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2004] 5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是教育系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谋划发展、规划未来的智慧结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施工蓝图;是在成功实施国务院1999年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上实现教育新跨越的行动方略。
新的《行动计划》分为14部分,共有50条13 000多字,包括两大战略重点: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了6项重大工程:“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6个重要举措:一是“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二是“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三是“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四是“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五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六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工程”)是6项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程,明确阐述了2003~2007年我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改革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对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面主要介绍“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的出台背景、具体内容,以及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创新工程”的出台背景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快职业与成人教育的发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创新工程”出台的背景。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机遇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机遇期,目前正在经历第三次发展机遇期。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相继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党中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蓝图,不仅需要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专门人才,而且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今后发展成败的一个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特别是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联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4部委关于会议情况的报告。这次会议有力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地大力兴办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数从1980年的218万人,发展到1990年的286万人,占高中阶段的比例提高到49.6%。中等教育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急需的实用人才。
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职业教育面临第二次重要发展机遇期。当时,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起到强大推动作用的有以下三个重要条件:
(1)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有更大的发展和提高,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未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不同年限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得到必要的职业技术训练。”“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到本世纪末,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办好一两所示范性骨干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
(3)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为推动《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联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对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做出部署。会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三部委《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次是21世纪初,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使职业教育面临第三次发展机遇期。
199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21万人,1998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43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创20世纪最高水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从1999~2001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连续三年逐年缩小,招生数降到398万,在校生数降到1 164万。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21世纪前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步伐;提出要把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新形势呼唤着我国职业教育有一个新的发展,大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人才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对当前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形势的分析
从总体上看,当前全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保持了积极发展的势头,改革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地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取得明显进展。
各地认真贯彻《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已有20多个省(区、市)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贯彻《决定》的具体意见,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与领导,增加了经费投入,部分地方还建立了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逐步转移到以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机制、投入方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基础能力不断增强,培养能力和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3)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到了47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70多万;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1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约40万人,在校生达到1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60万人,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到2002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达到76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3%;在校生约为376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41.7%,还有562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2003年高职高专院校达到90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8.5%;招生200万人,比上年增加约40万人,在校生增加到480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42.2%,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本科院校增加到612所。
(4)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好。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2年4月对全国23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统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2000年为85.4%,2001年为88.6%。据对全国10省百校的调查,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4.6%;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7.6%,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
(5)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近几年来,各地加大了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中等职业学校数从1998年的2.2万多所调整到现在的1.6万所,校均规模从600人提高到750多人。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对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的投入,扩大了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在500多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下,全国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2003年年底仍保持在2 500所,在校生约占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5%,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6)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总数达到54个。培训工作广泛开展,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规模已经达到3.2万人次,约占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的3%;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取得新进展,承担此项任务的学校由原来的13所增加到22所,招生计划增加到1 560人。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工作也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并开展了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试点工作。
(7)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广泛开展。
全国城乡成人教育和培训持续发展,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黑龙江等省市的职工在职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蓬勃开展,培训规模达到8 000万人次。中等职业学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多样化培训,达550多万人次。
2003年,6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覆盖了20多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各地确定的社区教育实验区达到220多个。全国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年培训700万人次。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等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在各地深入开展,全国各类学习型组织已达35万个。北京、上海等40多个城市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一些城市制定了建设方案,确定了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
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当前职业与成人教育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分别举办和管理一些职业院校,加上行业、企业、社会力量都在举办职业教育,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工作力度需要加强。
(2)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还不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十五”教育发展计划提出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4 200万人左右的目标,而且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44%,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数量还差800多万。《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的数据表明:从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构成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明显。我国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5%,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我国每年新增的约1 000万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约占40%,德国1997年新增劳动力中近80%具有技术工人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英国提出劳动者中具有第三级国家职业资格者(相当于高级工、技术员、监督员)达到50%。
(3)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协调。例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就很大。据统计,2001年每万人口中职业学校学生东部为105人,西部为72人;西部地区职业高中生均经费和建筑面积仅为东部地区的一半。城市和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同样存在很大差距。发达省市有的建设1所职业学校投资上亿元,可以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各种实验实习设施,而西部农村有的职业学校连相关的图书资料都难以配备。
(4)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待完善,一些企业未培训先就业、无证上岗的现象比较普遍。
(5)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机制不完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近年来,不少企业职业学校停办,不少重点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都加剧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
(6)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首先,劳动力总量矛盾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2004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 000万人,再加上现有的600多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800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 4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只有800多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 600万左右。新增就业岗位中,要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500万人,城镇复员转业干部和退伍士兵数十万人,要解决280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3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今后几年高校和中职毕业生数量将大幅度增加;目前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有9 400多万人,今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还将不断加大,多种因素的叠加,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一些竞争能力弱的职业学校将面临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的局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行动计划》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在《行动计划》中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概括为:一个重点、一项工程、两项计划、15项政策措施。
(1)一个重点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①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②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农林学校的作用,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
③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2)一项工程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紧密结合,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
②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③要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对各种非全日制教育培训学分的认证及积累制度。
(3)《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实施两个“计划”。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二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4)《行动计划》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15项政策措施:
