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国防的历史与启示

中国国防的历史与启示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国防具有悠久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其中的荣耀和屈辱、昌盛和衰败,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中国近代的国防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惨遭欺凌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寻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与国民党再次合作,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抗战。

中国国防的历史与启示

我国国防具有悠久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其中的荣耀和屈辱、昌盛和衰败,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一)古代国防

我国古代国防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终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经历了近4000年的漫长历史,随着各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会发展不断发展。

1.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主要指军事制度,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我国古代兵制建设,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的。

早在夏朝时期,奴隶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镇压奴隶反抗,抵御外族侵扰或继续征服周边的氏族,已经出现了由少数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贵族成员组成的卫队。这就是夏朝最初形式的国家军队,并由夏王亲自率领,也就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到了商朝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经有“王作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国家军队已经有固定的编制“师”。西周时期,已有“宗周(今西安西南)六师”“成周(今洛阳东北)八师”之说。这说明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常备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加,各国又出现了军的编制,多数编为左、中、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战车二百乘左右。国家领导体制上也出现了将、相分职,在君王下边,文职称相,武职为将,相议政,将领军。同时,随着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铁兵器已大量应用于战场,使军队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发展。战国时期,兵役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各诸侯国进行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竞相扩充常备军,开始实行征兵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全国有了统一的军队,并形成了由京师兵、郡县兵、边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军事领导体制上,秦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主管军事。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兵役制度也在变迁之中,征兵制、募兵制府兵制、世袭兵役制等交替实行。

2.古代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以及海防要塞等。

(1)边防建设。早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秦国开始各自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力修建和扩展长城,把北部长城连接起来。后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到明代便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000多公里的长城。

(2)海防建设。我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到了明朝初期,由于倭寇的侵扰活动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置卫、所,建立水军,有效地防御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入侵和骚扰。

3.古代国防思想

我国古代国防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些国防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国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形成了诸如“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全面奠定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

(二)近代国防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腐败的统治阶级面对外国的入侵,奉行消极防御的国防政策,顽固守旧,软弱无力,致使有国无防。中国近代的国防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惨遭欺凌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寻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

1.备受欺凌的近代中国

晚清政府的腐败、闭关锁国、科技落后和武备废弛,导致国力衰退、每况愈下。在对外反侵略战争中一次次失败,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先后有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普鲁士、瑞典、挪威、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秘鲁、巴西、葡萄牙、日本、墨西哥、瑞士等20多个国家践踏过中国国土。其中较大的战争有5次,分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仍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帝国主义仍然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他们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加上内部战乱不休,所以国防形同虚设,中国依然是有边不固,有海无防。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从形式上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但由于新军阀的混战和蒋介石实行对内高压、对外屈服的政策,中国国防实力仍然弱小。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继续坚持反共反人民的顽固立场,一味妥协退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与国民党再次合作,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抗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www.xing528.com)

2.近代国防建设

近代以前,清朝的常备军由八旗兵和绿营兵两部分组成。到了近代,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已腐败不堪,战斗力十分低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起家的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勇营地方武装逐步取代八旗和绿营的地位,成为清朝的常备军。与此相应,清朝的军制也发生了一场变革,由勇营制取代八旗和绿营军制。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建了中国近代海军,组建了北洋、南洋及福建三大水师。甲午战败后,清朝又全面效仿西方的兵役制度,废除了世兵制和募兵制,开始实行常备军和后备军制度,编练新军并筹建了一批军事学堂。

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西式武器的强大威力,使清王朝意识到加强国防工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在洋务派的大力推动下,清政府开始引进国外军事技术,建立近代的军事工业。当时国防工业的产品主要是枪、炮、军火轮船。规模较大、设备较好、产品较优的军工企业主要有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它们基本反映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过程和发展水平。

3.近代国防观念的变革

由于西方列强最早是从海上侵略中国,所以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清政府一直都把国防的重点放在海岸,认为威胁主要来自英法等国从海上入侵。随着俄罗斯在中国北部的趁火打劫、英国在中国西部的蠢蠢欲动、法国在中国南部的步步紧逼和中法战争的爆发,以及日本在中国东面的虎视眈眈,清政府终于意识到其国防危机是全方位的。于是,清政府改变过去的关塞之防为全面的国防,海陆并举。

在国防建设方面,魏源在对西方的坚船利炮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制造舰船、武器的先进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李鸿章提出了发展近代工商业为军队建设提供财力的观点。民国时期,蒋百里、杨杰等军事理论家提出了综合国防思想。

(三)现代国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从独立自主走向全面强大,国防也随之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和根本保证。

20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以劣势装备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保卫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军还进行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西沙保卫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保卫边防海疆的作战,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把国防现代化建设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健全和完善国防体制,在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工业、国防法制建设、国防动员建设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建设成就,实现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跃升。

(四)国防历史的主要启示

重温中国国防这一漫长而厚重的历史,我们能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1.经济是国防发展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强大依赖经济发展,这是国防历史的深刻启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中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各朝代的衰败,都是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了国防的孱弱。由此可见,只有经济的强盛,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政权的稳固和国家的安全。

2.巩固的国防离不开昌明的政治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事实证明,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后期、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3.科技进步是国防强大的保证

回顾历史,自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国的大门后,中华民族就开始了用血泪写成的“百年屈辱史”。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不注重发展科技,致使武器装备发展十分缓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产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用先进的火枪火炮打败了清军的大刀长矛和落后的火炮,造成了交战双方科技水平上的“代差”。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当年殖民战争给予我们的最深刻教训,应当永远牢记。以史为鉴,可从中看出科技进步对国防强大的重要性。

4.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尤其是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战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寇侵略,共同抗击敌人,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得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