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讲述声音元素的分类及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声音元素。
能力目标
对有声电影的发展历程有认知,并能够理解声音对电影的重要作用。
知识目标
了解声音元素中人声的类别及作用。
素质目标
对音乐和音响有整体感知力和鉴赏能力。
一、早期有声电影的发展
早期在放映电影的时候根据剧情伴奏音乐,戏院一般都会雇用乐团。有声电影的兴起源自现代科技的发达,而技术的变革将声音这一全新质素注入电影艺术之中。二十世纪中期电影的发声方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福克斯公司为代表的“胶片载声”(1927年开始研究),另一种是以华纳兄弟公司为代表的Vitaphone。Vitaphone是黑白电影时代唯一一个被广泛使用并成功的声音、影像分离的系统,声音不是印在胶片上,而是通过单独发布的留声机唱片播放,通俗来讲与中国老上海的唱碟、唱盘原理类似。Vitaphone解决了制作发行成本问题,同时音质具有一定的保真度,相比较而言明显技术先进了一些,它是通过在画面下部放一个密度可变的光学轨,根据不同声音的不同密度而记录。1932年,电影确定由16格转为24格,就是受到声音加入的影响。
1926年8月6日,华纳正式上映了其第一部采用同步自锁Vitaphone系统放映的长片电影《唐璜》(Don Juan),由著名影星约翰·巴里摩尔(John Barrymore)主演。影片声音主要是音乐和一些简单的声音效果,没有对白,所以它还是作为一部无声电影来进行拍摄的,不算有声电影。这部影片在形式上与当时的默片并无太大区别,其创造性在于先期录下了部分音乐,当习惯了现场演奏的观众听到电影自己发出的声音时兴奋异常,《唐璜》获得的巨大成功,为进一步发展有声片奠定了基础。
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王》在百老汇的华纳剧院首演(见图9-1),这部影片被宣传为“第一部带有对白”的电影,该片是从一部百老汇音乐剧改编而来。但是人物对白在剧中只占了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音乐演奏。故事讲述一个犹太小伙子不愿意跟在父亲身后亦步亦趋,而是独自闯荡娱乐圈,并最终成为耀眼的明星人物。电影史上之所以对《爵士歌王》给予高度评价,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把它定位为“有声电影”,声音首次成了电影的一部分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剥离在外。
图9-1 《爵士歌王》海报与华纳剧院
1928年7月6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至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从卓别林在《摩登时代》(1936年)里的某些妥协就可以看出来,尽管许多电影史和教科书称《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片。音乐配合富有韵律的动作形成影片的节奏,这是卓别林默片电影的魅力所在。但其实《摩登时代》并不是一部纯粹的默片,影片的配乐不是后来附加上的,而是在公映时,影片自身就有的配置。还有少量对白以及某些音响,比如工厂里机器运转的声音、枪声等。此片公映之后,卓别林转向有声电影的制作。到1936年,电影已经是有声片大卖的时代。所有大制片厂,如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等公司,麾下的卖座影片基本上都是有声片。
面对世界电影这一最新发展趋势,中国电影界几乎来不及思考便全身心融入这场由声音而引爆的技术热浪和观念狂欢。自有声电影的劲风吹至上海,从影片公司到电影明星,从电影戏院到银幕观众,举凡提及电影则言必称“有声”。作为银幕艺术的重要构成,声音的介入几乎颠覆了以往的电影内容生产方式和媒介传播形态。资金成为电影公司改拍有声电影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不管是有声电影摄影场还是先进的收音放音设备,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难以为继的小型影片公司要么宣布破产,要么以聚集资本的方式实行抱团发展。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公映,由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公司合作拍摄。由明星影片公司的一线红星胡蝶、王献斋、夏佩珍、龚稼农主演。其间反复试验,拍摄历尽艰辛。这部影片费时6个月,先拍片后配音,收音一共失败了4次,制成18张蜡盘。