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实施情况
1.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实施情况
2005年,全国教育系统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脱贫致富做出了新的贡献。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见表1。
表1 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分省统计
续表
续表
(1)2005年教育系统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3 270万人次,与2004年相比,增加72万人次。据各省级教育部门统计,2005年教育系统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引导性培训1 568.30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47.96%;职业技能培训1 085.72万人次,占33.2%;进城农民工培训483.76万人次,占14.79%。
2005年培训人数列前4位的省是:四川省277.53万人次、山东省240.34万人次、浙江省216.74万人次和陕西省209.8万人次。
有19个省(区、市)培训人数比上年增加了。培训量增幅超过80万人次的有江西、吉林、安徽、广西和福建等省份;湖北、山西、湖南、浙江、北京、黑龙江、天津、上海、陕西、海南、宁夏、重庆、青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新疆的培训人数也有增加。培训人数减少较多的有河南(减少226.73万人次)、山东(减少137.91万人次)和河北(减少101.94万人次)等省。
(2)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校情况。2005年,共有15.23万所职业、农村成人学校参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其中,中等职业学校8127所,占全国中职学校数的56.05%;农村成人学校14.42万所,占全国农村成人学校总数的86.54%。
2005年,中职学校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992.55万人,占总培训人数的30.35%,每校平均培训约1 221人;农村成人学校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2 282.68万人,占总培训人数的69.65%,每校平均培训约158人。农村成人学校培训数量大,培训比例高,但每校平均培训量小。
(3)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在农业部、教育部等6个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阳光工程”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80余万人次,转移就业240万人,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任务是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承担的。
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共有402.71万人,按照其中70%以上为农村生源而主要在城镇就业推算,有280多万人从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稳定就业。
2.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实施情况
2005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推动农民技术培训取得了新进展。
(1)培训数量。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民技术培训毕(结)业4 793.18万人次,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的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农民4 687.05万人,占培训总数的97.79%,在农民技术培训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005年,全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比2004年减少334万人,减少6.5个百分点,相对2004年比2003年减少638万人和11.1个百分点的速度有所减缓。
2004~2005年农民技术培训分省(区、市)情况见表2。培训规模排在全国前10位的省(区、市)是:云南512万人、河南398万人、江苏373万人、河北366万人、山东336万人、四川306万人、浙江301万人、贵州251万人、重庆245万人、广西240万人。这10个省(区、市)培训的人数达到3 328万人,占全国培训人数的69%,对推动全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2 2004~2005年农民技术培训分省情况 (单位:万)
续表
注:就业人口参照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培训人数参照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
有14个省(区、市)实用技术培训人数比上年有了增加。2005年与2004年相比,实用技术培训人数比上年增加10万人以上的省(区、市)是:河北63.72万人、贵州29.5万人、广东23.59万人、新疆19.14万人、云南18.42万人、广西17.66万人、湖北17.18万人、陕西16.21万人、内蒙古12.85万人、天津12.63万人。北京、湖南、青海和海南的培训数也有增加。
有8个省(区、市)培训人数增长幅度超过10%。2005年与2004年相比,广东增长40.1%、湖北增长38.9%、天津增长26.6%、新疆增长24.3%、内蒙古增长24.1%、河北增长21.1%、贵州增长13.3%、湖南增长13.2%。
从分省情况看,全国有16个省(区、市)培训人数比2004年有所减少。其中减少数量多的省(区、市)是:江苏111万人、四川76万人、浙江74万人、河南92万人、福建57万人、安徽42万人、重庆39万人、山西30万人、江西20万人、山东18万人、甘肃15万人、黑龙江12万人。辽宁、宁夏、吉林、上海的培训人数也在减少。
(2)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据统计,2005年全国参加农民技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有4 793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48 724万人的9.84%,与2004年10.5%的培训率相比,下滑了0.7个百分点。
2005年有16个省(区、市)农民培训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北京52.76%、天津34.27%、云南25.26%、新疆24.75%、青海21.91%、重庆17.97%、上海15.18%、江苏13.99%、陕西13.64%、浙江13.37%、河北13.22%、贵州13.2%、黑龙江12.83%、山西11.47%、广西10.71%、甘肃10.2%。
(3)培训的基本条件。2005年全国农民培训学校有166 601所,其中县级学校1 071所,乡镇学校23 799所,村级学校136 054所;全国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共有教职工250 694人,其中专任教师有108 821人。与2004年相比,学校数量减少25 104所,教职工数量减少1.98万人。
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技术培训809.68万人,比2004年增加29.28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面向农村成人的教育培训。2004~2005年农村成人技术培训对照情况见表3。
表3 2004~2005年农村成人技术培训情况对比表(单位:万) (按降序排列)
续表
续表
注:培训人数参照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
(4)目前农民培训还是以短期为主,以开展实用生产技术教育为主。从培训时间上看,一周至一个月以下的占70%,一个月至半年的约占23%,半年以上的约占7%。参加资格证书和岗位证书培训的约占总人数的15.5%(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5年职工、农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推算)。
二、两个“计划”实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教育部不断加大推进工作的力度。2005年,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当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会议上多次宣传推动工作。2005年,教育部在深圳召开了“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现场会”,周济部长到会讲话,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动员教育系统高度重视、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教育部继续坚持和完善定期报告制度,并以教育部办公厅文件公布了各地上半年和全年培训进展情况。同时,印发教育部简报,对上海、广西、甘肃等地的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
