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一男孩展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法

初一男孩展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看到文中的小意,不由得感慨一声:这才是真正的初一男孩啊。他身上还保留着初一这个年龄段男孩子应该有的“灵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法。这样的做法,也是对他的一种欣赏和激励。让这样的小意和老师之间达成一种互相欣赏、互相帮助的默契,师生成为“知音”,不是没有可能的。言行不压抑,有节制,这不是矛盾,是一种高度智慧的统一。

初一男孩展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法

“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还有一些嚣张,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叛逆她还有一些疯狂,没事吵吵小架反正醒着也是醒着,没事说说小谎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整天嘻嘻哈哈遇到风儿就起浪,也曾模模糊糊大祸小祸一起闯,还曾山山水水敢爱敢恨走四方,更曾轰轰烈烈拼死拼活爱一场。”

还记得《还珠格格》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燕子吗?

恨得牙痒痒是因为她太不守规矩了,爱她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样一个真实又任性的小燕子,她是我们从未外现的自己。

我看到文中的小意,不由得感慨一声:这才是真正的初一男孩啊。

教书这么多年,见惯了太多太多在从小到大的管束中变成了三黄鸡的学生:面无笑意,老气横秋,中规中矩。

突然见到小意这样还保留着草鸡、野鸡天性的学生,真是有点感慨又珍惜啊。他身上还保留着初一这个年龄段男孩子应该有的“灵性”。

而“灵性”是中国的学生身上多么缺少的东西!

我们误读了“守规则”多少年!我们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管理学生多少年!我们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多少年!

还记得丰子恺先生写的《给我的孩子们》的结尾吗?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这样彻底地真实而纯洁……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当我们老师发现小意这样的还没有完全中规中矩、“天性”犹存、“灵气”犹存的少年人时,一定要珍惜。

宁愿“又爱又恨”的重口味,也不要让他变成“泯然众人”的淡滋寡道。

“爱”他的地方小心呵护,“恨”他的地方小心纠正。

小意是个“聪明人”(智商和情商都在中等偏上的人),当我们发现他的聪明变成耍小聪明、投机取巧(比如悄悄背《课课通》的答案,想要获得老师的赞赏、博取课堂的出彩)时,我们该做的不是在课堂上呵斥他收起《课课通》,而是在课前有一次私密聊天:“我欣赏你,你是有自己的思考力的人,我更期待你有自己的思考和回答,你的《课课通》是用作复习巩固的,而不是不劳而获的。我把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送给你。”

对待“聪明人”,最好的表扬是在其能力范围内提出“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并为之搭建平台使他在众人面前有展示的机会。

比如:事先和小意约好,“因为你的反应速度比别的同学快,所以如果你一下子就把答案说出来了,那么老师就无法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掌握情况了。因此,当我提问的时候,我们要有个默契,一般情况下我不喊你回答,只有当别人答不出来的时候,我才会喊你。所以你每个题目要认真听讲,该出手时才出手。”

比如:既然小意自己感觉在大阅读上失分较多,老师完全可以每周一次单独布置他一篇大阅读的作业,并给予单独辅导。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法。(这个方法的适合条件是:学生手脚较快,能比较快速地完成课内作业,时间相对宽裕;学生有自我要求加强大阅读的意识和态度,并对老师明确提出。一定不能是老师一厢情愿的强加。)

让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某方面被老师欣赏和信任,并能感觉到老师在给他某方面的强化,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

有时候,“能者多劳”是一种奖励。能者虽劳累,但是内心会有愉悦感。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说的就是这个。

小意在分组讨论时分在哪一组很有讲究。如果他分在组员学习能力较差的一组,那么他会很孤独,他一个人的出彩要么变成其他人的代言人,要么孤掌难鸣、曲高和寡,无人懂得,得不到成就感,要么就因此而讽刺其他人的智商。(www.xing528.com)

他应该被分在学习能力较强的一组里,那么他就会成为一条出色的鲶鱼,能够激发出其他组员和他自己的思想火花。

这样的做法,也是对他的一种欣赏和激励。

令我感动的是他对你这个新教师的一种善意和帮助。

估计中自习学生们都在拼命做其他功课的作业吧,他提醒你早点布置语文作业;看到总有学生重默“老赖”,他自己来默写时“拖家带口”;他懂得珍惜你的劳动成果。

让这样的小意和老师之间达成一种互相欣赏、互相帮助的默契,师生成为“知音”,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他有很高的情商,有别于一般的智商高、情商低的“尖子生”。

儿子,这次的教育案例叙事,我看了由衷地高兴

我在你的字里行间,隐约看到了你的课堂,你真实地表现着你自己的“人性”,真实的有节制的喜怒哀乐,真好!

教育,说到底是“人育”,真实的老师,真实的学生。言行不压抑,有节制,这不是矛盾,是一种高度智慧的统一。

儿子,你现在打交道的是初一的学生,这个年龄段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意义非凡。我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整理了一下,供你参考。这样,你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也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附: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仅供参考)

1.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

2.容易动感情,感情强烈而不稳定,具有两极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特点。焦虑、憧憬、孤独、苦闷都有。

3.克服困难的毅力有所增强。仍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喜欢并善于模仿。

4.对需要的质量要求提高。

5.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

6.态度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容易产生不协调性,理智上认为应该(或不应该)而情感上却不然。

7.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

8.为了补偿由闭锁心理而带来的孤独感和苦闷感,友谊便成了青年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他们渴望得到安慰理解并以此充实精神生活。他们开始以地位对等、态度一致、情趣相投等原则来选择交往对象和朋友。一旦根据上述择友原则加入或组成某一非正式群体,便会对该群体的规范产生极大的认同,从而该群体便会成为影响个人品质的重要因素。

9.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交往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如有的仍然恪守“男女界线”,有的喜欢与异性同学(非特定某个)一起参加活动,有个别的已开始思慕起某个特定的异性。由于这个时期比较缺乏青春期知识、自制能力和社会道德意识,所以相对高中时期来说,男女同学的交往中“出格”的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