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听语言:剪辑技巧、帧剪辑和轴线详解

视听语言:剪辑技巧、帧剪辑和轴线详解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容概述讲述剪辑的发展、分类及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剪辑。能力目标对当前电影中的帧剪辑的影像效果有基本认知,并能够理解帧剪辑意识。剪辑工作包括画面剪辑和声带剪辑两个方面。跳切技法的使用颠覆了格里菲斯的经典剪辑原则,将剪辑以流畅性为第一准则,变成了以阐述导演观点或是推进故事、渲染情节为第一准则。3)镜头转换协调剪辑往往以动作形态、节奏为剪辑点,即“动接动”“静接静”。

视听语言:剪辑技巧、帧剪辑和轴线详解

内容概述

讲述剪辑的发展、分类及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剪辑。

能力目标

对当前电影中的帧剪辑的影像效果有基本认知,并能够理解帧剪辑意识。

知识目标

了解轴线的作用及三角形布局。

素质目标

理解合理性越轴。

一、剪辑概述

剪辑俗称剪接,是影片制作工艺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后的一次再创作。“剪辑”在英文中是editing,和“编辑”是同一个词,但在我国电影术语中译成“剪辑”是有根据的,因为电影的剪辑工作就是组接一系列拍摄好的镜头,每个镜头都必须经过剪裁,才能接得上,故强调“剪”字。“剪辑”在俄文中是mohtax,是从法文中借用来的一个建筑学上的名词,原义为装配、组合,音译成中文就是“蒙太奇”。这种借用说明影片的蒙太奇往往最后定型于剪辑台上。

剪辑工作包括画面剪辑和声带剪辑两个方面。画面剪辑即对拍摄出来的数以千计的镜头进行精心的筛选和剪裁,按照最富有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电影镜头通常是按照内景、外景、实景等不同的拍摄场地分别集中拍摄的,在剪辑时需要按照影片内容的顺序重新进行组接。重要的镜头往往由于艺术上或技术上的原因,需要重复拍摄多次或同时拍摄多条,剪辑时要进行挑选。群众场面在拍摄现场时常拍摄大批素材镜头,在剪辑时进行创造性的组接。每个侧面素材镜头的尺寸都拍得比需要的长一些,以便从中寻找适当的剪接点。还有些镜头需要分切成小段,和另外的镜头交叉组接起来,以创造气氛和节奏。根据影片故事发展的逻辑性和总节奏的需要,在剪辑过程中随时都可能调整镜头、场次,甚至删去某些多余的镜头或段落。声带剪辑由于声带录音方式分先期、同期、后期三种,在剪辑工艺上也有不同要求:先期录音的声带大都是完整的乐段或唱段,必须严格遵循音乐的规律来剪辑画面;同期录音的声带一般是对形的语言或自然音响效果,都与画面在一起同时剪辑;后期配音的内容则比较广,有对形的语言和音响效果,也有不对形的内心独白、旁白、画外音响效果,还有渲染情绪、气氛的背景音乐,通常是在画面基本剪定的基础上来录音,这就要求在剪辑画面时预先考虑到声音构成和声画结合的一系列问题。总之,影片的声音必须和画面有机地结合,共同构成完美的银幕形象。

电影剪辑的艺术手段,实际上属于镜头组接的技巧。早期的电影导演,一般都亲自把拍摄成的一系列镜头剪辑成影片。由于电影在摄制技术上和艺术创作上日新月异的发展,才产生了剪辑和导演的分工,而剪辑人员的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剪辑艺术手段的作用。正确运用剪辑手段,对于保证和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关系极大,在现代的影片制作中,剪辑的艺术质量多数取决于专业剪辑人员和导演的共同创造。

