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社区教育已经有了大发展
记者:
社区教育的话题现在受到较多关注,您能否大致回顾一下我国社区教育的历史?
张昭文:
我们发展社区教育走过了一段比较长的历史。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最初是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大城市。20世纪90年代,社区教育有了比较快的发展,逐步从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转到以社区成人为主要对象。国家关于教育的重要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发展社区教育,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逐步加大了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推动。
2000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率先在全国建立了8个社区教育的实验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中部的山西太原、西部的四川成都也各有一个社区教育的实验区。目的是通过“社区教育实验”这样一种模式,动员更多的教育部门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对社区教育的领导,也动员更多的地方党委和政府从政策措施上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过去,基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部更多的是抓省级教育部门、市级教育部门,直接抓到区县的工作比较少。但是实际上,真正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区县、街道(乡镇),才能落实到基层,而地方也很有积极性。当时中国有一批城区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完全有能力,也有这种需求。所以2001年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明确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在全国确定了2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社区教育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发出了一个明确信息,即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社区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要加强领导和推动。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确定了第二批3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相关的政策措施。2006年又确定了第三批社区教育实验区,使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总数达到81个,覆盖了除内蒙、贵州、西藏以外的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约占全国城区的10%。加上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300多个。
记者:
现在社区教育的具体规模有多大?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张昭文:
2005年,对45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统计结果是:培训总人数1 370万人次,社区居民的参与率达到了36%;其中62%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了下岗再就业培训,达到70万人次;进城农民工培训180多万人,培训率达到26%;职工培训为810万人次,培训率达到80%以上;老年教育240万人次,培训率达到60%以上;青少年校外教育280多万人次,培训率达到83%。从总体上来讲,在社区教育实验区,各类人群参与的比例都超过了50%,这个发展是很不容易的。而其他地方成人教育的年培训率多数都不到20%。
总体来讲,全国的社区教育实验区基本集中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因为这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教育也较发达、较全面。在东部沿海地区,社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普及的程度。省级城市、部分地级城市开展得都比较不错,同时在向农村的乡镇延伸。中部地区也有一大批城市的社区教育搞得很不错,如湖北省武汉市;西部的成都、重庆都有一些搞得比较好的社区教育实验区。西部的新疆,虽然地处边远,但是对社区教育非常积极,也形成了很好的典型。
记者:
现在社区教育主要是以哪些具体形态开展的?
张昭文:
现在多数地方,区级都有教育中心(社区学院),街道有社区学校,居民委员会有社区教学点,形成了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城区原有的一些成人教育资源,如职工大学,有些地方还有电大,很多都在拓展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功能,地方就把它们建成社区教育中心(学院)。有的原来就搞学历教育,现在学历教育还在搞,但多数是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教育培训,开展非学历的短期教育培训。有些社区教育中心(学院)的教育培训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例如有的是与高等职业教育合在一起,有的是与职业学校合在一起,有的是与原来的职工大学结合,有的是与教师进修学院联合在一起办的。一个中心、多块牌子、多种功能,这样既可以搞学历教育,又可以搞非学历教育;既可以搞长期培训,也可以搞短期培训,在社区里面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培养培训教师、管理人员靠它,提供各类教学资源也靠它,组织、协调各社区开展培训还靠它。
街道、居委会的社区教育大部分是依托中小学、居民委员会的活动场所,主要依托中小学的资源开展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同时在居民委员会设有活动室。这一类活动更多地是以社会文化生活、娱乐性质的休闲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包括书法、音乐、美术,还包括各种生活常识的教育培训、健康保健等,效果也非常好。有些地方也在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如北京、上海,电大的系统已经深入到了街道和居委会。有些地方,网络已经连接到了老百姓的家里,北京、上海就专门有一些城区的点、乡镇的点,建有教育资源工作站。老百姓在家里可以直接到网上去调阅相关资料,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这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但是多数地方,目前这类资源还比较缺乏。
另外,作为社区教育的组成部分,还建立了一大批学习型组织。因为社区内有各种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营机构,通过社区教育的模式,推动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的创建工作。
教育对象基本覆盖了社区的所有人群,包括在职职工的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的教育培训、婴幼儿教育等。教学方式有课堂教学,一般的社区教育中心有教室,也有小组活动,有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有“菜单式”、“超市式”的各种培训。所谓“菜单式”,就是社区培训中心列出培训的项目。例如一年可以开二三十个培训课程,什么时间开什么内容都公布于众,社区居民可以自己报名参加。所谓“超市式”,是在社区教育中心(学院)可以同时开几种或者十几种培训项目,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寻找各种希望参与的教育培训项目。
有时也组织一些社区活动节、社区教育节,在广场上也开设各种培训项目。所以培训的模式现在是多种多样的,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在不断提高,基本能满足实验区社区群众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二、社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记者:
以这么大的规模、如此快速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和资金是如何保证的?
