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位于贵州省中部,与省会贵阳市毗邻,素有省城“东大门”之称。据《黔南史略》记载:龙里县唐代为庄州新安县地。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境内置新安县,治所在今三元乡新安堡,隶庄州。同年置巴江县,治所在今巴江乡,隶蛮州。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蛮州刺史宋昆率巴江县令宋万传等人入朝朝觐。宋朝时为绍庆府所领诸羁縻州中间地,无名目。宋朝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贵州经略安抚使镇南都总管宋永高,治于小谷龙,改巴江县为平蛮军,后称白马军,属绍庆府。元朝时复新安县,属于定远府。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元)置龙里州,领龙里县,治所在今六广乡境内,隶大龙番应天府(今惠水县三都镇)。明朝先后置龙里驿站、龙里卫、龙里长官司(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三年置龙里卫,隶属贵州都司。指挥戴钦建城。洪武二十九年四月,长为军民指挥使司;万历三十一年,巡抚郭子章增筑其城;崇祯十四年指挥王民仰疏请削减其城范围。清朝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十二月,改龙里卫为龙里县,属贵阳。乾隆二十七年,知县张正位请重修城;同治五年,城被下江苗民挖毁,同治七年,县令吴书椽修复。龙里县名的来历:据明朝《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龙架,本山名,卫治其下,因此为龙架山之龙,乡里之里,而得“龙里”之名。又据祖传,龙架山脉雄伟壮观而取龙,离现龙里旧城一里,取里而得“龙里”之名。
据《贵阳府志》载:民国二年(1913)贵州设黔中、黔西、黔东三道观察使,龙里属黔中道。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后属省直辖,直至1949年11月13日解放。解放后,曾先后划归贵阳专区、贵定专区、安顺专区,1958年后合并贵定县,1961年恢复龙里县建制至今。2016年末,全县辖5镇1街道,即龙山镇、谷脚镇、湾滩河镇、醒狮镇、洗马镇、冠山街道。其中:冠山街道6个村10个社区;龙山镇9个村3个社区;谷脚镇5个村3个社区;醒狮镇6个村2个社区;洗马镇11个村3个社区;湾滩河镇15个村3个社区。全县30个民族,总人口23.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13万人,占总人口的43.07%。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多的是苗族,总人口5.31万人;其次是布依族,总人口4.4万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