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肺脑复苏
复苏是指生物体或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生理机能极度减缓后又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一切为了挽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都属于复苏的范畴。早年的复苏主要指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直接与挽回生命功能有关的措施。而现代医学中则将有关抢救急症重危病人的所有措施都称之为复苏。心肺复苏是指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用的抢救措施,即以人工呼吸替代伤员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从心跳停止到细胞坏死的时间以神经细胞最短。因此,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故现已将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
1.猝死及其判断
(1)猝死。突然意识丧失,伴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即为猝死。
(2)猝死的判断。
①心音消失。用听诊器或用耳直接在心前区听诊无心音。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用手触摸颈总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触及不到搏动。
③呼吸停止。人的呼吸形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及胸腹式呼吸。呼吸停止是指上述呼吸形式完全停止。
④意识、瞳孔特征。意识突然丧失,呼唤无反应,瞳孔散大并固定。
2.心肺脑复苏术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期复苏现场急救法。初期复苏是呼吸、心跳停止时的现场应急措施,在战场一般都缺乏复苏设备和技术条件,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特别是心脏和脑)的氧合血液灌流。初期复苏简称“ABC复苏法”。首先将伤员置于仰卧位以利于进行有效的复苏。
第一步:疏通气道。清除口、鼻内的污物,保持伤员呼吸道通畅十分重要,也是进行人工呼吸的先决条件。假如猝死者舌根后坠,易致声门关闭,造成气道堵塞,可采取下列方法:
①头后仰抬颈法:救助者一手将伤员头向后仰起,另一手将其颈部托起。
②头后仰举颌法:救助者一手将伤员头向后仰起,另一手拇指放于伤员下颌角处同时向上提起。
第二步:人工向肺吹气(人工呼吸),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口对口呼吸:救助者用拇指和食指捏紧伤员的鼻子,深吸气后,将伤员的口完全包在术者的口中,用力将气吹入,直至伤员胸壁隆起。然后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开始时先迅速连续吹入3~4次,之后吹气的频率为12次/分~16次/分。
②口对鼻呼吸:伤员若牙关紧闭或口部严重受伤,可采用口对鼻呼吸。救助者将伤员口部封紧,深吸气后对着鼻子吹气,然后将手松开,吹气频率同口对口呼吸。
第三步:建立人工循环(人工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有以下要点。
①心前区叩击4~5次,其原理是在心脏骤停后,给予心脏强刺激,以使心脏恢复搏动。救助者握拳距胸壁30厘米,匀力垂直向下叩击伤员心前区(胸骨中下1/3交界处),若未恢复心搏,则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②胸外心脏按压术: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肋缘与胸骨下切迹上3厘米处。救助者一手掌跟紧贴按压部位,另一手重叠其上,双臂伸直并与伤员胸部呈垂直方向,用上半身重量及肩臂肌力向下用力按压。力量要均匀、有节律,频率为60~80次/分。按压时胸骨下移4~5厘米。吹气与心脏按压的配合,单人吹气操作法为2∶15(连续吹气2次,按压15次),双人吹气操作法为1∶5(一人吹气1次后,另一人按压5次)。该方法的并发症有肋骨骨折、肋软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等。
③剖胸心脏按压术:若胸外心脏按压15~20分钟仍无心搏,应采用剖胸心脏按压术。
(2)高级生命支持。继续初期心肺复苏,给予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上呼吸机,心脏电除颤,纠正酸中毒,应用心肺复苏药物等。