《歌女红牡丹》中的20余位演员,分别来自广东、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6省,语言相当混杂。为此洪深主办语言训练班,让演员熟读剧本,逐一纠正发音。由于技术和资金上的限制,当时尚不能采取先进的片上发音方法,只能采用蜡盘发音的方法。摄制时既要使演员的动作、口型和声音吻合,又要照顾到千人左右的影院的音响效果,还要在没有隔音设备的情况下避免一切杂音,总之是困难重重。导演张石川回忆说:“前后失败了有4次之多,到第5次才算大功告成。那4次失败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志,有时真急得要哭出来,有时真急得走投无路,真是吃了千辛万苦。”由于是初次尝试,这部影片只有对白和歌曲,音响部分被忽视了。尽管如此,这部影片在上海新光大戏院的首次公演依旧非常轰动。《歌女红牡丹》的一炮而红,促使了各个公司进一步探索有声片的拍摄技巧。到1931年,中国电影才出现片上录音的有声影片——由华光影片公司摄制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影片公司摄制的《歌场春色》,这两部有声片都是在外国人的技术支援下摄制完成。
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所历经的时间远远要比西方长。从第一次在影片中配放蜡盘录音的歌曲,到完全停拍无声片,时间长达五六年,其间经过了从蜡盘发音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音响、歌唱而无对白的配音片,最后再到完全的有声电影的过程。
二、声音元素的分类
1.人声
人声是指电影中人物所发出的由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因素所构成的声音以及人的话语,是人物在交流思想感情中所使用的声音手段,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
(1)对白,电影中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它是电影中使用最多因此也是最为重要的人声内容。
(2)独白,是由剧中角色直抒胸臆,表达个人的心理、感情,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采用了人物内心独白的画外音形式对剧情进行串讲、叙述。
(3)旁白,通常是由画外叙述者(多是全知全能叙述者或剧中角色)对故事背景、情节、人物形象及其心理等加以描述、议论或抒情。旁白的发出者比较自由,可以是影片中的某一个人物,也可以是跟剧情完全没有关系或影片完全没有出现过的局外人。旁白主要有两种情况:①第一人称的自述(画面中不出现说话的人),如电影《风声》结尾处已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顾晓梦的旁白;②第三人称的介绍、议论、评说等,如电视剧《潜伏》借助旁白来揭示人物内心、抒发情感、推进剧情。(www.xing528.com)
人声的作用:配合影像交代说明、推动叙事;表现人物的心境和情感;塑造人物的性格;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
2.音响
音响是除了人声和音乐以外,在电影时空关系中所出现的自然界的和人造环境中的所有声音的统称。音响分为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枪炮音响、特殊音响等。音响可以增加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连贯性。
《金陵十三钗》电影开场充分运用音响的作用增加影片的感染力。电影由书娟(张歆怡饰演)的画外独白展开,伴随着画外音出现的是被厚重雾气笼罩的南京城,女学生们在战火声中奔跑。南京潮湿的冬天有了雾让人觉得更加寒冷,专门处理过的炮火声闷闷地弥漫在空中的雾气里,令人心碎的子弹声不时从四面八方传来,危险地、“嗖嗖嗖”地穿过头顶,还故意处理得那么慢。这场戏中的雾介于毛毛雨和露水之间,是这场戏声音的关键。雾气打在脸上呈现出丰富的声音细节。为了处理雾气带来的触觉感,声音部门在后期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制作。陶经认为要做全世界电影中没有出现过的“雾”直接的声音,必须要经过不断的试验和制作。他尝试了各种效果器,对声音进行降调、升调处理,再加入各种毛毛雨的声音——有时打在地面上,有时打在树叶上,最终将这些声音分配在四周,表现出一种四面楚歌、喘不上气来的无助感。远处闷闷的炮火声不断传来,近处的脚步声和喘息声越来越近。当旁白说到“南京被轰炸了十几天”的时候,突然一颗雾中划过的滚烫的子弹,从观众头顶上划过,缓慢通过湿雾,发出“丝丝”声,刺破了此刻的宁静。这种静谧中突如其来的声响凸显出了战争的恐怖,也体现了一种带有意境的记忆。