2005年,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教育部于2005年3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意见》,要求动员组织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对在乡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适合当地生产需求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认真制定并落实规划。许多地方教育部门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落实方案,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取得了新进展,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天津市教委、市农委、市编委办公室联合印发《农村乡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上台阶工程暨农村劳动力“351”培训乡镇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意见》,要求原则上每个乡镇(街)有一所成人学校,同时使其软硬件等办学条件再上一个台阶,达到一类校或示范校标准。“十一五”期间,形成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办学网络体系和长效办学机制;初步建成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实现农村劳动力年均非学历培训率30%以上的目标。
江苏省教育厅于2005年召开了“全省加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要求教育系统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主体,构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不断提高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要拓展社区教育功能,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提供新的发展平台。要增加投入,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建立评估考核制度,规范农村成人教育管理。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吉林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农村成人教育现场会,总结推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做法、新经验,部署全省农村成人教育工作。
山西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实施科教兴县工程经验交流暨临猗现场会,安排对科教兴乡兴县工程的评估验收工作。
浙江省教育厅2004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把大力开展农民培训作为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以种养专业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小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并对领导、经费、编制、基地建设等保障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5年,各地教育系统积极实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上海市从2005年起实施“上海效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市领导挂帅,市教委牵头,有关委局参与的“行动计划”办公室,各区县政府都制定了实施“行动计划”的具体方案,并把培训任务分解到各镇政府和有关培训机构,提出了每季度的进度和就业率的指标。
云南省政府召开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场会,省委、省政府把此项工作作为2005年的10件实事之一来抓。2005年,全省培训160万人次,其中教育系统培训130万人次。
黑龙江省实施了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工程、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和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
(3)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为了提高转移劳动力培训质量,2005年各地教育系统不断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江苏省以农村新增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多种模式的培训:一是就地转移培训,为当地企业培训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二是联合培训,苏南职业学校主动与苏北职业学校联合开展培训;三是新增劳动力“3+1”培训,利用县职业教育中心和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四是创业培训,把新增劳动力自主创业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内容;五是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黑龙江省在全省推广和实施了订单培训、品牌培训、基地示范、网络培训、依托培养、站校联手、专项做强等多种培训模式。
宁波市实施了“优秀农民上高校”培训工程,两年来,有460多名优秀农民免费进高校参加技术进修。2003年,全市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达22万人次。(www.xing528.com)
(4)积极建设培训基地,提高培训服务能力。江苏省依托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了53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组织实施了县级以上科技示范项目300多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5 000多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拿出700万元用于建设5个年培训万人规模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已经建成10余个培训基地。湖北省形成了以市、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主阵地,以乡镇成人学校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级网络,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培训104.31万人次。深圳市有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所,职业培训机构419家,2004年的培训量为227万人次,劳动力年培训率达56.7%。
近年来,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四川、山东、湖北、湖南、云南等许多省市制定了省级、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开展了建设和评估工作,形成了一批培训新型农民能力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成绩显著的学校。如天津市蓟县罗庄子镇成人学校和马伸桥镇成人学校。
(5)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培训投入。2004年以来,四川省各级财政共投入了3.8亿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陕西省2005年从省财政投入1 0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还从省扶贫资金中拿出4 000万元,免费培训贫困户子女近20万人。天津市教委、市农委从2004年8月起,计划用3年时间,组织实施“351培训工程”,2005年全市投入2 000万元,使30万农民参加农业科技培训。天津市教委、市农委、市编委办公室联合印发文件,要求解决落实好本区县乡镇(街)成人学校的经费问题,乡镇(街)成人学校的年日常运行经费,按乡镇(街)常住人口人均0.5元至1元的标准筹措解决。凡达标的乡镇(街)成人学校示范校,市教委、市农委和各区县一次性补贴6~8万元。
努力解决教职工编制问题。天津市教委、市农委、市编委办公室联合发文,要求各区县切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成人初、中等学校的编制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的要求,乡镇(街)成人学校所需人员编制在现有区县教育系统人员编制内调剂解决。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基本解决了农村成人教育的编制问题。
(6)建立检查评估体系,完善监督工作机制。西藏自治区建立了管理、督导、评估、考核和表彰制度,2005年对全区各地市教育系统转移培训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有力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开展。辽宁省建立了严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考核制度,并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内容和评估重点职业学校的指标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取得明显的成果。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四川全省劳务收入576亿元,超出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180多亿元,占农村经济总量的4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中劳务收入占46.2%。