(3)后续生命支持(脑复苏)。纠正脑缺氧,降低颅内压等。
4.终止心肺脑复苏的指征
终止心肺脑复苏的指征有以下几点。
(1)脑死亡。各种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并固定15~30分钟。
(2)心脏死亡。心脏复苏15~30分钟无心搏,心电图显示呈直线。
(3)心肺脑复苏30分钟无效。
(二)止血
1.出血种类及判断
出血种类根据受伤部位和损伤的血管不同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正确判断出血种类是进行有效止血的第一步,具体出血种类及特点见表8-1。
表8-1 出血种类及特点
确定出血部位采用一问、二触、三看的方法,即询问伤员出血部位;触摸出血部位有无动脉搏动;观看伤员有无出血性休克的症状和出血部位。判断出血程度应观察伤员的全身状况。出血多者有以下特征:皮肤黏膜呈苍白色,脉搏细速,四肢发凉,皮肤湿润,口渴,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等出血性休克的症状。
2.止血的方法
(1)加压包扎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是用急救包内的纱布和纱布垫子或用消毒纱布、棉花、布类做成垫子盖住伤口,再用三角巾或绷带紧紧包扎。这种止血法多用于静脉、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出血。
(2)压迫止血法。压迫止血法(即指压止血法)用于较大的动脉出血(如头、颈及四肢的动脉出血),临时用手指或手掌用力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将动脉压向深部的骨头上,阻断血液的流通,可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全身主要动脉压迫点如图8-25所示。
①头顶部出血压迫止血法:一侧头顶部出血,可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耳前下颌关节上方颞浅动脉搏动点,如图8-26所示。
②面部出血压迫止血法:一侧面部出血,可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前方约3厘米凹陷处的面动脉(能感到明显的搏动),如图8-27所示。
图8-25 全身主要动脉压迫点
图8-26 头顶部出血压迫止血法
图8-27 面部出血压迫止血法
③头颈部出血压迫止血法: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压迫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之间的颈总动脉(严禁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将血管压向颈椎止血,如图8-28所示。
④肩腋部出血压迫止血法:用拇指压迫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锁骨下动脉,将动脉压向深处的肋骨止血,如图8-29所示。
⑤前臂与上臂出血压迫止血法: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压迫上臂内侧肱二头肌与肱骨之间的肱动脉,如图8-30所示。
⑥手部出血压迫止血法: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腕横纹稍上处内外侧尺动脉、桡动脉止血,如图8-31所示。
图8-28 头颈部出血压迫止血法
图8-29 肩腋部出血压迫止血法
图8-30 前臂与上臂出血压迫止血法
图8-31 手部出血压迫止血法
⑦下肢出血压迫止血法:大腿及其以下出血,自救时可用双手拇指重叠压迫大腿上端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止血。互救时,可用一只手掌压迫,另一只手掌压在其上,如图8-32所示。
⑧足部出血压迫止血法:用两手拇指或食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部近脚腕处的胫前动脉,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止血,如图8-33所示。
(3)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是一种制止肢体出血的急救用品。常用的止血带是约1米长的橡皮管,一般在四肢大动脉出血用其他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止血带止血。(见图8-34)。
图8-32 下肢出血压迫止血法
图8-33 足部出血压迫止血法
图8-34 止血带止血法
注意:使用止血带时,止血带与皮肤之间要加垫(敷料、衣服等),不能直接扎在皮肤上;扎止血带的伤员必须做标记,注明扎止血带的时间;止血带每隔1小时(冬季半小时)松开一次,每次松开2~3分钟,以暂时改善血液循环。松开时要逐渐放松,如有出血,应再扎上止血带;如不再出血,可改用三角巾压迫包扎伤口。