枪声的录制对还原战争的气氛异常重要。开拍前电影录音师陶经就明确了枪声的制作方案,即在同期大量采录最真实的枪声和子弹声,并在后期混合使用。影片中日军的枪是“三八式”,日本十一年式轻机枪,日军坦克上的重机枪为“九二式”。李教官使用的枪为德产毛瑟98K步枪,而其他国军的枪则是加拿大轻机枪和“七九”枪等。面对这么多种枪械,陶经在现场录制了各种各样的枪声,并做了充分记录。陶经带领录音组去枪械师那里继续录制动作效果,包括拿枪、握枪、枪击、挑子弹、亮枪、架枪以及各式各样与枪有关的动作的声音素材。前期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多老式枪械在中国无法找到原型,如坦克的重机枪。另外,大部分枪械的子弹也早已停产。面对这些问题,为了完善枪声的制作,陶经花了几万美金到澳大利亚寻找枪械。经过不懈努力,陶经终于从澳洲的枪械发烧友手中找到了影片中需要的枪械和子弹,进行了声音录制,确保了影片中枪响的历史真实性和感染力。
3.音乐
音乐是从纯音乐形式转化而来的电影视听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被纳入了电影的时空关系之中,从而获得一个为纯音乐所不具备的电影空间,因此其性质完全不同于纯音乐。电影音乐基本上分为事件或叙事空间的音乐和非事件或非叙事空间的音乐。
音乐的作用如下。
1)渲染气氛
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都有所不同。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同时,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穿插着多首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片中还多次出现了反映时代背景的苏联歌曲和越南人民抗美胜利的广播新闻。这些声音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结和烘托故事的大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叙事功能
音乐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串接作用,音乐的连续可以使断续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电影《美国往事》中,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配乐对影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影片中老年诺德斯重返纽约,他与莫胖子在他们童年时经常玩耍的酒吧相见。在看到莫胖子的落魄后,诺德斯终于明白,当年的100万美元不是他独吞的。而莫胖子也消除了与诺德斯的误解,二人又回到了互信和谐的状态。莫胖子转身去睡觉,留下了诺德斯一人在空荡荡的酒吧。此时低沉的小号响起,诺德斯踱步到墙边,看着墙上少女黛博拉的大眼睛出神,怀旧的音乐将诺德斯裹挟,他浑浑噩噩地走到了熟悉的马桶前,放下马桶的盖子站上去,并拿下了墙洞上的砖块儿。此时,一束亮光打在诺德斯的眼睛上,而诺德斯的眼睛慢慢地靠近墙洞,此时怀旧的音乐渐渐淡去,而欢快的音乐无缝地衔接而起。镜头也从老年诺德斯的双眼巧妙地切换到少年诺德斯的视野。墙洞上的窥视视野中,是少女黛博拉跳舞的曼妙身姿,诺德斯也被带入了少年时的记忆中。影片的这一段过渡非常经典,在连续的老年诺德斯双眼的特写镜头中,先是以音乐的转折作为铺垫,接着以音乐的连续性作为过渡,将镜头转换为墙洞中的窥视镜头。音乐的连续式镜头剪辑流畅自然而不露痕迹,叙事的流畅性没有受到镜头转换的干扰。
3)刻画人物
电影音乐擅长的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接表现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音乐在影片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画内音乐,也可以是画外音乐;可以是乐曲,也可以是歌曲。电影《阿飞正传》中的主题曲Always in myheart对应的是主角旭仔阿飞,极慵懒的曲子正好用来表现阿飞那种情深却不专一的坏情人风貌及其只活在当下的价值观。影片中对拉丁舞曲的运用也很好地体现了不同阶段旭仔的性格特征。电影里旭仔有两次跟着音乐起舞,虽然短暂,但对当时人物的性格状态有很好的展现,从迷茫不羁,到颓废、对生命的无所谓。音乐出现在露露离开后,旭仔第一次独白他的“无脚鸟”的想法。音乐是Maria Elena,同样来自古巴,极具节奏感,懒洋洋的,听了让人不由得都要摇摆起来。片中旭仔跟着音乐来了一段即兴的舞蹈,随意慵懒的舞风也正应和了旭仔当时洒脱不羁、无所谓的心态和想要挣脱生活束缚的逆反心理。第二次起舞是在影片的后段部分,旭仔到菲律宾找到生母,却被拒绝见面。音乐响起,配合音乐的是一个平稳流畅的长镜头,从菲律宾车站的外头顺着楼梯一直到旭仔,旭仔跟着音乐同样随意来了一小段,较之前更为随意不羁。随后买票不给钱的他就把一个菲律宾人杀了,可见这时的他对自己的生命或者说处境已经无所谓,想要成为一只真正的无脚鸟,这段华靡的拉丁舞曲将旭仔的颓废和迷茫表达得淋漓尽致。
