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开始关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问题。当时我国还不是老年型国家,但是,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已经敏锐地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控制的成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老年人问题越来越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专家学者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促使他们挥笔耕耘,开辟我国老年学研究的新天地。在老年学研究早期取得初步成绩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有《老年学辞典》和《简明老年学辞典》等相继问世,对推动我国老年学研究与老龄工作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今天同20年前的情况大不一样了: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社会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老龄工作与老龄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老年学园地百花齐放,成果甚丰。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老年学体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年学已经成了当代名副其实的显学之一。老龄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老年学研究的新成果迫切需要加以总结、概括和推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的学者、教授主持编著了《新编老年学词典》(以下简称《词典》)。这本《词典》力图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积极老龄化”为核心的当代老龄观作指导,较全面地介绍了老年学理论与老年工作实践方面的知识,较好地反映了老年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老龄工作与老龄事业发展的新经验。这部词典的主要特点是:
一、创新性。为了充分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词典》的撰稿人不仅在老年学百花园中像蜜蜂采蜜那样,将已有的创新性成果尽可能吸收入典,而且对学术界有些尚未作科学界定的概念如“共享”、“养老房产带”、“老年文化”、“老年美学”等,也尝试作了诠释,对人们使用最多的“老年人”概念及其他一些概念的内涵也作了新的界定。
二、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对老年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介绍的同时,还重视各分支学科及其前沿知识的介绍;并通过对近几年来出版的老年学领域部分学术新著作的评介,来反映我国老年学研究的新成果。
三、广泛性和多学科性。即广泛、系统地汇集了老年学各方面的知识或资料。形成网状的知识系统是所有专业工具书的共同特点;但是,网状系统中的各要素构成或侧重点通常是有区别的,这是同类工具书不同特点的体现。这本《词典》的内容涵盖了老年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相关的实践经验。同时又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可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与和谐老龄化。尤其是作者们对我国古代诗词、散文中反映传统老龄观的名句进行了梳理和集中阐释,这是本词典网状系统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大创新。
四、实用性。我国的老龄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形成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和“五个老有”的长期工作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医疗保险制度在城镇的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推广,老年人才的开发与利用等,在这部《词典》中都有所反映。(www.xing528.com)
这部《词典》也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有的词目的选用似欠精当,个别词条的解释不够清楚或不大准确。这是一门新兴学科探索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总的说来,这是一部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词典。这本书的出版,为老年学理论工作者、老龄工作者、老年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的老年朋友提供了一部学习和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本书的作者大多是离退休的高校教师。由于他们对老年学有切身的感悟和学有所长,使他们能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技能和阅历等优势,只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本书的创意和编写工作,确实难能可贵。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又一次证明:在我们这个长寿时代,老年人发挥他们的潜能,继续为社会作贡献是大有可为的,作为一群知识分子通过“立言”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是可喜可贺的。我希望本书的作者和读者能继续探索老龄问题,为发展中国特色老龄事业和老龄科学,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2007年10月22日
【注释】
[1]第一版序言的作者邬沧萍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老年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我国著名的老年学家和人口学家,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