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村妇女扫盲教育的管理实践与研究

中国农村妇女扫盲教育的管理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我国文盲的90%在农村,70%是女性,本文着重谈谈中国农村妇女扫盲教育情况。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女性文盲占女性人口的90%以上,在山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几乎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新中国建立以后,扫除文盲,提高民族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使妇女文盲接受扫盲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中国农村妇女扫盲教育的管理实践与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扫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文盲占总人口的比率已从建国初的80%以上降到1987年的20.6%。但是,目前我国还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之一,扫盲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加快进度,尽早完成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鉴于我国文盲的90%在农村,70%是女性,本文着重谈谈中国农村妇女扫盲教育情况。

一、中国农村妇女文盲概况

文盲与经济不发达、教育落后息息相关。旧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约占20%,学龄女童入学率则更低。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女性文盲占女性人口的90%以上,在山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几乎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新中国建立以后,扫除文盲,提高民族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据1989年统计,全国初等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4%,女童入学率已达到95.4%,全国已有1 389个县普及了初等教育,占农村1 936个县级单位的71.7%。通过扫盲教育扫除了1.63亿文盲,其中多数是妇女。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国12周岁以上文盲2.2亿人,其中女性文盲1.56亿人,占文盲总数的70%,全国女性1.56亿文盲中有1.38亿在农村(含镇),占女性文盲总数的88%。因此,扫除农村妇女文盲是我国扫盲的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个突破口,才能带动扫盲全局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妇女文盲众多的原因

妇女文盲众多有其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

(1)旧中国遗留了众多的女性文盲。据1987年统计,全国1.56亿女性文盲中,50周岁以上的有0.77亿人,约占女性文盲总数的49.2%,这些人在建国时已经超过接受初等教育的年龄,是旧中国遗留的文盲。

(2)我国在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也产生了大批新文盲。初等教育不普及,新文盲就堵不住。我国初等教育入学率从20%提高到95%,花费了26年时间,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批新文盲,我国目前40周岁以下的7 000多万文盲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现在每年也仍有200多万新文盲产生。

(3)扫盲教育尚未发展到扫除全部文盲的程度。我国以平均每年约400万的速度扫除文盲,但是这个速度显然没有达到全部扫除现有文盲的要求,只能使文盲人数逐步减少。

(4)经济文化的相对不发达,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经济贫困地区,群众迫切要求脱贫致富,而落后的生产工具,迫使他们不得不集中劳力,用高强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去获取物质财富,于是家庭辅助劳动的需求加大了,加上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自然成为主要的“小帮手”,如贵州黔东南州的7个贫困县有近46 000名女童因参加家庭辅助劳动而不能入学。前两年,在云南省、贵州省的一些民族地区存在“和尚学校”,即上学的几乎都是男孩。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部分家长为了图钱,让男孩上学,让女孩去当童工或喂猪的现象也存在。如浙江省苍南县望里乡和禺蝉乡都已是富裕乡,但7~11周岁女童63%失学,11~15周岁女童70%辍学。据统计,1987年全国279万名未入学的儿童中女童有225万人,占83%,369万名小学流动生中,女童占70%~80%,而且女童随着年级升高巩固率还在递减。

三、扫除妇女文盲的基本做法

(1)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落实政策和措施。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规定:“凡15周岁至40周岁的文盲、半文盲公民(除不具备接受扫盲教育能力的以外),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妇女文盲接受扫盲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许多地方政府把扫盲列入任期目标,实行责任制,定期布置、检查扫盲工作,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如妇联组织负责发动妇女入学,各级教育部门建立成人教育机构,负责教妇女学文化,科技部门负责教妇女学习生产技术,文化部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供读物。各地普遍实行了鼓励学习的政策措施,如对参加扫盲学习的文盲,提供各方面的优惠。

(2)宣传发动和解决妇女学习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各地针对束缚妇女学习的思想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讲清学习与致富、文明的关系;批判各种错误思想,许多地方组织先进典型报告团,让那些通过学习靠知识和技术致富的妇女现身说法,激励广大妇女学习。同时认真解决妇女学习的实际困难,如召开文盲妇女的丈夫会、婆婆会,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丈夫干家务,婆婆带孙儿,腾出时间让妇女文盲学习,一些地方还在妇女集中学习的时间举办临时托幼班,有的还增办缝衣店、小食堂,尽量减轻妇女家务负担,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3)学习内容与妇女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妇女与男子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历史境遇和现实处境都不同。因此湖南、江苏、福建等地专门编写了妇女扫盲教材,内容既有识字、阅读、写作、计算知识,还有家庭教育妇幼保健、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时事政策、法律、公民道德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使妇女在学文化的同时,又能学到生产、生活方面的科学知识,还能使妇女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深受妇女学员欢迎。

(4)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各地普遍因地因人制宜,采取灵活的形式,把班级集中教学、小组分散教学、个人包教包学结合起来,实行农忙多学,农闲少学,生产学习两不误,教学时间、授课程度、脱盲期限也比较灵活。在青海等地一些少数民族女孩子不愿意与男子同班学习或接受男教师讲课,于是就办了姑娘或女子扫盲班,请女教师讲课。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针对山村妇女不愿在公开场合露面的心理,就地举办女童班、媳妇班,动员夫妻、母女、姐妹配合教学,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妇女文盲的入学率。

