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嘉靖刻本研究:《蓬萊閣記》年游璉一卷

明嘉靖刻本研究:《蓬萊閣記》年游璉一卷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有嘉靖九年登州府知府游璉《重刻蓬萊集序》。刻久訛缺之《蓬萊集》,疑即弘治十四年喻宗府輯並刻之《蓬萊閣詩集》,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序云“分類重刻”,似所刻不止《蓬萊閣記》,當另有詩集,今未見傳本。[1]《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同年序齒録》,明萬曆刻本。又見《明史》卷二二二。[10]參見此書卷五;《嘉靖二十三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清金皋謝纂修《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一三葉三三、六二,清康熙四十四年刻本。

明嘉靖刻本研究:《蓬萊閣記》年游璉一卷

明游璉輯。一册。書高25.3厘米,廣16.1厘米。版匡高19.3(20.0)厘米,廣13.3(14.1)厘米。白口,雙順黑魚尾,四周雙邊。半葉十行,行二十字

游璉(1476—?)字世重,號少石,福建連江縣人。正德六年(1511)進士,歷新建知縣、南京户部主事、南京户部員外郎、登州知府、海南兵備副使,終江西參政。嘉靖六年(1527)來任登州知府[14]。蓬萊閣在登州府,建於北宋嘉祐間。此書收記蓬萊閣及海市之文八篇,宋代一篇,明代七篇。前有嘉靖九年(1530)登州府知府游璉《重刻蓬萊集序》。

《蓬萊閣記》卷端、刻書序書影

游璉重刻序云:“《海市倡和集》别有刻,《蓬萊集》刻久浸訛缺,且叙記與詩叢錯,而詩又不類今古。余因舊集,分類重刻。使後世欲知海市而珍蓬萊者稽是集也。”《海市倡和集》當即《晁氏寶文堂書目·詩詞》所著録之《海市唱和集》,今未見傳本。刻久訛缺之《蓬萊集》,疑即弘治十四年(1501)喻宗府輯並刻之《蓬萊閣詩集》,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又見《百川書志》卷二十《雜集》著録。序云“分類重刻”,似所刻不止《蓬萊閣記》,當另有詩集,今未見傳本。

鈐“蕭山朱鼎煦收藏書籍”“别宥”“鼎煦”“賣書編書”“香句賞心”等印。

【注释】

[1]《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同年序齒録》,明萬曆刻本。

[2]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卷一三二《資善大夫南京刑部尚書盤峰李公神道碑》,明萬曆刻本。又見《明史》卷二二二。

[3]參見《嘉靖三十二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清謝旻纂修《江西通志》卷五四葉三〇、卷八二葉七,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清趙祥星纂修《山東通志》卷二四葉二一,清康熙十七年(1678)刻四十一年(1702)增刻本;明杜思、馮惟訥纂修《青州府志》卷七葉二九,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刻本。

[4]參見《嘉靖二十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清賴昌期、譚澐、盧廷棻纂修《陽城縣志》卷一〇葉九,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第463頁。

[5]參見清楊汝楫纂修《固始縣志》卷六葉一二,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清趙祥星纂修《山東通志》卷二四葉三一,清康熙十七年(1678)刻四十一年(1702)增刻本;清李衛纂修《勅修浙江通志》卷一一七葉一九,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按,《山東通志》誤作李盤。張德信《明代職官年表》山東右布政使嘉靖四十二年(1563)至四十五年(1566)劉斯潔與李一瀚之間脱藍璧、李磐二人(黄山書社2009年版,第3441-3444頁)。(www.xing528.com)

[6]明宋祖法、葉承宗纂修《歷城縣志》卷一五葉一〇至一一,明崇禎十三年(1640)葉承宗友聲堂刻本。

[7]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録》卷一,第28頁。

[8]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第10頁。

[9]參見此書王納言序;清賀世駿纂修《長樂縣志》卷七葉五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10]參見此書卷五;《嘉靖二十三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清金皋謝纂修《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一三葉三三、六二,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11]清張三俊纂修《郯城縣志》卷六葉九,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按,《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4330號著録此本,“戴光”誤作“戴充”。

[12]清戴枚、張恕、董沛等纂修《鄞縣志》卷三六葉三五至三六,清光緒三年(1877)刻本。

[13]洪可堯《四明書畫家傳》,寧波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頁。

[14]參見《正德六年進士登科録》,明正德刻本;清施閏章纂修《登州府志》卷一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刻康熙三十三年(1694)增刻本;清戚弢言纂修《連江縣志》卷七葉三三至三五,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