(三)包扎
包扎伤口可以压迫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污染、固定敷料,有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
包扎要领可以概括为:动作要轻巧、伤口要全包、打结避伤口、包扎要牢靠、松紧要适宜。包扎伤口的材料有三角巾、绷带、四头巾,配有敷料的包扎材料均应经过消毒密封保存,使用时要保证敷料盖伤口面无菌。
三角巾的包扎方法如下:先把急救包(内有三角巾、垫子、敷料)的封皮沿箭头指向处撕开,将敷料盖在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进行包扎。包扎时还可以将三角巾折成条带、燕尾巾或连成双燕尾巾以便使用,如图8-35所示。在没有包扎材料时,可用毛巾、被单、衣服等代替,但盖伤口的材料必须选用相对干净的。
图8-35 三角巾、燕尾巾和双燕尾巾
(a)三角巾;(b)燕尾巾;(c)双燕尾巾
1.头、面部包扎(www.xing528.com)
(1)风帽式包扎法。在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点各打一结,形似风帽,顶角结打在前额,然后将两底角拉紧绕下颌至枕骨结节下方打结固定,如图8-36所示。
图8-36 风帽式包扎法
(2)下颌包扎法。将三角巾叠成四横指宽条带状,取1/3处托住下颌,长端经耳前绕过头顶至对侧耳前下方,与另一端交叉,然后绕过前额、脑后在对侧打结,如图8-37所示。
(3)面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打结套住下颌,罩住面部,拉紧两底角交叉绕至前额打结,在口、眼、鼻处可剪小洞,露出口、眼、鼻,如图8-38所示。
图8-37 下颌包扎法
图8-38 面部包扎法
2.肩、胸(背)部包扎
(1)肩部燕尾巾包扎法。燕尾夹角向上放在伤侧肩上,燕尾底边两角绕上臂上部打结,然后将两燕尾绕胸背于对侧腋窝下打结,如图8-39所示。
(2)胸(背)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放在伤侧肩上,两底角由胸前拉到背后打结,顶角过伤侧肩部到背部与底角余头打结。包背部时,三角巾放在背部,到胸前打结,如图8-40所示。
图8-39 燕尾巾包扎单肩
图8-40 胸部包扎法
3.腹、臀部包扎
(1)腹部包扎法。三角巾顶角朝下,底边横放在平脐部,拉紧底角到腰部打结,顶角经会阴部拉至臀上方,同底角余头打结,如图8-41所示。
图8-41 三角巾包扎腹部
(2)臀部包扎法。将三角巾斜放于伤侧臀部,顶角接近臀裂处,用顶角的系带在大腿根部缠绕打结,将向下的一角反折向上在对侧髂嵴上与另一角打结,如图8-42所示。
图8-42 单侧臀部包扎法
4.四肢包扎
(1)手(足)包扎法。伤手放在三角巾中央,手指指向顶角,拉顶角盖住手背,两底角左右交叉压住顶角绕手腕打结,如图8-43所示。包扎足部方法与手包扎法相同。
(2)膝(肘)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叠成适当宽度的带形,将带的中段斜放于伤部,取带两侧端分别压住上下两边,包绕肢体一周打结,呈“8”字形包扎法,如图8-44所示。
图8-43 三角巾包扎手部
图8-44 三角巾包扎膝(肘)
(四)固定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战时对骨折进行临时固定,可以防止骨折断端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和重要脏器,减轻伤员疼痛,便于搬运伤员。
1.骨折的全身表现及局部表现
(1)休克。多见于多发性骨折、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和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伤员因广泛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均可以引起休克。
(2)体温。一般骨折伤员体温正常,只有严重损伤伴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伤员体温略有升高,通常不超过38℃。
(3)骨折的专有体征。骨折的专有体征如下:①畸形:骨折段移位后,受伤部位的形状改变。②反常活动: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骨折后可有不正常的活动,临床称为“假关节”。③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断端互相摩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感到骨擦感。
