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嘉靖刻本研究:《新刊精選陽明先生文粹》六卷

明嘉靖刻本研究:《新刊精選陽明先生文粹》六卷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官至廣西副使。此書前有嘉靖四十五年查芬《新刊陽明先生文粹序》。則此書當爲查渡所刻。《新刊精選陽明先生文粹》卷端、牌記書影[1]明黄佐纂修《南廱志》,《四庫存目叢書》史部第257册影印明嘉靖刻遞修本,第399頁。[20]明盛儀纂修《惟揚志》卷一八葉二〇,明嘉靖刻本。[34]明李廷相《濮陽蒲汀李先生家藏目録》,《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影印本,第1207頁。[36]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第35頁。

明嘉靖刻本研究:《新刊精選陽明先生文粹》六卷

明王守仁撰,明查鐸輯。六册。書高26.5厘米,廣15.8厘米。版匡高18.0(18.5)厘米,廣11.3(12.2)厘米。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學者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縣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謚文成。查鐸(1516—1589)字子警,號毅齋,寧國府涇縣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官至廣西副使。學於王門高弟王畿、錢德洪。傳見《國朝獻徵録》卷一〇一、《明史》卷二二七。此書前有嘉靖四十五年(1566)查芬《新刊陽明先生文粹序》。卷一至二書,卷三疏、公移,卷四至五序記、雜著,卷六詩。

卷端題“賜進士毅齋查鐸精選。庠生竹塘查芬校正。金陵龍泉唐氏梓行”。

查芬序云:“姪子曰渡亦屬有感者,乃捐資刊行。”則此書當爲查渡所刻。而卷端鐫“金陵龍泉唐氏梓行”,書尾牌記云“嘉靖丙寅歲秋七月金陵唐氏龍泉繡梓”,與序歧異。查安徽博物院藏同版較前印本卷端“金陵龍泉唐氏梓行”一行作“涇邑仁橋查渡梓行”,乃知書版曾經唐氏剜改,此爲唐氏剜改後印本。卷二卷端“庠生竹塘查芬校正”後空一行,當爲剜而未補者。《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誤作兩刻。

查渡,號仁橋,涇縣人。查芬之侄,芬爲鐸之族弟,皆爲涇縣九都查氏。

《新刊精選陽明先生文粹》卷端、牌記書影

【注释】

[1]明黄佐纂修《南廱志》,《四庫存目叢書》史部第257册影印明嘉靖刻遞修本,第399頁。

[2]按,凡版心寫工或刻工姓名原有“寫”“書”“刊”“刻”等字者均保留,能確定爲同一人者合併著録。下文同此。

[3]明黄佐纂修《南廱志》,《四庫存目叢書》史部第257册影印明嘉靖刻遞修本,第396-397頁。

[4]明黄佐纂修《南廱志》,《四庫存目叢書》史部第257册影印明嘉靖刻遞修本,第387頁。

[5]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頁。

[6]參見《嘉靖二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清陶淑纂修《衡水縣志》卷九葉五,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傳又見《國朝獻徵録》卷六二京學志《都察院副御史前提督南畿學校監察御史楊公宜傳》,《續修四庫全書》第528册第391頁;《明史》卷二〇五《張經傳》,第5409頁。

[7]參見清顧國詔等纂修《龍泉縣志》卷一〇葉五,清光緒四年(1878)刻本;清陳玉垣、莊繩武纂修《巴陵縣志》卷一七葉四,清嘉慶九年(1804)刻本。

[8]參見明施沛纂修《南京都察院志》卷四,《四庫存目叢書補編》第73册影印日本内閣文庫藏明天啓刻本,第108、113頁;清陳寶善、陳鍾英等纂修《黄巖縣志》卷一六葉二九、卷一八葉一八,清光緒三年(1877)刻本;清余保純纂修《直隸南雄府志》卷三葉一七,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9]參見此書卷首江永年識語、後卷卷端;馬德涇等主編《鎮江人物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頁。

[10]清陳兆麟纂修《開州志》卷六葉二二,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

[11]參見《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劉春堂纂修《高淳縣志》卷一一葉一二,民國七年(1918)刻本。

[12]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第608頁。

[13]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第711頁。

[14]《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第2370頁。

[15]清李世椿纂修《象州志》卷下葉七、葉二四至二五,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16]參見此書卷五葉十六,清王克生纂修《鄱陽縣志》卷十葉七,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17]清唐若瀛纂修《餘姚志》卷二五葉一〇至一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

[18]明盛儀纂修《惟揚志》卷二〇葉二六,明嘉靖刻本。

[19]參見《嘉靖八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清方鼎、朱升元等纂修《晉江縣志》卷八葉五三,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第180頁。

