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个谜语吧:‘嘴厚脸长鼻子大,打仗拉车都用它。脚上加层铁钉板,驰骋千里本领大。’”
“马——”孩子们一向是猜谜高手。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马诗》。”
播放第一张图片:燕山高远,如钩的月牙悬挂在天边。边塞沙场一望无际,在月光照耀下,凄冷辽阔,一片洁白,耳边似有风声呼啸而过。我一边解说,一边出示文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孩子们已经开始读了,我纠正了“燕”的读音,出示了“燕山”地图,并介绍了当时的燕山——幽州蓟门一带,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
接着说“钩”:是一种武器,一种弯刀。“为什么诗人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月牙在我们眼中可是小船、香蕉哇!”
“难道是他想打仗?”小李同学歪着脑袋想了想说。
我立刻竖起了大拇指:“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李贺真的是想要上战场拼搏一番的。”接着再让他们反复读,指导他们轻轻读,语速放慢,读出辽远、凄清的感觉。此时,辽远的箫声自远处飘来,和着孩子们的朗读,清幽辽远。
出示第二张图片:一匹奔驰的骏马,飞扬的姿势足以让人听到那急促的马蹄声。
“这是古人征战的地方啊,诗人迫不及待想去做什么?”(www.xing528.com)
“上战场!”
“打仗!”
“立军功!”
“真聪明!”出示文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他在想什么时候才能骑上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保卫家园建功立业啊!”
再次读这两句,孩子们的英雄气概油然而生。
我接着补充:“诗人写马,其实就是在写自己。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
名,世称‘诗鬼’。然而他却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李贺的一生很短暂,死时年仅27岁,但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在《将军令》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齐声朗诵这首《马诗》,我仿佛听到了战马的声声嘶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