影片图像与声音素材的分解与组合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与组接,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从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拍摄的方法,然后再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因而产生了剪辑艺术。20世纪60年代,戈达尔用不连贯的跳切打破了传统的无缝剪辑,重新定义电影的结构与风格,波德维尔评述时引用导演特吕弗的观点,电影已被划分为戈达尔之前的电影和戈达尔之后的电影。借助热奈特对叙事学的阐释,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摒弃线性时间,不注重衔接,现代小说就此诞生。那么,同样放弃衔接的跳切也可视为现代剪辑的开端。跳切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或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来抽离某种不必要的动作,省略部分电影时空,使其更能突出某些必要的内容和情绪。跳切技法的使用颠覆了格里菲斯的经典剪辑原则,将剪辑以流畅性为第一准则,变成了以阐述导演观点或是推进故事、渲染情节为第一准则。剪辑师们不再束缚于剪辑的不可见性和镜头间的匹配,而更重视剪辑创造出与镜头并列的意境潜台词

二、剪辑的主要内容

1.声带剪辑

声带剪辑是指将录制的大量的声音素材进行筛选后,按照影片总体构思的要求,将这些声音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接起来。

由于声音的录制方式不同,声带剪辑的方式也不同。

(1)先期录音的声带大都是比较完整的,故这种声带的剪辑是在影像的拍摄完毕之后,按照音乐的长短来剪辑影像。

(2)同期录音的声带与影像是一致的、对形的,故这种声带的剪辑应该是声音与影像同时一起进行剪辑。

(3)后期配音通常是在影像基本剪完确定之后,再来配制声音。

2.影像剪辑

影像剪辑是指将拍摄出来的大量影像素材进行筛选后,按照影片总体构思的要求,将这些影像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接起来。影像剪辑是电影剪辑中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部分。

3.剪辑过程分类

初剪一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及人物的形体动作、对话、反应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精剪更为细致、准确,对画面反复推敲;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的镜头都齐全、每个场景已基本剪好后,在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节奏做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增减。

4.传统剪辑

传统剪辑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使观众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气呵成的;二是使影片段落、脉络清晰,使观众不至于把不同时间、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

传统剪辑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

1)防止混乱

镜头衔接必须准确无误,不脱节、不重叠,人物动作的方向、空间关系必须一致。

2)省略实际过程

省略不必要的、观众不看自明的过程,而仍能保持动作或情节的连贯。传统剪辑基本上是按照正常的生活逻辑进行,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记录生活中的全部过程。

3)镜头转换协调

剪辑往往以动作形态、节奏为剪辑点,即“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指在镜头或人物的运动中切换镜头,如一个摇摄镜头接另一个摇摄镜头或一人奔逃的镜头接一人追逐的镜头,等等。“静接静”指从一个动作结束后(或静止场面)接一个动作开始前(或静止场面)。

5.创造性剪辑

创造性剪辑的主要作用在于能提高影片的艺术效果。

创造性剪辑主要类型如下:

1)戏剧性效果剪辑

戏剧性效果剪辑的特点有:运用调整重点、关键性镜头出现的时机和顺序;选择最佳剪辑点,使每一个镜头都在剧情展开的最恰当时间出现。电影叙事的生动、戏剧性效果,最终还取决于剪辑能控制关键镜头的时间安排。故事片常提前暗示或有意延缓“危机”“事变”来制造紧张期待的悬念、出人意料的惊恐。

2)表现性效果剪辑

在保证叙事连贯流畅的同时,大胆简化或跳跃,有选择地集中类似镜头,突出某种情绪或意念。将一些对比和类似的镜头并列,取得揭示内在含义、渲染气氛的效果。

3)节奏性效果剪辑

一般来说,镜头短、画面转换快,能引起急迫、紧张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可导致迟缓或压抑感。因此,长短镜头交替、画面转换快慢结合可造成观众心理情绪的起伏。利用这一点,在剪辑上控制画面的时间,掌握转换节奏,就可控制观众的情绪,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镜头数目多,称剪接率高或快调剪辑;镜头数目少,称剪接率低或慢调剪辑。

三、帧剪辑(www.xing528.com)