[20]明盛儀纂修《惟揚志》卷一八葉二〇,明嘉靖刻本。

[21]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第44頁。

[22]明都穆《徐尋樂墓表》,《吴郡文編》卷一八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73頁。

[23]明范允臨《太學生墨川徐翁暨配繆孺人傳》《誥封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芝石徐公行狀》,《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1册影印清初刻本《輸寥館集》卷四、卷五,第295-296、318-321頁。

[24]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第47頁。

[25]明陸粲《陸子餘集》卷三《前儒林郎大理寺右寺副王君墓誌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74册第616-617頁。

[26]明李廷相《濮陽蒲汀李先生家藏目録》,《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影印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6頁。

[27]吴懷東、徐昕《宋代杜詩注家鮑彪考》,《杜詩研究學刊》2014年第1期。

[28]清李銘皖、馮桂芬等纂修《蘇州府志》卷六二葉五,清光緒九年(1883)刻本;聞人詮刻本《唐書》前嘉靖十八年(1539)沈桐識語。按,《蘇州府志》云其字“明威”,蓋吴語“明”“民”同音,故有此異,似當以印文爲準。又《明代版本圖録初編》卷六《家刻》頁二八云龔氏爲嘉靖十一年(1532)府學貢生,似不確。因嘉靖十八年龔氏校勘《唐書》時尚爲蘇州府學生,未得貢入國子監,故當以嘉靖十九年(1540)爲是。

[29]郭立暄《中國古籍原刻翻刻與初印後印研究》,第177頁。

[30]郭立暄《中國古籍原刻翻刻與初印後印研究》,第178頁。

[31]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第29頁。

[32]李小成《文中子考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頁。

[33]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第28頁。(www.xing528.com)

[34]明李廷相《濮陽蒲汀李先生家藏目録》,《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影印本,第1207頁。

[35]清汪琬《袁氏六俊小傳》,《汪琬全集箋校》,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4-2175頁;王春花《明清時期吴門袁氏家族刻書藏書事業及其與吴門藝文關係初探》,蘇州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頁。

[36]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第35頁。

[37]天一閣博物館編《清防閣·蝸寄廬·樵齋藏書目録》序,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38]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第69頁。

[39]明孫鑛《月峰先生居業次編》卷三,《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6册影印明萬曆四十年(1612)吕胤筠刻本,第223頁。

[40]此書序;《嘉靖二十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清陳詠、張惇德纂修《欒城縣志》卷一一葉一二,《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第467頁。

[41]清李銘皖、馮桂芬等纂修《蘇州府志》卷五三葉二八,《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光緒九年(1883)刻本,第1449頁;清潘尚楫纂修《南海縣志》卷二〇葉四四,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42]《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第1489號,第134頁。

[43]《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圖録》第1632、1633號,第6册第145頁。按,圖録所收第1632號爲青海圖書館藏本,第1633號爲大連圖書館藏本,書影僅收一葉,不知爲何館藏本。該圖録體例爲同一批次不同館藏同一版本,圖録合併只收録一張書影,且不注明收藏館。《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9册影印青海圖書館藏本爲原刻後印本,則圖録所收當爲大連圖書館藏本。

[44]參見《弘治十八年進士登科録》,明弘治刻本;清汪大經纂修《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一三葉五七至五八,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光緒五年(1879)補刻本。

[45]明盛儀纂修《惟揚志》卷一八葉一六,明嘉靖刻本。

[46]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第46頁。

[47]明何三畏《雲間志略》卷一三《何翰林兄弟傳》,《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8册影印明天啓刻本,第424-425頁;《明史》卷二八七,第7364-7365頁;劉孔伏《何良俊生平事迹中的幾個重要時間考》,《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翟勇《何良俊生平幾個重要節點考辨》,《三明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48]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第403號,第196頁。

[49]參見吕錫生主編《徐霞客家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105頁;清陳延恩、李兆洛等纂修《江陰縣志》卷一七葉九,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明薛甲《畏齋薛先生藝文類稿》卷六《物外英豪序》,《續修四庫全書》第1340册影印明隆慶刻本,第137頁。周采泉《杜集書録》誤以號玉几山人之宋休寧人曹道爲此書刻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頁),此襲杭世駿所補《千頃堂書目》之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63頁),曹道爲北宋詩人曹汝弼之孫,傳附見清何應松、方崇鼎纂修《休寧縣志》卷一二汝弼傳後,《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52册影印清道光刻本,第270頁。