陕西省通过建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网络体系;实施职教强县富民工程和职教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一网两工程”两年来,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战线共引进致富项目164个,实用技术培训204.8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85.6万人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重庆市教育、移民、农业等部门坚持为提高库区劳动者素质服务,实施库区职业教育为农服务工程。近几年来,市、区县共推广适用技术项目30多个,开展实用技术项目培训150多种,培训农民500多万人次。
浙江省以农民培训为重点,自2001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四年来,教育系统共组织1 200万农民参加了各类培训。2004年,浙江省农民各类技术培训超过365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超过30%,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项目2 271个,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蓟县“十五”期间,为28所乡镇成人学校落实了104名人员编制,县财政为农村成人教育投入约1 500万元;而依托这批教师,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各类人员75万人次,劳动力年培训率达到45%以上,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00个、新技术300项,5年增加农业净产值6.8亿元,使农村年人均增加收入200元。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45,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局连续九年获促进蓟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佳部门”称号。
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还没有列入教育的重要工作。各地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加大,约半数的省(区、市)的培训数量在增加,还有半数的省(区、市)培训数量在继续下滑。
(2)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十五”期间,全国参加农民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3.2亿人次。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讲,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4%。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0.2年低3年。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的26~64周岁的成人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比率达到40.1%。相对而言,我国农民就业前接受的教育就少,就业后参加教育培训的比率又偏低,导致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国外出和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农民工普遍缺乏劳动技能培训机会,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据建设部统计,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已达3 200万人,参加过培训的仅占10%。
(3)近年来,农民培训能力逐年弱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年缩小。2001~2005年,农村成人学校数从49.64万所减少到16.66万所,从事农民技术教育的教职工从41.35万人减少到25.07万人,年培训规模从8 732万人次下降到4 793万人次。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亟待提高。不少地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时间短、质量差,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已就业农民工的在职培训十分薄弱,企业普遍没有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5)制约农民教育工作发展的经费、人员、阵地建设等困难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其中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没有了来源,多数地方在教育经费中也没有安排农村成人教育经费,致使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大幅度减少,而多数农民还没有能力自费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在农村教师队伍编制调整中,多数地方没有解决农村成人学校编制,而农村普通中小学也没有落实相关人员管理农民培训工作。
(6)有关部门统筹协作的力度不够。目前教育部、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妇联等部门都有自己的培训机构或经费,都在开展相关的培训,除了少数“工程”“项目”是多部门联合开展的之外,其余都是各搞各的,各建各的系统,致使力量分散,效益不高。
四、进一步推进工作的政策和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意义,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努力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围绕“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继续大力推进“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年度计划,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争取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农民工培训达到3 000万人,其中技能性培训约1 000万人。
继续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6年,教育系统承担的培训任务争取在25%以上。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就业计划,”该“计划”将在“十一五”期间培训4 000万人,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给予经费补助。
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要把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重要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开设一批适合农民工学习需求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行“日校加夜校”,努力实现“一校办两校”,成人学校要广泛开展以更新知识和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大力推广“订单”培训,开展形式多样和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要通过与企业合作把教学点办到工地、车间和农民工居住集中的社区,为行业企业的农民工培训提供服务。
社区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内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通过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培训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逐步转变成为社区的“新工人”“新市民”。社区教育实验区在农民工培训中要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努力支持在社区内稳定居住的农民工参加社区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要把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衡量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的重要指标。
