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應電撰。十三册。缺翼傳卷下。書高30.0厘米,廣17.0厘米。版匡高19.9(20.2)厘米,廣13.8(14.6)厘米。白口,無魚尾,四周單邊。半葉七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二十二字。
王應電字昭明,號明齋,南直隸崑山縣人。精於《周禮》及字學,受業於魏校。與吉水羅洪先、泰和陳昌積友善。嘉靖間僑寓泰和[25]。王氏於宋胡宏、俞庭椿以來至元吴澄、明何喬新、陳鳳梧、舒芬、季本等人之《周禮》之學皆有不滿,遂覃研數十載,著此三書。其大旨在求周公之心,推設官之意,而爲百世治國之法。此書前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王應電叙、嘉靖三十一年(1552)楊豫孫叙、嘉靖三十七年羅洪先書後、嘉靖四十二年(1563)永豐縣知縣吴鳳瑞《刻周禮傳後序》、《永豐縣奉都察院行文》一道、目録。卷一至五分别爲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各分上下卷。《周禮翼傳》卷上冬官補義一、天王會通二、學周禮法三、治地事宜四,卷下握機經傳五、非周禮辨六、經傳正譌七。葉眉間鐫數字以鈎玄提要。《周禮圖説》分爲卷上、卷下,將《周禮》之事物以圖示之,並輔以文字説明。
吴鳳瑞《刻周禮傳後序》云:“今秋,少司馬柏泉胡公以巡撫江西,蒐求隱逸,大興禮典。因得是,傳檄鳳瑞梓之。”《永豐縣奉都察院行文》云:
近見吴儒王君明齋所撰《周禮傳》一書,多發前賢之所未發,而深得古人參贊彌綸、使萬物各得其所之意,殊有益於治經學、經世務者。相應刊刻,况前院業已處有工價銀近五十金,稍助以米糧、板木,即可成書矣。爲此牌仰本縣官吏,照牌事理。即便於本儒處查取前書及其工價。該縣再行凑助食米、梨板等項,將前《周禮傳》一書顧覓工匠,校正刊刻。完日仍刷拾數部送院,并具處過米石、板片緣由,一併繳報……嘉靖四十二年六月日。
又《皇明書》卷三七王氏之傳云:“中丞何公遷爲刻布,未訖工。胡莊肅公松撫江右,好其書,卒刻之而書行。”[26]吴鳳瑞序亦云何遷等人賓禮王氏之事。可知前任江西巡撫何遷已有刊刻此書之意。上引都察院行文中云“况前院業已處有工價銀近五十金”,當爲何遷籌措之刻書資金。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何遷陞遷去,五月張元沖繼任,四十年(1561)七月張元沖去職,同月胡松繼任[27]。何遷(1501—1574)字益之,號吉陽,湖廣德安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歷官至刑部侍郎。喜刻書,刻有《臨川先生文集》《象山先生全集》,並修補《歐陽文忠公集》書版。傳見《明史》卷二八三。胡松(1503—1566)字汝茂,號柏泉,南直隸滁州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亦喜刻書,曾於贛州組織刊刻《陽明先生年譜》。傳見《明史》卷二〇二。吴鳳瑞序所謂“大興禮典”,包括刻前賢之書。吴鳳瑞字翼靈,湖廣蘄州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舉人,官至兗州府同知。嘉靖四十二年(1553)至四十五年(1556)任永豐知縣[28]。(www.xing528.com)
版心下鐫刻工名,有十泗、存、忠、三、時、守、宣、定、溪、余、肖真、羅光、高、東、宫、奇、坎、完、君、宗、月、文、正、徐述、法、名、用、康、恁、昌、羅忠、劉禾、辰、春、允、宋泰(泰)、羅煉。
此本《圖説》卷下缺卷末葉四十八至五十,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葉五十有牌記:“《周禮傳》七卷,分上下,十四册,終。提學道委泰和縣學訓導陳鏞提掇謄録,廬陵縣後學胡焕校對刊行。”可見此書之刻,永豐縣主要負責組織招募工匠及籌措資金,其中巡撫都察院提供五十兩;謄録、校對等工作仍有賴於本府鄰縣泰和、廬陵之學官與生儒之助;負責調配者則爲江西提學。提學掌一省學校、科舉之事,管理全省學官、生儒,故刻書中之文字校對等工作常由其負責。
《周禮傳》卷端書影
鈐“徐履淳印”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