[50]參見《嘉靖二十三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清孫琬、王德茂《武進陽湖合志》卷一七葉四二,清光緒十二年(1886)活字印本;《明世宗實録》卷三三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二月丁巳,第6078-6079頁;清達春布、黄鳳樓纂修《九江府志》卷二五葉一四,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第255頁。按,蔣氏始任户部主事督九江鈔關之年,據明鄒守愚《遊廬山記》云:“去歲蔣移齋、范東明蒞兹土,而余適至。”見明何鏜《古今遊名山記》卷一一上,《續修四庫全書》第736册影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刻本,第690頁。范東明即范欽,范欽由袁州知府陞江西按察司副使備兵九江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二月,見《明世宗實録》卷二八三嘉靖二十三年二月庚午,第5491頁。可知蔣氏蒞任亦在此年。

[51]《明史》卷四〇《地理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22頁)作“西北”,誤。説詳見龐乃明《〈明史·地理志〉疑誤考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64頁。

[52]參見《嘉靖二十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清方鼎、朱升元等纂修《晉江縣志》卷八葉五四,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第180頁。

[53]參見清裴大中等纂修《無錫金匱志》卷二二葉一四,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清馮德材、全文炳纂修《鬱林州志》卷一〇葉一〇、卷一四葉一一,清光緒二十年(1894)刻本。

[54]參見此書王問序;《嘉靖十七年進士登科録》,明嘉靖刻本;參見清裴大中等纂修《無錫金匱志》卷一六葉七,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

[55]崔建英輯訂,賈衛民、李曉亞參訂《明别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49頁。

[56]清裴大中等纂修《無錫金匱志》卷三葉五,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

[57]唐順之一度反對别人刊刻自己的文集,他在《答王遵巖》一文中提到王慎中(號遵巖)同鄉一位姓洪的先生(“洪子”)想與一位姓安的朋友(“安友”)刊刻唐氏的集子,並請王慎中寫好了序,被唐氏阻止:“刻板事既已力止,兄序遂亦寶藏之,未敢示人也。”(《重刊荊川先生文集》卷六葉三六,《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明萬曆刻本)疑此“安友”即無錫安如石,“洪子”疑即參與刊刻王慎中《王遵巖家居集》的洪朝選。唐氏文中雖云已阻止此事,但最後安如石還是刊刻了其文集,即葉氏刻本之底本。或許後來唐氏又同意了。安氏刻於無錫,無錫隸屬常州府,葉氏刻於武進,武進即常州府城,且其時唐氏尚在世,似應取得其同意。

[58]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第231-232頁。

[59]參見清裴大中等纂修《無錫金匱志》卷二二葉一四,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清阮元纂修《廣東通志》卷一八葉二三,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

[60]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第414頁。

[61]參見《明史》卷二九九,第7634-7635頁;清王檢心纂修《重修儀徵縣志》卷四〇葉五至七,清光緒十五年(1889)刻本。

[62]據此書陳桷題記。汪機卒於嘉靖十八年(1539)十二月四日,西曆爲次年(1540)一月十二日,不少書將其卒年定爲西曆1539年,不確。

[63]參見此書卷端所題;《正德十六年進士登科録》,《明代登科録彙編》影印明正德刻本,第3106頁;《明世宗實録》卷二二八嘉靖十八年(1539)八月癸巳,第4729-4730頁;清馬如龍纂修《杭州府志》卷二三葉三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陳璚纂修《杭州府志》卷一四一葉一八,民國十一年(1922)鉛印本。《杭州府志》等書均云其字六橋,不確。此書卷端作“六橋江山仁伯”,據明人署名之例,仁伯爲其字,六橋當爲號。

[64]參見《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同年序齒録》,明萬曆刻本;清陳志喆、吴大猷等纂修《四會縣志》卷六葉一六,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刻本;石國柱、樓文釗、許承堯纂修《歙縣志》卷二《官司志》葉二,《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51册影印民國二十六年(1937)歙縣旅滬同鄉會鉛印本,第83頁。

[65]參見此書劉時濟跋;清區作霖纂修《餘干縣志》卷一〇葉二〇,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第660頁;石國柱、樓文釗、許承堯纂修《歙縣志》卷二《官司志》葉二,第83頁。

[66]李國慶《明代刊工姓名全録》附録《虬川黄氏宗譜》,第1050頁。

[67]明葛守禮《明故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古沖李公墓志銘》,明楊肇《明故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古沖李公行狀》,《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77册影印明萬曆元年(1573)李培刻本《群玉樓稿》附,第786-793頁。《明史》本傳云默卒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誤。

[68]清劉統修、劉炳纂修《任邱縣志》卷八葉七,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第673頁。

[69]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第39頁。

[70]《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同年序齒録》,明萬曆刻本。

[71]參見此書卷七葉五;清陳汝咸纂修,陳夢林續纂《漳浦縣志》卷一二葉二六,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四十七年(1708)增刻本。按,丘氏出身,此書卷七作“貢士”,指舉人,《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誤改作“貢生”(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2-53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