①再次明确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针。
②深化体制改革。
③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要以就业为导向。
④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www.xing528.com)
⑤加强德育和职业指导。
⑥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⑦继续建设和培育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
⑧建设大批实用高效的实习训练基地。
⑨开发大批精品专业和课程。
⑩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
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活动。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从业人员、转岗和下岗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贯彻《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办学。
二、“创新工程”的新思路、主要任务和措施
1.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这个新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以产教结合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根据这一思路,一年来,教育部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相继召开了三个重要会议,即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围绕高等职业教育连续召开三次产教结合的会议,这些都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战线面对机遇和挑战、开拓奋进的重要会议,都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关键性问题,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了有利于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新机制。
下面介绍新思路的三个要点:
(1)以就业为导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强调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就业市场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化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求职业学校不仅要抓好教学工作,还要实现工作的“前伸后延”,即要到就业市场和用工单位寻求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努力扩大“订单”培训的规模,要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搞好跟踪服务。
(2)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加工厂”,但是产业界的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我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难以有明显的提高。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难得的机遇。
(3)以产教结合为途径。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仅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是不行的,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大力培养行业、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实行产教结合反映了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和技能都必须通过职业教育来打基础,而这些观念、态度、行为、习惯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在产教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培养。实行产教结合反映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只有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才能受到产业界的欢迎,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产业界只有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对教育教学提出科学合理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要求,才能得到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战线更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产教结合的新思路、新举措。
2.贯彻落实“创新工程”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1)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如下:
①坚持以教育为本,努力将职业指导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将职业指导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把职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与学生实习结合起来,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②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促进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地培育人才,努力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③积极为学生广开就业渠道、搭建“平台”,积极建立职业学校人才市场和网络,努力为学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就业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服务。
(2)实施以产教结合为途径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如下:
①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咨询组织,并注意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引导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成立有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或其他组织,推行“订单”培养式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③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鼓励企业向职业学校提供经费、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并选派专业教师,承担相关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与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需要要求职业学校调整、增删课程、调整学习和培训的顺序,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
(3)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如下:
①教育部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和卫生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通知》。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准备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的知名专家和工作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论证,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施方案,并与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联合印发有关文件。
②召开大型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部委和行业、企业、学校的代表介绍工程涵盖的4个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的氛围。
③组织大型培训活动。教育部将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举行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介绍相关行业发展情况、人力资源结构和人力需求状况,邀请项目院校介绍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性方案,为参与单位提供案例,推动培养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④组织并要求参与工程的500多所院校,按照“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总体要求开发或改造现有的课程,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力度,促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
⑤教育部与相关行业部门将在2004年年底举办相关专业领域的技能大赛,并将举办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等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全面展示“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交流、总结“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以进一步推动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4)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应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①组织实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这既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创新工程”的重要任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健全实用型、多功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努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前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有序、稳定地转移,为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积极作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继续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努力扩大农村成人教育规模,力争年培训达到1亿~1.5亿人次,即每年要有20%~30%的农民参加培训。
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从业人员和下岗、转岗职工培训,力争年培训人次超过5 000万人,即每年要有40%的职工参加培训。国家、地方和行业共同努力,依托高等学校建立一批行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在全国抓好一批骨干示范性职工教育培训基地。
③推动社区教育。要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抓好6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基础上,创建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逐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社区教育在全国各地广泛深入发展。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化的学习网络,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拓展社区教育内容,使社区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社区居民,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制订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工作体系,并使社区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
④加快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评估和学分、学历认证制度,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教育需求。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5)进一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的活动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如下:
①要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深化的原则,总结推广一批具有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特点的典型经验,推动学习化社会建设。
②以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把全国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基础,推动学习型城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加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③积极推进《终身学习法》草案的研究制订工作,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法律保障。
三、学习贯彻新一轮《行动计划》要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1)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努力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习贯彻《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对教育提出的历史性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贯彻落实“创新工程”,直接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子女的就业与发展的切身利益,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能上大学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通过职业教育,包括在职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并获得新的发展。这种情况在农村就更加明显,据了解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近70%来自于农村地区,而来自城镇的学生,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往往也不是很好。因此,当前形势下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不仅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更是代表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深刻体现了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以人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创新工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行动计划》,推动实现“创新工程”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落实“创新工程”,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现在的突出矛盾是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与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迫切需求。我们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大力推进“创新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的状况。
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中职与高职的协调发展;促进中职学历教育与培训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各地在贯彻落实会议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时,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相互攀比,努力办出各自的特色。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学习要求的主要途径。行业、企业以及全社会呼声很高,但在政府的有关部门,包括在教育部门,忽视成人教育、忽视各类培训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贯彻“创新工程”中,要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切实落实教育部对成人教育工作的一系列工作要求,提高把握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全局、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的能力。
三是要强调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为行业、企业服务,归根结底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各类人才和劳动者。高水平的教育质量,高素质的毕业生,是我们实施“创新工程”的基础,是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保障,是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努力扩大规模的同时,把提高教育质量贯穿到办学全过程的各项工作中去。
(3)要把学习贯彻“创新工程”与深入落实《决定》紧密结合起来。
2002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了新世纪初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提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仍然是职业教育战线的重要工作。
“创新工程”提出的新思路、新任务和新措施,是《决定》精神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具体化,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我们要把贯彻“创新工程”与落实《决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新的情况和“创新工程”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措施,做好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的制定和调整工作,做好实施“创新工程”各项任务的具体计划和工作安排。
[1] 本文摘自作者2004年5月在学习贯彻《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讨班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