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太地区文盲情况与中国扫盲教育概况

亚太地区文盲情况与中国扫盲教育概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1985年亚太地区有6.51亿文盲,1986年有6.6亿,占世界文盲人数的75%。此外,亚太地区还有约4 000万学龄儿童不能入学。亚太地区部分国家文盲人数和文盲比率见表1。这是扫盲教育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了许多文件,召开了一些重要会议。《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还对扫盲各有关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使扫盲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高潮。

亚太地区文盲情况与中国扫盲教育概况

一、亚太地区文盲情况

早在欧洲文明繁荣前的几百年前,亚太地区的高度文明和富于活力的文化已经产生了现代人类交际基础的语言和文字,而今天,我们都面对着一个不幸的事实,即在这同一个地区上有着世界上最多的文 。据统计,1985年亚太地区有6.51亿文盲,1986年有6.6亿,占世界文盲人数的75%。此外,亚太地区还有约4 000万学龄儿童不能入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办公室1988年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起,亚太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和正规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脱盲人数稳步增长,但文盲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如图1所示。

图1 1970~1985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脱肓与文盲人口情况

如图2所示,亚太地区男性成人文盲逐步减少,而女性成人文盲还在逐步增加。

图2 1970~1985年男女成人文盲人数变化图

1985年全世界8.57亿文盲中,亚太地区有6.51亿,占四分之三,其他地区有2.06亿。亚太地区部分国家文盲人数和文盲比率见表1。

表1 亚太地区部分国家文盲人数和文盲率表

续表

注:资料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办事处所编《亚太地区大众教育计划》,1986年。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0月预测:

(1)亚太地区的文盲人数在不断增加,1960年时估计有6亿,1980年时有6.28亿,1990年仍维持在约6.28亿。2000年则可能减少到5.62亿。

(2)亚太地区的非文盲人数不断增加,1960年时估计有3.93亿,1980年时有 9.5亿, 1990年增至 13.77亿,2000年可达18.88亿。

(3)总体上,亚太地区的非文盲率已从1960年的39.6%,上升到1980年的60.4%,如果保持这一趋势,到2000年可能达到77.1%。

亚太地区成员国按非文盲率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非文盲率在90%以上,即基本扫除了文盲的国家有5个:原苏联、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

第二类,非文盲率达到或超过80%的国家有10个:斐济、老挝、马尔代夫、菲律宾、萨摩亚、新加坡、斯里兰卡、越南、泰国、多哥;

第三类,非文盲率在50%~80%之间的国家有4个: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土耳其;

第四类,非文盲率在50%以下的国家有7个:阿富汗、孟加拉国、印度、伊朗、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

二、中国扫盲教育的概况

1.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十多年中,党和政府颁布过许多法规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中央到基层各级建立了扫盲领导管理的机构,配备了大量的干部教师,推动了扫盲教育的不断发展。其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四个高潮。

第一阶段:1949年冬至1965年。这是扫盲教育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了许多文件,召开了一些重要会议。如1949年12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开展1949年冬学工作的指示》,要求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冬学(即扫盲)运动。1950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要求开展识字运动,逐步减少文盲。1952年,教育部推行“速成识字法”,同年11月成立了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1953年至1954年,全国参加文化学习的工人、农民有1881万,脱盲559万人,出现了第一次扫盲高潮。

1954年8月,全国召开了第一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要求积极地有计划地扫除农民中的文盲。为动员组织社会参与扫盲工作,1956年3月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同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指出扫除文盲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大革命,也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要求大张旗鼓地开展扫盲运动。这对扫盲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56年脱盲人数达743万人。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扫盲协会联合召开18省、市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要求来一个文化上的“原子弹爆炸”,并向全国提出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倡议,使扫盲出现了第二次高潮。当年全国扫盲入学9 000万人,脱盲4 000万人,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扫盲入学和脱盲人数最多的一年。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扫盲工作陷入低潮,1962年脱盲人数降到16.7万人的最低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2年和1965年,教育部分别发出《关于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今冬明春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使扫盲工作又有了发展,1965年脱盲人数回升到142.2万人。

综上所述,1949~1965年,全国累计扫除文盲10 272万人,年均扫除604万人,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从建国初的80%以上,下降到1964年的37.2% ,文盲绝对数从3亿多下降到2.58亿,其中12~40周岁青壮年文盲有13 952万人。