(5)认真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减少新生女文盲。许多地方对女童入学采取特殊政策,如福建省制定了《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办法,规定对拒不送女童入学的,不能评先进,情节严重的,除了罚款还要给予纪律处分,如果单位不重视,负责人得作检查,限期改正。西藏、陕西、安徽等地实行女孩入学与家庭经济利益挂钩,与评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挂钩。贵州、宁夏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对女童实行免费教育。湖南等地乡村规定:办学制度允许晚来、早走,允许带姊妹上学,允许只学语文、算术课。教学内容适合女童特点,如民族地区增学民族文化、民族歌舞、学做民族服饰,对有特殊需要的开展母语教学,或开办民族女子班。甘肃、宁夏发挥当地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的作用,提高了回族女童入学率。这些措施都为减少新生女文盲,最终扫除妇女文盲奠定了基础。

(6)认真抓好扫盲后继续教育。女性较之男性学习条件差,复盲率也高,必须加强扫盲后的继续教育,防止复盲。湖南省组织脱盲妇女学习文化技术知识,使她们在语文方面达到小学五年级水平。福建省组织脱盲妇女参加缝纫技术班学习,使她们在脱盲基础上增识几百字,同时学会缝纫技术。北京市一些乡村为脱盲学员订阅《北京日报(郊区版)》,使她们能经常运用所学知识。目前绝大数地方组织脱盲女学员继续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以巩固提高文化技术水平。(www.xing528.com)

四、妇女扫盲和扫盲后教育的显著成果

(1)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近几年,各地重视妇女扫盲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如湖南省妇联、教育等9部门开展了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活动。1985~1987年举办妇女扫盲班4万个,入学105万人,脱盲67万人,大大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1987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野间扫盲奖”荣誉奖。

(2)提高了妇女的致富本领,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湖南省1986年组织20万脱盲妇女参加劳动竞赛,其中70%的人纯收入超过千元,成为致富能手。全省还举办各类技术班8.4万期,入学310万人,其中280万名妇女学到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桃江县7 060名脱盲妇女中有3 415人学会了一门实用生产技术,成了收入超千元的“千元大嫂”、“千元姑娘”。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认真抓好普及初等教育、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1978~1988年青壮年非文盲率从44%上升到96%,基本扫除了青壮年妇女文盲,并通过技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的女能人。如高花花参加柳编技术培训班后,积极向本村15名妇女传艺,并办起了家庭柳编厂,年产值达1.8万元。城郊五堡村乔玉莲,种植苹果蔬菜,还办养鸡场,她家纯收入连年超过1.2万元,被评为全国、全区“五好家庭”,她还热心帮助乡亲,成为全县“三八红旗手”。该县人均收入1983年为50元,1987年达250元。

(3)提高了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提高了妇女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大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北京市昌平县近年来通过扫盲和扫盲后教育,为许多脱盲女学员开辟了新的生活道路,如瓦窑村的刘玉琴,脱盲后刻苦学习,成为乡卫生院的妇产科大夫;西官庄村的肖玉珍脱盲后坚持学习,1987年她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史各庄村的郑金芳脱盲后,当了乡镇企业的车间主任,她说“是扫盲工作给我开辟了新的生活道路”。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还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许多过去打架多、赌博多、迷信多、偷摸多、计划外生育多的乡村成为文化家庭多、劳动致富多、晚婚晚育计划生育多、讲文明礼貌的人多、学科学用科学人多的乡村。湖南省桃江县先后涌现了以妇女为主的“五好家庭”、“双文明户”4.7万多户,这些先进农户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帮助3 430个贫困户致富,带头兴办公益事业4 200多项,全县户均订阅报刊2.5份。河南省西平县1988年被评出省级“五好家庭”2 161户,其中脱盲学员家庭占41%;“好媳妇”3 200人,脱肓学员占62%;有15名脱盲女学员被地县命名为“三八红旗手”。

五、今后的规划和措施

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在普及初等教育五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指15~40周岁)。1988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扫除文盲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十余年内平均每年扫除400万文盲,力争20世纪末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规划。1991年初,国务委员李铁映又进一步提出力争20世纪内尽早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这些都使妇女扫盲工作有了明确的规划。此外,江苏、吉林、陕西等地还专门制定了妇女扫盲规划。

为了保证扫盲规划的实施,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建立定期布置、检查、报告,表彰先进,督促后进的制度。1991年中央10部委已联合成立了全国扫盲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还开展了联合检查、联合表彰、联合布置工作等活动。已有约半数的省(区、市)成立了扫盲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了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进一步宣传发动,提高全社会对扫除妇女文盲重要性的认识。要争取全社会更加关心、支持妇女扫盲工作,形成重视女童和妇女教育的良好环境。

(3)加强对妇女扫盲工作的理论和教学研究。要继续总结推广妇女扫盲的先进经验,要组织更多的地方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妇女扫盲工作开展研究,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妇女扫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4)加强妇女扫盲和扫盲后教育教材的编印工作。要把学习内容与妇女生产生活实际、妇女的特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妇女学习的积极性。

(5)配合妇女组织,共同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学文化、学技术)双比(比成绩、比贡献)”活动。开展妇女培训,联合召开妇女扫盲经验交流会,开展巾帼扫盲表彰活动,推动扫除文盲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6)进一步加强扫盲人员培训,尤其要加强从事妇女扫盲的干部教师的培训。为此,我们力争在1995年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能建立各级扫盲人员培训基地,实行分级培训、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扫盲人员的素质,推动妇女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广泛深入、卓有成效地开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 本文原载于《中美妇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