以帧剪辑为特点的“碎片化”快速剪辑越来越被导演和剪辑师所重视,已成为21世纪后现代影视后期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段及表现方式。和传统剪辑不同,这种经由众多时空断裂镜头组接而成的序列不再局限于时空、动作和因果逻辑的流畅性上,而是在大胆省略的基础上,着眼于自由开放的叙事构建和人物心理、情绪的营造表达,让影片或段落呈现出整体的视觉风格和强烈的影像冲击力,进而影响观众的观影心理,使其对影片的风格和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树立帧剪辑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剪辑时准确控制影片节奏,对拍摄素材进行重新建构及再创造,形成快速剪辑的视觉冲击效应。快速剪辑可以影响影视画面的动作细节以及艺术情绪节奏,也可以营造特技效果等,而支撑影视创作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帧剪辑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随着影视文化的日新月异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剪辑思维和手段已经今非昔比,新的剪辑观念已经是以情绪积累作为镜头剪辑点选择的主要组接依据,也就是以寻求剧中人物情绪与观众情绪的最佳呼应点为主要衔接点。蒙太奇的节奏是影响观众情绪和心理的重要手段,而这种情绪和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正是影片要达到的效果。情绪式的剪辑创造一定的节奏和速度,注重上下镜头人物情绪延续的连贯性,因此对剪辑点的选择要非常精确,哪怕一帧(格)的误差,都会影响镜头转换的流畅。

剪辑镜头的时候,常以一个镜头为一个剪辑单位,无非选择一下镜头的入点、出点和镜头的长短。但其实剪辑应该是以帧(格)为剪辑的最小单位的。抽帧(格)是比较常用的效果处理手段,可以制作出具有空间停顿感的运动画面,形成画面跳跃、速度加快、节奏紧张的感觉。电影《罗拉快跑》中女主角罗拉接到男友告急的电话后,坐立不安、左思右想,思考找谁紧急救助。这个动作的原始素材被剪辑师截成若干碎片,从这些碎片中寻找最具表现力的点,然后再进行重新组接。这个段落完全是以帧(格)为单位进行剪辑的,把一个运动中的动作切碎、打乱,然后再重新快速地组接起这个动作,加快了节奏也加强了视觉冲击力,从而取得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通过碎片化剪辑手法迅速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省略了不必要的场景与时间。当观众的视线还在关注当前的场景和剧情时,碎片化的快速剪辑已经将故事带到了新的场景与情节中,增加了观众观影时的沉浸感。

四、轴线与三角形布局

为了保证在影视画面空间中表现对象相对稳定的位置和统一的运动方向,影视工作者应该在轴线的一侧区域内设置摄像机机位或安排运动,这就是处理景物关系和镜头运动时必须遵守的“轴线原则”。轴线原则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当时的好莱坞商业片企图以流畅的、“隐而不见”的方式让观众完全相信银幕上的梦幻。在遵守轴线原则的画面中,被表现物体的位置关系及运动方向是确定的,是符合观众的视觉逻辑的,否则就会产生越轴现象。

1.消除或减弱越轴现象的方法

(1)利用动势改变轴线方向。在两个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转身或运动物转弯的镜头,将轴线方向改变过来。

(2)插入中性镜头。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无明显方向性的中性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影响。

(3)借助人物视线。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视线变化的镜头,借助人物视线的变动,改变轴线方向,消除跳轴现象。

(4)插入特写镜头。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局部特写或反应特写镜头,可减弱跳轴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写镜头要与前后镜头有一定的联系,否则显得生硬。

(5)插入全景镜头。由于全景镜头中主体在画面所处的位置、运动的方向或动作不很明显,插入后即使轴线方向有所变化,但观众的视觉跳跃不大,可减弱跳轴现象。

2.轴线分类

(1)方向轴线:相对静止的人物视线方向构成的轴线。

(2)运动轴线:处于运动中的人或物,其运动方向构成的轴线。

(3)关系轴线:人物之间的交流线所构成的轴线。

3.三角形布局

在关系轴线的一侧,摄像机的机位与被摄主体之间可以选择三个顶端,这三个顶端如果用线条连接起来,便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三角形的机位布局,这便是镜头调度的三角形原理,又称为三角形布局(见图10-1)。

图10-1 三角形布局

依据三角形布局,镜头的调度主要体现在9种不同的基本镜头形式之中。这9种镜头形式分别代表了9种不同的基本含义:

