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听语言发展史-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发展史-视听语言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容概述主要讲述视听语言发展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视听语言的形成过程。魔术师出身的梅里爱接连发明了一系列电影特技,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格里菲斯的成就代表着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

视听语言发展史-视听语言

内容概述

主要讲述视听语言发展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视听语言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对单镜头时期有认知,并能够理解其重要作用。

知识目标

了解戏剧分镜头时期的发展特点。

素质目标

理解蒙太奇学派。

一、单镜头时期

1.代表人物:卢米埃尔兄弟(法)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电影视镜”的基础上,发明了集摄影机和放映机为一体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的咖啡馆里进行了电影短片的首次公映,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电影都来自生活,将正在发生的事记录下来,使之具有了文献的价值,题材范围包括:劳动和工作的场景,代表作品有《工厂大门》《水浇园丁》;家庭生活场景,代表作品有《婴儿午餐》;社会文化场景,代表作品有《火车进站》《出港的船》等。

2.单镜头时期的基本特征

单镜头时期的最大特征是纪实性,记录现实生活中的片段,针对某个单一的时空进行拍摄,全部是单镜头,在艺术审美上讲求构图技巧。与此同时,卢米埃尔兄弟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拍摄选择的角度也是电影化的。比如《火车进站》拍摄了火车驶进站台的过程,观众看到的火车形象经历了从远景、中景、近景到特写等的景别变化,而且火车行进的轨道从画面近处延伸至远处也构成了一个景深镜头。

二、戏剧性分镜头时期

1.代表人物:乔治·梅里爱(法)

1898年,乔治·梅里爱在巴黎歌剧院广场拍摄行人和车马时,胶片卡住,摄影机不能继续工作,他只得调整孔径,重装胶片再拍摄。当他将拍摄完的胶片带回家冲洗后放映时,发现在摄影机卡壳重启的地方发生了变化:男人变成了女人,过路的马车变成了马。这次意外让梅里爱发明了“停机再拍”。乔治·梅里爱对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一系列电影特技手法,让电影富有想象力魔术师出身的梅里爱接连发明了一系列电影特技,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他的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记》拍摄于1902年,电影胶片长260米,30个场景、16分钟的影片均在舞台上完成,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长故事片。2011年,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雨果》即是向其致敬之作。

2.戏剧性分镜头时期的基本特征

1)将戏剧引入电影

梅里爱有系统地把舞台的元素搬到银幕上来(包括剧本、演员化妆、布景、分场、分幕、字幕),采用乐队指挥式的机位、固定的全景。在梅里爱看来,摄影机只是一场戏剧表演的忠实记录者,整场戏都从一个机位拍摄,没有景别变换。

2)假定性和故事性

梅里爱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倒放、叠化、多次曝光、淡入、淡出等),让电影从“再现的工具”变成了“表现的手段”。《月球旅行记》以科学家到月球探险的大胆故事为基础,充分利用电影的特效技术制造奇幻景观。梅里爱在影片中对太空和科学的想象和描绘,增加了电影的故事性。

3)商业操作

1898年,梅里爱成立了著名的“明星电影”公司,这是世界最早的电影公司之一,这家公司从制作、发行到放映,全面涉及电影工业

三、结构主义时期

1.代表人物:埃德温·鲍特(美)

1902年,鲍特用消防员救火的新闻片段和拍摄的内容剪辑出影片《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在情节的设置上有两个部分:首先是一个消防队员的梦境,从失火的楼房中救出妇女和儿童的虚构的故事;其次是消防队员扑灭火灾的真实场面,这是以前拍的新闻纪录片片段。鲍特把这两组情节接在一起,构成一部影片的内容。该影片在拍摄前详细写了分镜头剧本,如外景的细节、摄影机的机位、故事动作的发展逻辑等。

鲍特的代表作品《火车大劫案》拍摄于1903年,影片共14场戏,时长12分钟,取材于一个邮车被劫的社会新闻,表现了一群匪徒抢劫一辆邮车最后被警察一网打尽的故事。影片以真实的自然环境作为外景,邮车的内景是在室内搭建的,将卢米埃尔式的户外实景与梅里爱的人工布景结合起来。