(3)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面向广大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把最新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及时传授到农民手中,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006年全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要超过6 000万人次,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和农村党员普遍受到不同形式的培训,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培养数以亿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4)各地要根据全国总体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分级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努力使培训人数逐年增长10%,为全国到2010年实现年培训农民1亿人次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定和落实培训计划和政策措施,并把任务逐级落实到基层和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社区学校。
要抓好重点地区和难点地区的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抓好农民工跨省流出就业数量占全国总量81%的9个大省,其中,安徽占13.6%、江西11.1%、四川10.7%、湖南10.0%、湖北10.1%、河南7.7%、广西6.9%、重庆5.7%和贵州5.1%。进城农民工培训主要抓好占全国跨省流入就业总量82%的7个省市,其中,广东占46.7%、浙江9.8%、上海6.9%、北京6.9%、江苏5.3%、福建3.9%、天津2.3%。抓住了流出和流入的大省和大城市,就抓住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点地区。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重点抓住培训人数多的省(区、市),如云南、河南、江苏、河北、山东、四川、浙江、贵州、重庆、广西等省(区);抓住培训人数比上年减少的省(区、市),如江苏、四川、浙江、河南、福建、安徽、重庆等省(市);抓住年培训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辽宁、湖北、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西藏和宁夏等省(区)。
(5)加强相关部门统筹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机制。国务院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教育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劳动、农业等部门分工与协作,共同落实好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的联系,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与国务院三峡办联合开展库区移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移民子女职业教育工作。
(6)继续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要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农村教育改革实验的新经验,推广陕西“一网两工程”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乡村农民学校以及普通中小学共同组成的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学习借鉴陕西、浙江开展教育强县强乡镇建设,山西开展科教兴乡和日校办夜校的做法,以及黑龙江在乡镇建立综合中学,统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做法。
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推出一批农村办学新典型,创造出农村教育新经验,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在地方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发挥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
(7)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接受多样化教育培训的需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深化办学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办学体制、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大趋势中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县职业学校、乡村成人学校和中小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经济教育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满足农村全体居民学习的需求,促进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文化教育、农村社区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8)要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都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网站建设,推动地方充分利用卫星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等各种现代教育手段,把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燎原广播电视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成人学校,从而大幅度地扩大教育培训规模,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争取与有关方面和地方共同创建一批使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训规模大,教学质量高的乡村成人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党员的素质和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继续扩大广播电视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试点工作。
(9)各地要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将农村成人教育列入农村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措施,总结推广经验,通过检查评估,形成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先进单位和学校,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地方、学校、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教育部要把计划实施的情况作为评估各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进展情况,通过多种形式,总结推广经验,表扬先进,督促工作落后单位。争取命名奖励一批教育培训的先进学校。2006年计划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名义表彰一批培养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要增加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投入,改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各地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要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国家和地方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分级负担、地方为主,政府补助、用工单位安排、个人承担相结合解决经费的机制。建立农民教育和培训经费保障制度。要争取在教育经费中设立农村成人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对教育系统实施“计划”的支持力度。要推广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政府将农民人均年培训经费按1~2元的标准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的做法。
各地要重视农村成人教育队伍的建设。充分动员农村中小学落实相关人员负责开展农民教育,在农民教育需求旺盛的地方,按照《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要求,抓紧制定落实农村成人学校教职工编制,保证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央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开拓创新,努力扩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培育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本文是2005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进展的报告,原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