张昭文:
教师资源比较充足的地方,基本上是每一个街道都有专职的社区教育教师,他们都是各地教育部门派出的,经费由国家解决。有些地方是定期轮换,如到社区工作三年,教师的编制在学校,经费补贴在社区,每天的工作在社区,专门开展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基本上是依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部门,很多地方也成立了社区教育科,确定了一些专人来管理。
全国要求社区教育实验区按照人均1元钱来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现在全国多数实验区都在这么做,人均1元钱,重视的地方人均超过10元钱。这是工作经费,都是地方财政拨出专款用来推动社区教育的。另外现在教师的工资都是由财政解决的,很多地方也拿出了大量的经费来加强社区学校的整体建设,有些地方社区教育中心(学院)的条件是非常好的。
记者:
从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来看,社区教育达到如此发展速度,除了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外,有无其他一些特别的原因?
张昭文:
这些年来,多数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工作都得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而社区教育是在我们传统教育覆盖不到,或者覆盖不够的地方,以成人教育为主要对象的面向社区全体居民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现在很多地方在城区内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依靠发展社区教育来做的。
地方党委、政府对社区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党委和政府都专门下发过有关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文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对社区教育工作,我们要求的是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级各类资源,包括教育的资源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资源,面向社区的全体居民,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训。这些工作,光靠教育部门一家是完成不了的,所以通常都是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来牵头,有一个领导机构,有一个协调小组,办事机构设在教育局,由教育部门来管理日常工作。
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社区就是我家,我在社区就要尽一份义务,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配合得非常好。因此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例如我们社区现在的中小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基本上都面向社区开放,有的实验区开放面达到了100%,所有的中小学在业余时间都开放,只要社区需要,就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有些地方社区教育的中心就设在中小学。协调工作搞得比较好的区县,参与单位将近20个,有的甚至更多,各有关部门能够动员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
此外,很多地方还把它作为提高地方知名度、创立品牌的重要措施。一些地方的领导认为,如果你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想得到全国关注,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多年的工作积累。而按照现在的管理权限,除非是京津沪的大城区,一般地方办不了高等教育。但是可以搞社区教育,这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能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投入也不是很多,人们对此也比较关注。我们教育部门顺应了这个形势。
记者:
能否具体描述一下,对于普通人来说,社区教育究竟有何意义?
张昭文:
过去四合院中邻居关系非常融洽,一家有事情,大家都来帮助。现在高楼林立,关起门来,大家老死不相往来。通过社区教育,使社区的居民有了一个共同活动的场所,有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地方,这对于增进邻里的和睦团结,促进邻里、社区的协调,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如目前在社区比较受欢迎的健身、歌咏、书法等活动,都吸引了大量固定的社区居民,其中一些才艺较高的教师还拥有很多“粉丝”,一到周末就来参加专项的活动。这批人之间非常团结、非常协调,这样的活动搞多了,确实对于整个社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从大的角度来说,对于社区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很多教育活动实际上也通过社区教育找到了它们的用武之地。
三、当前社区教育工作的不足及改善措施
记者:
社区教育的成绩固然很大,能否再讲讲现在这一工作的不足之处?