以上三种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一种,即可确诊;但未见这三种体征时,也可能有骨折。例如,嵌插骨折,可以没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反常活动及骨擦音或骨擦感两项症状只可在检查时加以注意,不可故意摇动患肢使之发生,以免增加伤员的痛苦,或使锐利的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及软组织,或使嵌插骨折松脱而移位。
(4)骨折的其他表现。骨折的其他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骨折局部疼痛与压痛。②局部肿胀与瘀斑。③功能障碍,肢体骨折可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功能。
2.骨折的临时固定方法
(1)上臂骨折固定法。在上臂外侧放一块木板,用两条布带分别固定骨折上下端,然后用三角巾或腰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或将手插入相当于第3、4纽扣之间位置的衣襟内,然后用背包带将上臂固定在胸前。没有木板时可用竹板、高粱秆、较粗的树枝等物代替。取材要与上臂同长,尽可能取2~3块,用手巾、衣物做垫,分别置于上臂前、外、后侧;若只有一块可置于外侧。如果没有固定器材,可用三角巾把上臂直接固定于胸部,然后用腰带或另一条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如图8-45所示。
(2)前臂骨折固定法。将两块木板(或木棒、竹板等替代物)分别放在掌侧和背侧,若只有一块木板就放于背侧,用手帕、毛巾叠成带状绑扎固定,然后用三角巾或腰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如图8-46所示。
图8-45 上臂骨折固定法
图8-46 前臂骨折固定法
(3)大腿骨折固定法。将一块长度相当于从腋下到足跟的木板(或木棒、竹板等替代物)置于伤肢外侧,在关节和骨突处加垫,用5~7根布带将伤肢分段固定,若与健肢同时固定效果更好,如图8-47所示。
(4)小腿骨折固定法。将木板放于伤肢外侧,如有两块木板则内外侧各一块,在关节和骨突处加垫,然后用3~5条布带固定,木板的长度要超过上、下两个关节,如图8-48所示。
图8-47 大腿骨折固定法
图8-48 小腿骨折固定法
(5)锁骨骨折固定法。用毛巾或敷料垫于两腋前上方,将三角巾叠成带状,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拉紧三角巾的两头在背后打结,尽量使两肩后张,如图8-49所示。
图8-49 锁骨骨折固定法
3.骨折固定的注意事项
(1)骨折者的搬动。凡有或疑有骨折者,均应妥善固定伤肢,以便于搬运,也可以避免在搬运时骨折端移位,引起剧痛,损伤周围组织,增加出血,加重休克。
(2)开放性骨折。应先止血,后包扎,然后再固定骨折,固定时动作要轻。
(3)夹板的使用。肢体与夹板之间要用垫子垫好,以防软组织损伤引起褥疮;夹板与肢体间隙处应填塞,防止松动。固定要牢靠,松紧要适宜,夹板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夹板两端要用带子绑好。
(4)注意指(趾)尖的暴露。指尖或趾尖要暴露在外,以便观察末梢血液循环状况,若发现指(趾)苍白或青紫、肿胀现象,说明绑扎太紧,应松开重新固定。
(五)搬运
战场上搬运伤员的目的在于隐蔽伤员,防止其再次受伤,争取在短时间内将伤员搬至安全地带,运用有利地形或物品隐蔽伤员,进行救护。搬运伤员要根据敌情、伤情和地形条件,灵活选用搬运方法,搬运时多用徒手拖、拉、背、抱等方法。
1.侧身匍匐搬运法
根据伤员受伤部位决定采用左或右的侧身匍匐前进,搬运者侧身紧靠伤员,将伤员腰部搬放到搬运者的大腿上,注意使受伤部位朝上,伤员头部和上肢不要着地。
2.单人徒手搬运法
单人徒手搬运法如图8-50所示。
图8-50 单人徒手搬运法
3.双人徒手搬运法
双人徒手搬运法包括椅式和拉车式两种,具体搬运方法如图8-51所示。
图8-51 双人徒手搬运法
4.脊柱骨折或脊柱脱位搬运法
脊柱骨折或脊柱脱位搬运法有如下几种:
(1)木板或硬板担架搬运。
(2)先使伤员两下肢伸直,两上肢也伸直放于身旁。木板放在伤员一侧,两至三人扶伤员躯干,使成一整体,滚动移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躯干扭转;或三人用手同时将伤员平直托至木板上。禁用搂抱式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方法。因为这些错误的搬运方法将增加脊柱的弯曲,加重椎骨和脊髓损伤。
(3)对颈椎损伤的伤员,要有专人托扶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使头、颈随躯干一同滚动。或由伤员自己双手托住头部,缓缓搬移,严禁随便强行搬动头部。伤员移到木板上后,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颈的两侧加以固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