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过夏日的阳光与风雨,我和孩子们一同走进夏天那虫儿们的世界。
“提起夏虫,童年的记忆顿上心头。小时候,每个中午,身居农村的我总能听到鸣蝉在小杨树林里尽情歌唱。今天,这蝉声也从唐朝的诗歌中传来了——”
〖大屏幕出示〗
蝉
◎[唐]虞世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中有两三个难读的字,我通过注音的办法帮孩子们解决了拦路虎。随后,我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对诗歌进行理解。
师: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什么?
生:垂饮清露。
师:蝉儿的叫声从哪里传出来?
生:流响出疏桐。
师:蝉声远传的原因是什么?
生:居高声自远。
师:蝉声远传是依靠秋风吗?
生:非是藉秋风。(www.xing528.com)
这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也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个女孩子起身对画面进行了描述:“一只蝉落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鸣叫着,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诗中的‘高’显然是一个很值得揣摩的词,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
“指蝉所居住的梧桐树很高!”泽坤快言快语。
“还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晓鸣很爱读书,理解力总是超越其他孩子。
“借物言志是古人抒怀的一个常用方法。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就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诗人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带着对诗人的敬佩,孩子们再诵读时,便不自觉地把情感融了进去。
对一种事物的喜好,不能仅凭直觉,还需要用心去品味。这时我适时引入了这样一段文字:
〖大屏幕出示〗
蝉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以幼虫的形态在地下度过。美国有一种蝉,叫“十七年蝉”,幼虫要在地下生活十七年之久。中国常见的蝉,也要在地下生活三五年。原来蝉有一个漫长的“童年”,而且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的。难怪它一旦走出“地狱”,就要面向太阳放声高唱。
——《黄昏的蝉》
“哇!”惊愕写满了孩子们的面孔,“蝉在地下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却只能放声歌唱几个星期!”
我也被深深感染了:“这就叫作生命的歌唱!让我们再来齐声诵读一遍。”
孩子们的声音也传了很高很远,如同一只只夏日蝉儿的鸣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