4)节奏功能
电影《入殓师》的背景音乐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大师久石让谱写,为了体现主人公的形象,音乐主要由大提琴音构成,悠扬而浑厚,时而轻快时而舒缓,打破死亡带来的沉重,乐曲仿如主人公内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小林大悟在草原拉琴的意识流,真可谓神来之笔,抒情怡人、格外浪漫。
电影《金陵十三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音乐是《秦淮景》。《秦淮景》是作曲家陈其钢以江苏民歌《无锡景》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填词,由“十三钗”以苏州评弹的咬字方式演唱的,歌曲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尽展秦淮艺妓的风情与影片的地域特色。这首评弹风格的民歌,作为片中符号性最强的音乐,多次以琵琶独奏、二胡独奏、提琴独奏、乐队合奏、独唱、合唱等形式呈现。作为“十三钗”人物形象的传神写照,在影片后半段该曲进行了完整的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将音乐速度压慢,并多次使用停顿,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不着痕迹地将娓娓道来的情怀融于惨淡现实,转化为国破山河在的哀伤。这段音乐还作为《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要素和情节主线之一,贯穿着电影全篇。
5)深化主题
电影《城南旧事》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产生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所以,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因此,选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
三、静场
电影中的声音常常被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夸大、突出、渲染,来表达对某种情景的心理态度和感知,甚至表达某种思想和观念。空镜头是画面角度营造的“空”,那么“静场”就是声音层面的“空”。如果影视画面中留白的区域大一些,画面就趋于抒情写意。老子在谈艺术的时候谈到“大音希声”,大音是最美的声音,最美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是空白处,这也是声音里的留白。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凝绝不通声暂歇”,可以看成是这首琵琶曲中的歇拍。艺术上的好多道理都是相通的,音乐中的歇拍、电影中的静场都是一样的道理,讲的都是一种留白的艺术。
导演谢晋在谈到《芙蓉镇》创作时提到,“静场恰恰是感情最激荡的时刻”。在影视的情节发展中,无声是阐释影视内涵的重要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中的无声经常出现,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具体的声音细节或引向事件发生于其中的场景,以起到特别的戏剧效果。比如在恐怖片中万物俱静有时会比刀枪棍棒声音甚至喊杀声更有感染力,更让人毛骨悚然。电视剧《士兵突击》第11集中,许三多在班长的鼓励下当众做腹部杠杆。当许三多拼尽全身力气突破自己的时候,导演进行了静场处理,训练场上一片寂静,画面上只能看见许三多拼尽全力呐喊,直到许三多翻过最后一个杠,音乐和音响才恢复。这段静场处理,有效表现了剧中人物体力消耗殆尽,仍拼命坚持的极限感受。在微电影Cargo中,父亲手臂被丧尸咬伤感染,他意识到自己马上也要变成僵尸了。父亲看着怀中的孩子,便决定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去。在护送过程中,父亲最终沦为丧尸,在病变过程中极度痛苦的场景中,导演采用静场处理,将声音去掉,画面为父亲痛苦的表情,观众可以充分想象其痛苦之深。
思考题
观看电影《大坏狼》,分析影片中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