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復撰。八册。書高27.9厘米,廣17.5厘米。版匡高21.1(21.3)厘米,廣14.6(15.7)厘米。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二十字。
楊復字志仁,號信齋,福建長溪縣人。受業於朱熹、黄幹[3]。此書前有嘉靖十五年(1536)國子監祭酒吕柟《新刊儀禮圖解序》、晦庵朱文公乞修三禮奏劄、唐賈公彦儀禮註疏序、宋紹定元年(1228)楊復序、元陳普序、目録。正文録十七篇經文,節取舊説,各詳其方位,爲圖二百有五。又分宫廟門、冕弁門、牲鼎禮器門,爲圖二十五。後有嘉靖十七年(1538)國子監司業童承叙《刻儀禮圖後序》。《十三經註疏》在李元陽刻本出現之前無《儀禮註疏》,即以此書代之。
吕柟序云:
第此書稀少,止訪獲一二善本。乃命監生王世康輩手抄其圖,月數日肄業焉。尋將具題請勑工部刊印,而未遽行也。有監生盧堯文、魏學詩、汪尚庭、錢寅、佘誨稟求《儀禮圖》本以觀……自書寫校正,且捐貲刊刻成書送觀。
童承叙序云:“諸生盧堯文……復取楊氏《圖》校而梓之。”目録後鐫“監生東陽盧堯文、常熟錢寅、新安佘誨、新安汪尚庭、吴邑魏學詩校刊”。
吕柟等曾上疏云:
臣等竊惟太學乃天子之辟雍,禮樂實聖主之至教。然治日休明,頌聲自作。故臣等近嘗具題乞勑工部刊印《儀禮圖解》,以便習禮公侯伯曁諸監生肄業,方欲舉行,而監生盧堯文等先已聞風興起,旁求前書,自行校寫,倩工刊刻,將大半矣。顧今成書,比之舊本,開朗精密,足可按習。[4]
《涇野子内篇》卷二三云:(www.xing528.com)
監生盧堯文等刻《儀禮》完,印數册送上。先生勞而受之,曰:“此書我意欲通示諸生,題本要工部刊行。爾等乃奮志刻成此書,不以衆人之事而惜己之勞費,這箇就是善行。今所進本中,已將盧堯文等名達於九重看了。爾等初亦不圖美名之上達,只是要速爲好事而行之耳。”時侍立諸生感嘆其善,先生遂進盧堯文三人,各賞紙一百,更勉勵之。[5]
可知此書確爲監生盧堯文等出資刊刻。吕序寫於嘉靖十五年(1536),童序寫於嘉靖十八年(1539),吕序云“捐貲刊刻成書送觀”,則嘉靖十五年書已刻成,童序或爲後加。而書版則置之國子監中,以供公用。監生出資刻書,本爲熱心公益之舉,但因得到祭酒吕柟一再嘉奬,其名字甚至得以上達皇帝,回報甚巨。而且盧堯文等人應該還得到了“超撥”之奬,即提前分配至各部院實習,於是刻書遂成獲利之途:
會他日衞良相編《樂譜》既成,先生承王命正樂詩,音律以諧,乃喜而嘆曰:“是可以傳也。”欲梓行而未敢輕瀆朝廷,仍以盧堯文之事望諸義舉,於是願刻者群起。石民賢奮而言曰:“如此全是啓人趨利之心,此輩尚未刻書,遽有超撥之望,於理爲不可,於教有未安。”先生聞之,深佳納焉。[6]
《古今書刻》卷上北京國子監刻書有《儀禮圖解》,當即此本。《明太學經籍志·堪印書版數目》:“《儀禮圖解》,二百八十一塊。”[7]當爲此本之版片。此本共五百五十七葉,雙面開版,當合二百七十八塊雙面版另一塊單面版,與《明太學經籍志》所載略有小異。如果吕柟序兩葉及童承叙序兩葉皆爲單面的話,則恰爲二百八十一塊版。
鈐“四明林氏龠鶴堂藏書印”“静坐且留觀衆妙”“蝸廬藏書”印。
《儀禮圖》卷端、校刊者書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