第二阶段:1966年夏季至1976年10月。由于十年动乱的浩劫,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扫盲工作基本停顿,新文盲大量产生,复盲现象严重。1966年至1975年全国扫除文盲1 020.3万人,年均脱盲仅102万人。

第三阶段:1976年10月至1987年。“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再次把扫盲列入重要日程,使扫盲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指出扫除文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起码要求,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扫盲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分别于1980年、1982年或稍长一点的时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还对扫盲各有关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使扫盲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高潮。1979年至1980年,全国扫盲入学分别达到1 636万人和1 221万人,分别脱盲568万人和539万人。1976年至1987年,全国累计扫盲入学13 136万人,脱盲4 918.3万人,年均脱盲410万人,全国出现了一大批农村少青壮年非文盲率超过85%的县,经济教育发达的省市所辖的县基本都达到了非文盲率占85%以上的要求,文盲占总人口的比率从1964年的37.2%下降到1982年的23.7%,文盲总数从2.6亿下降到2.37亿,其中青壮年文盲数从13 952万下降到8 122万,15~40周岁的文盲率占18.9%。

第四阶段:1988年至今。1988年2月,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扫盲的意义、组织领导、规划目标、政策措施,以及扫盲对象和标准等作了具体规定,并在发布《条例》的通知中指出:扫除文盲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依靠各方面力量,努力完成扫除文盲这项历史任务。《条例》的颁布,把扫盲教育纳入了法制轨道,由于《条例》明确提出把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5%以上的要求,标志着我国扫盲教育开始进入高标准扫盲阶段。为了贯彻《条例》精神,国家教委连续四年召开全国扫盲会议,表彰了152个先进单位和226名先进个人,明确提出了扫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特别是通过国际扫盲年的一系列活动,把我国的扫盲工作大大推进了一步,1989年全国脱盲200.13万人。1990年全国脱盲399万人,1991年脱盲人数增加到530万,达到了1981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0%计算机抽样统计,全国15周岁以上文盲1.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率由1982年的23.7%下降为15.88%,占同龄人的22.3%,其中15~40周岁的文盲由1982年的8 122万人下降为4 968万人,占同龄人的比率下降为9.3%。(www.xing528.com)

建国以来文盲数量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文盲占总人口比率、成人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见表2,图4是相应的变化趋势的折线图。1949~1991年全国扫盲人数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40年来全国扫除文盲超过1.7亿人,文盲比率从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下降到15.9%,文盲总数从3亿多减少到1.8亿,青壮年文盲数从1964年的1.3亿,减少到近5 000万,成绩是巨大的。

图3 建国以来文盲数量变化图

表2 建国以来文盲率变化情况表

注:1949年人口数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文盲数为推算数;其余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64年文盲为13周岁及以上,其余为15周岁及以上。

图4 建国以来文盲比率变化情况折线图

图5 1949~1991年全国扫盲人数(单位:万)

2.我国扫盲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总结建国以来扫盲教育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从近几年扫肓情况看,我国扫盲的基本经验是:

(1)党和政府将扫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和管理。建国以来历次扫盲高潮,都与党和政府加强领导密切相关,反之,低潮的出现,除了经济条件制约外,也和政治是否安定,领导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

近几年,领导的重视逐渐制度化,其表现是各地普遍推行扫盲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如近几年,北京、天津、辽宁、福建、江西、河南、四川、甘肃等省市都把扫盲列入政府要办的实事之一,把扫盲任务列入教育考核指标,河南、甘肃等省的省长与地、市、州专员、市长签扫盲合同,带动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逐级签定合同,制定规划,落实扫盲任务。

(2)动员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力量参与扫盲。扫盲是社会性、群众性工作,为了加强分工协作,去年中央10部门成立了全国扫肓工作协调小组,全国绝大多数省和地、市、县、乡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初步形成了在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如妇联抓妇女“双学双比”,召开妇女扫盲现场会,设立“巾帼扫盲奖”;共青团希望工程,减少少年文盲。1990年,全国动员了102万专兼职扫盲和继续教育的干部教师,特别是通过乡村基层组织为扫盲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这对推动扫盲工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扫盲教学的内容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及学员的生产生活需要紧密结合。通过扫盲学习,学员不但能提高读、写、算技能,还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生产知识,起到提高生活质量,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4)扫盲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因地因人制宜。集中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相结合,班级、小组、包教包学相结合,教学时间根据生产生活需要灵活安排,以便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要求。

