可能广泛阅读您研究领域周边的东西;在学术上要作出被他人批评的准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只有不断地“疑、思、学”,才能进行教育研究。当前,研究型教师的知识不再是“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面对每天排山倒海的新知识、新信息,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面临的新挑战,从知识传授转到知识创新上来,需要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当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追踪教育理论前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以一种动态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促进他们的发展,从而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
(五)善于合作
进行教育研究,解决教学中带有全局性的、发展性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仅仅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取而代之的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方面研究力量,构建以本校人员为主体,有社会多方面人员支持和参与的研究团体。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是一种集体协作。
1.教师与专家的合作。专业引领是教育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大学教师特别是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育科研方面的教师、专家与小学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中,专家通过采取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座谈、带领教师共同实验、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小学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引导教师透过教学现象讨论问题的实质,对提升教师经验的价值、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2.教研员与小学教师的合作。教研员与小学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具有联系普遍、直接、灵活、广泛等特点,使得教研员与小学教师能够从各自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多向、多次的互动达成两者文化的视界交融,从而促使他们双方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与重建,有利于新知识与新理念的不断产生与创造。
3.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在教育研究中,学校是一个研究的实体和一个学习化的组织,教师是一个有批判意识的、自觉的行动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离不开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群众性的研究活动。他们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对自己教学实践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认识进行分析研究,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