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课标(2017年版)表述为“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课标要求以混合物分类为切入口,完善物质的分类观,初步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从而提升科学探究与证据推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三种版本教材内容比较
分散系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质体系,胶体的性质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认识胶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课标要求和教材对比来看,从分散质的粒子大小不同进一步丰富物质分类观,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别分散系是本课时要落实的重点内容。当然,人教版教材还在“科学视野”板块引导学生了解胶体的聚沉、电泳及应用,也给教师教学创造提供更多的空间。
(3)思维方法分析
从宏观现象的观察入手,通过比较和归纳、概括和抽象,宏微结合形成对物质的全面认识;通过基于问题的探究意识和证据意识培养,提升因果思维品质。
(4)能力发展分析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推理预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能力。
(5)价值取向分析
从生活入手,发展学生的化学意识和化学素养。在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形成对物质的系统认识,这也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
教学设计除了关注“分散系的概念”“胶体的性质”等具体知识的落实,更要关注“分散系的分类”这一内容对于学生多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并从物质“聚集状态”不同角度认识胶体性质的学科价值,初步形成“结构—性质—用途”结构化认知的思路方法,为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www.xing528.com)
(1)学生已有基础
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及观察、分析、探究能力,具有初步的分类观、微粒观,已经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尤其是对溶液,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已有较充分的认识。但是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这是学生认知的陌生领域。高一学生对获取新知有较强的探究和学习兴趣。
(2)学生认知的关键点
在溶液基础上理解分散系概念,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对学生来说容易实现。利用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特征对其分类,建立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性质的关联是学生认知的关键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胶体本质特征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的关键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最后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体验胶体概念建立的过程,学习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本质特征,进一步理解分类思想;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性质决定应用”这一化学核心观念,对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认识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综上所述,“认识分散质的微粒大小不同”成为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创设真实且有价值的问题情境,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等学生活动,在学生旧知中寻找最近发展区,在问题的解决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将从对物质表面化、碎片化的认识,推向本质的、系统化的认识。
3.教学与评价目标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