张昭文:
总体上讲,社区教育发展还不够。现在国家和省的实验区大约有300多个,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至少有一半在东部的大城市,中西部还很少。现在还有三个省区,连一个全国社区教育的实验区都没有。他们觉得现在还不具备这个条件,没有这个积极性。另外还有一批实验区,工作在做,但是推动力度不大、培训面不宽、教学内容不丰富、作用也不明显,有些地方连年度总结报告都报不上来。
我们说现在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率都超过了50%,是按人次算的,如果按照教育统计上参加30学时以上的方式统计,我们就达不到50%的培训率。
在经费方面也仍然有很大的问题。现在保障的机制也不够,人均1元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社区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有些技能性的培训可以收费,但也是低收费的。经费不是政府出,就是老百姓出。老百姓大多数关注的是子女教育和与自我职业能力提升相关的培训,对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他们还不大愿意出钱。这方面我们的投入是远远不足的。上次我们开经验交流会的时候,杭州一个社区教育比较好的城区,他们的人均经费超过了10元钱,但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率也没有达到50%。
目前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自身的培训率固然比较高,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就全国来讲不能只着眼于实验区,还有那么多城区,包括一部分农村县也要开展社区教育,从全国城区这个面来看,居民的培训率就很低了。另外总体的培训能力也比较弱,现在我们社区开展的各种培训项目,除了区一级的社区教育中心(学院)层次比较高,可以搞一些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之外,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开展的培训多数都是短期的、简易的、科技含量不太高的教育培训,因为受到目前设施、师资、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我们是希望社区教育能够以成人的技能培训或者文化层次提高为主,但是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开展技能培训现在做得比较好的社区是依托社区的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或者是依靠社会的培训机构,多数技能培训在街道和居委会还是难以开展,这也是我们感觉比较困难的地方。
目前参与社区教育的机构多数是全日制的中小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而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的数量还非常少。做得好的如南京、北京、上海等地有些高校面向周边社区搞一些教育培训活动,有志愿者、老师、学生下去服务,但是真正面向居民培训的数量还非常少。所以我们也迫切希望高校,特别是电大,能够参与到社区教育的培训里来。
利用远程教育的设施,现在也远远不足。目前估计至少有1/3的街道还没有远程教育设施,或者不具备远程教育的教室,多数社区居民教学点更谈不上这些了。没有远程教育的设施就只能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自身的力量,这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所以我们希望远程教育的设施能够更多地深入到街道和乡镇。
高水平的课程比较缺乏。因为师资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虽然可以把中小学的一些资源搬到社区里面去,但是高水平的资源开发,现在做起来还是有困难。而社区如果只有一些低端培训,是吸引不了一些层次比较高的社区居民参与的。
记者:
针对这些不足如何应对?现在有具体思路和办法了吗?能否扼要地讲一讲?
张昭文:
我们总的想法是:
(1)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规模。
要求各地继续推进,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至少要选择一个作为全国的社区教育实验区,先开展起来。
此外,我们准备在中小城市继续发展一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如果发展到100个,大概也就占城区数目的12%,这个比例也并不高。
(2)提升层次。
希望能够创建一批全国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让它们起到表率和引领的作用,促使社区教育总体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出台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的相关文件。
“十一五”期间社区教育怎么做?2020年之前,社区教育怎么做?现在正在研究起草这样的文件,争取以教育部的名义印发,提出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各级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加强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4)召开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交流会议。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经验,加强研究。
(5)建立健全统计评估制度,定期公布各实验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情况,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全国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
要对社区教育的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制定类似于“两基”达标,或者像高校的检查评估的评估办法,通过这个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6)社区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需求。要以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兼顾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教育培训、文化休闲的需求,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率。
(7)创建有社区教育特色的教育培训网络与培训资源。
一是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加上必要的补贴。二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把电大、教育电视台,包括很多网站的资源,都延伸到街道和社区的居民学习点。我们希望在这个方面有比较大的发展,把社区教育的培训课程、培训项目、培训教材、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综合起来统筹考虑。
(8)要提高社区教育的教学层次和质量。
在区县、街镇这一级的社区教育中心,要在提供普及性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一批提高性的教育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比重,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区级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师资和教学设施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9)努力增加经费投入。
进一步完善“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社区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不能说政府各级各类教育都管,但是面向社区居民的、面向成人的教育就不拿经费。现在对此重视的地方已经在不断加大投入了。
(10)要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在经济发达、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基本普及的地方,要在城乡普遍开展社区教育。
(11)进一步发挥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依托电大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电大的教育网络、师资、优质的教育资源,来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教育培训能力,提升社区教育水平。同时为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1] 本文是作者在“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工作研讨会”的发言要点,原载于《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