(5)扫盲教育与普及初等教育、扫盲后教育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堵二扫三提高。近几年各地基本上把扫盲规划纳入了整个教育事业计划,开始实行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教,组织农村中小学积极参与扫盲工作,使普教与扫盲较好地衔接起来,扫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这几年也有较大发展。

许多地方在下达扫盲任务时把巩固提高任务同时下达,同时检查考核。一些地方编写了巩固提高教材,有的是业余小学五、六年级水平的实用语文、算术、科技教材,有的是实用技术巩固教材。黑龙江省近几年脱盲学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超过80%。

(6)加强教材建设和质量管理。近几年来有半数以上的省(区、市)编写修订了扫盲教材,一些省区为妇女编写了扫盲教材和读物。国家教委在组织部分省市编写扫盲和扫盲后教育的示范教材和读物的同时,还组织有关单位对扫盲用字、教学方法、考核验收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对提高扫盲教学质量起了推动作用。

(7)增加人财物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1990年全国大多数省(区、市)都增加了扫盲经费,如福建增加1 200万,江西全省县级扫盲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已占教育经费总额的2%,中央投入也增加到500万,扫盲工作人员也有较大增加。

(8)扩大办学面,提高扫盲年龄段。《条例》发布以后,原来因达到85%以上而停止扫盲的江苏、上海、天津、辽宁、广东等地重新开展了扫盲工作,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新的扫盲热潮。江西省的行政村消灭了扫盲空白点,吉林、辽宁、上海、天津把扫盲年龄提高到45或50周岁。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经济教育的发展为扫盲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条例》的颁布和中央在十年规划、“八五”计划中对扫盲提出了要求以及我们已有的丰富经验和成绩,都为我国扫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扫盲顺利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3.我国扫盲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1)我国扫盲任务十分艰巨。尽管1990年全国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5.88%,但文盲总数还有1.8亿,其绝对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我国15周岁以上的非文盲率在世界上排在第47位,在亚太地区2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9位。我国1.8亿文盲中,属于国务院规定的15~40周岁必须扫除的年龄段内的文盲有4 968万人。按照1991年扫盲530万人,新生文盲约100万人的速度推算,到20世纪末,我们还不能完全扫除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文盲,而超过40周岁的1.3亿文盲,大部分人只能靠自然淘汰,由于现在人均寿命延长了,因此文盲总数减少的难度很大。

(2)扫盲的困难还表现在15~40周岁的近5 000万文盲中,约有90%在农村,70%是妇女,扫盲难度很大。妇女文盲比男子文盲难扫,这是众所周知的。目前在农村的文盲分布也不平衡,西部地区部分经济教育落后的省、自治区文盲比例很高,扫盲的基础条件很差,扫盲的难度相当大;经济教育中等和发达的省市,青壮年文盲的比例不高,有不少省市所辖县的青壮年非文盲率都达到85%,甚至95%以上,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往往存在“厌战”情绪,不愿再搞扫盲教育,因为《条例》规定的非文盲率85%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的标准,他们早已达到了,但正是在这些经济教育中等发达地区,在这些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地区,其剩余青壮年文盲的数量却占全国现有5 000万青壮年文肓的多数。而按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单位标准衡量,扫盲任务很重的地方,新文盲还在不断产生,扫除现有文盲的难度依然很大。

(3)扫盲难还表现在堵盲、巩固、提高上。在全国,初等教育要到20世纪末才能基本普及,目前每年新生文盲估计超过100万,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之前,新文盲的不断产生是必然的。巩固提高难,原因首先是许多领导重扫盲轻巩固提高,其次是教学要求不明确,教材读物匮乏。

(4)当前扫盲最难的是,仍有不少领导对扫盲重视不够,投入的人财物太少,造成扫盲进展不快,扫盲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的现象长期存在,由此又影响了干部群众扫盲的积极性。

4.今后扫盲工作的意见

为了完成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除了继续坚持上面介绍的扫肓基本经验和做法外,当前还要认真贯彻好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和1991年“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扫盲工作。近几年要力争完成或超额完成扫除400万文盲的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等制度。要加强扫盲的行政与教学管理工作,修订并印发扫盲教育大纲等教学文件。要研究把工作落实到村的措施。要加强理论、教学研究和人员培训工作。要重点抓好扫肓任务重,困难比较大的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标准扫盲试点工作。要组织力量编写妇女扫盲教材和扫盲后读物。要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1] 本文是作者1992年2月在宁夏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区扫盲与农村成人教育人员培训班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