(1)1号镜头:1号机位通常称为主机位,1号机位的这个镜头也就被称为主镜头。从镜头形式方面看,它是全景系列镜头。从叙事功能看,它是关系镜头、背景镜头、整体镜头。从性质分析,它是定位镜头,确定了人物在空间的位置,确定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与空间的关系。

(2)2号和3号镜头:它们与1号镜头属于平行镜头。1号镜头是双人全景镜头,那么2号或3号镜头则是单人分切的镜头。在镜头形式上,大多呈现为中景、近景或特写镜头。与1号镜头相比,景深、景别发生了变化,表现肢体动作。

(3)4号和5号镜头:从镜头的性质来看,它们属于外反打镜头(在两人外侧分别设立一个机位,这两个机位中的任何一个机位正常拍摄,都可以获得两人谈话的一个过肩镜头。这个过肩镜头里,同时还有另一个人的正面姿态。这种从外侧拍摄的具有过肩镜头的拍摄称为外反打。这两个机位拍摄的镜头里没有过肩画面,称之为内反打),以中近景系列镜头为主。在镜头的形式上,它们呈斜后侧构图形态,画面立体感强,形成双方的语言交流环境,前景虚、后景实,突出主体。因为机位与轴线存在小于90°角的活动幅度,所以镜头中的影像具有层次感。而且人物交流的视线彼此对应。4号和5号镜头承担着具体刻画人物或事件关系、动作、细节、特征、过程等任务,因此,它们是动作镜头的重要构成部分。

(4)6号和7号镜头:从镜头的性质来看,属于内反打镜头。与4、5号镜头性质相似,同样是动作镜头的重要构成内容,呈现为单人镜头,人物视线一概向外。因为是近景系列的内反打镜头,人物脸部表情是表现的重点,镜头内容富有戏剧性。

(5)8号和9号镜头:为主观镜头,是被摄主体正面特写,突出被摄主体表情变化,视线直接与观众接触交流,直接暴露人物内心世界,观众参与感增强。

4.合理性越轴的情况

1)插入中性方向镜头

中性方向镜头是指画面主体面对镜头前进或背向镜头远离的镜头。中性方向镜头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可以作为过渡镜头,可减弱越轴造成的视觉冲突感。在拍摄过程中,多拍几个中性方向镜头,在剪辑时可以备用。

2)插入与运动主体有关的局部镜头或反应镜头

镜头多以近景和特写为主,在视觉方向上不是很明确,减弱运动相反方向的冲突感。

3)插入运动中的人物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内容须是镜头中所表现的人物看到的主体。与前一情况不同的是,拍摄角度不同,前者在于拍摄人物的反应,是主观角度;后者表现的是人物所看到的主体,属于客观角度。

4)利用主体自身运动改变轴线

在两个主体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其中一个运动主体转向动作,有利于表现越轴的合理性。

5)空镜头越轴

由于空镜头无人物关系概念,无空间概念和方向性概念,所以空镜头可用于建立新的轴线关系,同时需要注意空镜头的画面情绪应前后连贯。

6)摄影机机位越轴

在场景空间中,借助摄影机运动,改变轴线、视线、光线等。机位运动使轴线变化自然流畅。

7)越轴特例

拍摄两人拥抱时,越轴不可避免。在拍摄静止的物体、不存在交流感的人物(如睡觉的人物)、处于较小范围或环境中的人物(如汽车内的人物)、环形场面等可以忽略轴线的存在。

如今观影经验的增长使观众的空间辨识力增强,对故事的依赖性也增强了,随之而来轴线的定位功能也就相应减弱。因此当影片的戏剧性不强时,应尽量遵守轴线原则,否则观众会意识到空间的断裂;当影片处于强情节或强气氛中时,轴线原则是可以被打破并且反向利用的。当然这里的戏剧性不强是特指在情节剧中,对于那些本来就不追求戏剧性、不在意流畅度的艺术电影来说,轴线本就是它们旨在破除的陈规

思考题

观看纪录片《电影剪辑的魅力》,总结片中提到的剪辑发展史、剪辑规则以及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