2.结构主义时期的基本特征

1)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叙事

《火车大劫案》拍了14个镜头,表现了14个场景,一个镜头一个场景。

2)平行剪辑

《火车大劫案》在警察追捕和强盗逃跑两个动作之间来回切换,形成了时空的跳跃和转换,这种组接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省略和时空结构的独特连贯性。

3)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www.xing528.com)

《火车大劫案》描绘的西部现实生活氛围为后来的西部片创作打下了基础。

四、视觉语言完整期

1.代表人物:大卫·格里菲斯(美)

格里菲斯改变了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时期把场景作为电影基本结构单元的原则,他把电影的基本结构单元变成了镜头,他认为每个段落可以分为若干个镜头,每一个镜头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场面。格里菲斯的电影把原有时空进行重新分解,并用平行剪辑的方法将多个时空重组。格里菲斯的成就代表着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

格里菲斯的代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拍摄于1915年,出现系统的镜头,耗资10万美元,共1200多个镜头。影片根据迪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表现美国南北战争林肯总统解放黑奴运动等历史事件。格里菲斯1916年拍摄的《党同伐异》是一部史诗性巨片。影片情节内容由4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第一“母与法”,以1912年斯泰罗夫罢工惨案为基础,表现了资本家的伪善和失业工人的遭遇;第二“耶稣受难”,描写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近代故事;第三“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描写1572年皇太后喀德林和天主教徒阴谋屠杀胡格诺派教徒的事件;第四“巴比伦的陷落”,描写公元前大祭司如何勾结波斯居鲁士攻打巴比伦王贝尔沙撒的大阴谋。

2.视觉语言完整期的基本特征

1)以二元对立为基本线索的叙事结构

二元对立在影片中是多方位的,如在情节上,白人与白人的冲突以及白人与黑人的冲突;在情节板块上,如内战前与内战后;在主题内涵上,涵盖了历史全景与个人命运;在场面关系上,远与近、动与静、多与少的对比关系的组接。

2)“最后一分钟营救”

格里菲斯为了造成刺激和悬念而使用交叉剪辑技巧,他通过平行蒙太奇营造追逐和救援的紧张气氛,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几条情节线的同时展开、不同场景的来回往复,逐渐缩短画面长度,加快速度,利用悬念加强紧张感。“最后一分钟营救”成为好莱坞叙事影片最为典型、实用的叙事模式。

3)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

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结尾处的镜头,从原野中一所孤零零的小木屋的远景,转成从窗户朝外看的外界景色的中景,然后又出现屋内人物的中近景镜头,最后镜头停留在室内物品以及小孩的脸的特写上。这种镜头转换的顺序,运用大远景、全景、中近景、近景和特写镜头,将远景和细部的特写结合,从此成为一种经典手法。

4)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

《一个国家的诞生》涉及种族歧视、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哲学政治经济等。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绝大多数人对片中的政治内容持否定态度,特别是黑人极为不满。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游行和骚乱,有的城市宣布禁映。法国电影检查机构禁映该片达7年之久。美国电影理论家约翰·劳逊批评指出:“格里菲斯的失败在于他一方面重视具体事实,而另一方面又完全不顾真正的历史力量。”

5)哲学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

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中表现了对人性人类命运的一般问题的关注:各民族之间之所以出现流血、杀戮和战争,都是由于仇恨和偏见所致,从而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宽容、博爱,不要互相残杀、制造仇恨。

五、有声电影出现

1927年,华纳公司在好莱坞日落大道上建造了世界第一个有声电影摄影棚,并把当时百老汇最走红的歌舞爵士歌王》搬上了银幕。在影片中,导演无意中录下了主角艾尔·乔森的即兴对白又没有删掉,影片放映后,这短短的对白却比歌唱更吸引观众以及电影世界的注意,它让观众为人物“开口说话”欣喜若狂,更让制片商发现了商机,还让艺术家思考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有了声音这一新元素的加入,电影画面语言的属性发生了改变。有声语言大大减轻了影像画面的负担,使之从寻求以画面表达声音或依靠字幕表达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于影像造型及结构功能的完善。声音的记录与还原使电影更接近于人们平时通过感官所接触的现实生活的世界,它使电影从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转变成了视听综合的艺术。由于声音能够不受任何限制地表现人的生活与情感,电影艺术家就可以更加自如地进行思考与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声音使电影在反映人类生活和思想方面发生了一次观念的革命。

