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知识交流模式的产生。
在传统知识环境中,知识的发布与交流是单向的、线性的,图书馆在其中扮演着知识提供者与消费者核心中介环节的角色。随着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知识发布、交流、获取的途径和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在新体系中,各种角色(如作者、出版商、图书馆等)不再是单一、局限的,角色具有可转化性、多元性和模糊性。
(2)图书馆用户需求的改变。
信息环境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对图书馆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信息资源方面,随时随地、无缝获取成为用户的新需求。不仅如此,用户对隐性知识、知识关联、集体智慧等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其需求从分散、孤立、简单的显性信息转变为聚合、关联、复杂的知识,重视找到数字资源和信息中蕴含的逻辑关系和模式,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使之生动形象地表现和展示,进而促进可持续的研究和知识发现[17]。在信息服务方面,个性化、专业化、开放化、主动化、多样化、可视化和知识化成为用户新需求中的关键词。同时,用户希望获得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知识产品及知识服务,并基于这些内容,构建出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信息系统方面,图书馆应为用户设计并提供精准的、专业的、智能的信息服务系统,支持数据库间的互操作,使用户能快速地查询并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与服务。(www.xing528.com)
(3)泛在技术带来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也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18]。随着数据量的累积增加,数据仓储、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进步,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成熟,图书馆有了从信息机构向知识机构转变的可能。然而,目前图书馆所处的泛在知识环境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异构系统间互操作的困难,以及知识服务深度和贴切度与用户实际需求的差距,依然严重制约着图书馆全面、智能的知识服务[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