有声电影出现的时期,美国正在遭遇经济大萧条的巨大困难,百业凋敝中有声电影的一枝独秀让制片商看到了商机,他们纷纷投资拍摄有声电影。面对有声片兴起之初电影在艺术创作上的倒退,众多无声片时代的大师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们将声音的出现看成是电影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落的开端。卓别林视有声话语为“电影自杀”,予以排斥。大卫·格里菲斯则预言:“再过100年,也就是2024年,人人都会相信,说话的电影是荒诞的,电影就其本质来说是不能与话语结合的。电影是真正伟大的哑巴。”但并非所有的无声片艺术大师都将声音看作洪水猛兽,恰恰相反,他们在电影创作中常常感到让人物开口说话无论从电影表现还是从观众需求来说都是一种历史必然。爱森斯坦在《有声电影的未来》一文中就指出:新的技术发明并不是电影史中的偶然因素,而是有造诣的电影先锋人士摆脱仿佛陷入走投无路境地的死胡同的一条出路。1940年,卓别林制作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以反对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为主题,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此前他一直认为声音不会丰富他的喜剧片,而且会破坏他希望创造的幻象。《大独裁者》运用声音,无疑是大势所趋,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六、蒙太奇学派的形成

1.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

维尔托夫是纪实电影的开创者之一,他创立了“电影眼睛派”,在强调客观表现事物的同时,又强调分析,提出蒙太奇不再只是作为连接镜头的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分析概括生活的意识形态工具。维尔托夫表现出苏联电影特有的政治倾向性。

2.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从废片中找出沙皇时期一位男明星的一个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与一盆菜汤、一口棺材、一个女孩的镜头组接,得出男明星不同的情绪反应。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影片结构的基础来自镜头的组合,即蒙太奇。这就是电影史上有名的“库里肖夫效应”。

3.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爱森斯坦将杂耍蒙太奇理念引入电影:电影是传播思想,而不是编造故事。他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更主张把它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并列并不单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冲击,引起思考。1925年的《战舰波将金号》共有1346个镜头,时长70分钟,其中的“敖德萨阶梯”(见图1-1)是运用蒙太奇结构的杰出段落。在影片中,执行镇压命令的沙皇士兵队伍与惊慌逃命的群众的镜头反复出现,穿着大皮靴的士兵的脚与被枪杀的尸体的镜头交替出现,抱着被打死的孩子朝军队走去的女人与趾高气扬的军队、枪口齐射的特写镜头交替出现,一辆滚下阶梯的婴儿车与睡在车内的婴儿的镜头交替出现,而将一头石狮子与群众暴动重复交叉剪辑在一起。

图1-1 “敖德萨阶梯”

4.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

普多夫金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进而感染观众、交流情感,其代表作品是1926年的《母亲》。在指导演员的工作中,他力求把戏剧的表演技巧转化为电影的表演技巧,树立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原则来培养电影演员的范例。除此之外,他提出将蒙太奇分为五种类型:对比蒙太奇、平行蒙太奇、隐喻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和复现式蒙太奇。

总之,库里肖夫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位实践并得出完整的蒙太奇理论的电影家,他的认识指出了蒙太奇的技术特性,但只是一种分段原则,是关于电影美学基础的蒙太奇,还没有成为电影思维的蒙太奇。将蒙太奇上升为一种电影哲学,是由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共同完成的。爱森斯坦将蒙太奇思想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确立了以冲突、斗争为核心的蒙太奇思想。普多夫金的理论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传统,更富于修辞色彩。

思考题

观看电影《党同伐异》“最后一分钟营救”段落与《逃离德黑兰》“机场营救”段落,分析两段平行剪辑之间有哪些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