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在晋朝时,曾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叫潘岳的年轻才子,生得容貌秀雅,丰神飘逸,如玉树临风一般,光彩耀人眼目。他平日喜欢挟着弹弓,在洛阳道上游玩。妇女们看见他稀世的姿容,都十分着迷,于是就手拉手地把他围绕起来,不让他走。这种景象成了洛阳的一大奇观。
潘岳的好朋友左思生得容貌奇丑,令人不想多看一眼。他看见潘岳这样受妇人们欢迎,不由得大为羡慕。于是,有一天,左思也穿上和潘岳一模一样的衣衫,拿着弹弓,在洛阳道上徘徊。但是与他希望的恰恰相反,妇女们见了他,都一齐向他乱吐口水,左思只好没精打采地回家去了。
这个故事中的左思,是个典型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因而才自取其辱。
与上面这个故事类似,历史上还有一个“东施效颦”的传说。
据《庄子·天运)记载:春秋时期,美女西施有心口痛病,常常皱着眉、捧着胸口,令人见了大起怜爱之心。西施的邻居东施是个丑妇,她觉得西施的这副样子很美,也就在人前捧着胸口,皱着眉头,希望得到人们的赞美。邻居们见了她这个样子,感到十分讨厌,都离她远远的,不愿与她交谈。
东施犯了一个和左思同样的错误: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外貌上的缺陷,盲目仿效别人,结果却事与愿违。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强调了能认识自己是真正的聪明,“自智”比“知人”更加可贵。后来,人们就从中引出“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古训。无独有偶,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也刻着一行大字:“认识你自己!”这就是被人们奉为阿波罗神喻的格言。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都把“自知”当作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智慧。
从认识论看问题,自知就是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自己,既能明晰自己的特点、优点、闪光点,又能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弱点、缺点、污点,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
事实证明,一个人不知自己,则无以知其他。《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把“知己知彼”的军事原则说成“自料知他”。“知己”和“自料”都是指自己认清自己。在这里,他们都强调了认清自己后,才能认清对手和环境。翻开一部战争史,许多著名战例,或胜或败,大都源于指挥者的自知与不自知。
赤壁之战,孔明与周瑜虽然兵微将寡,但他们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审时度势,联合起来,终于用火攻击败曹操的水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彝陵之战,刘备本非统帅三军的将才,却不自知,兴两川之兵浩荡东来,要灭掉东吴,为关羽、张飞报仇。东吴闻知后,起用陆逊为主将,统率步水马三军抗刘。消息传来,马良向刘备谏曰:“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刘备却认为自己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就说:“朕用兵老矣,岂不如一黄口孺子?”他甚至连诸葛亮的嘱咐都抛之脑后,一意孤行,自作军师,命各营移驻山林茂密之地。结果,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两川精英丧尽,从此一蹶不振。
自知与不自知往往同进步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社会力量相联系。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若是一个具有自知之明的领袖,则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国家的不足,从而励精图治,想方设法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领导人,则会加速其社会的崩溃和灭亡。
俄国彼得大帝认识到俄国的封闭和落后,为了赶超西方列强,他化名秘密出国旅行,系统地考察了西欧的科学、文化和技术。回国后,彼得大帝又根据本国国情,吸取西方先进的东西,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改革军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并通过对瑞典的战争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打开了通向西方的门户。正是彼得大帝的自知之明,使他建立并巩固了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与此相反,鸦片战争前,我国清政府统治者闭关锁国,孤陋寡闻,以“天朝大国”自居,缺少自知之明,因此视其他各国为“蛮夷小国”,全不放在眼里,却不知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各方面都难以和西方列强相抗衡,只有被动挨打,节节失利,最后妥协投降。
纵观历史上的得失成败,我们不得不赞同斯宾诺莎所说的一句话:“那心灵陷入彻底盲目的人,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而一个心灵彻底盲目的人,又能成就什么大业呢?
大部分的人虽然认识到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但在为人处世中,却又难以做到有自知之明。连历史上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唐太宗,都曾发出过:“人,苦不自觉耳”的经验之谈。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自知之明呢?
首先,一个把自己融人伟大事业中去的人,才易于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拥有自知之明。一个人不论多么聪明、多么能干,但同全人类的才能、智慧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如同沧海一粟、泰山一石,只有把自己放在集体中比较,才能对自己有个比较客观的估计,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二十世纪初叶,在政治、经济落后的俄国,列宁以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创立了一个崭新学说;以政治家的雄才伟略,领导人民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然而,列宁却没有居功自傲,因为他知道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人民的力量所致,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工农大众的一员,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世界的人民都将永远怀念他、感谢他。
反之,德国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缺少自知之明,幻想有朝一日能征服地球,称王称霸,终于被全世界正义的力量诛灭,战败而亡。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野心勃勃、一意孤行,不知自己的事业与人心相悖,最后被众人吊死,暴尸街头,结束了罪恶的一生。(www.xing528.com)
其次,自知之明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一个坐井观天,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人,是不会拥有自知之明的。
庄子曾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秋天涨大水的时候,黄河水神河伯看到自己波涛浩渺,两岸宽阔得分辨不清对岸的牛马,感到自己实在太伟大,于是他就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已经纳尽天下之水,囊尽天下之美。
然而,当河伯顺流而下,到了黄河尽头,看到无边无际、水波接天的大海时,不禁怅然若失。他向北海海神感叹道:我要不是亲眼看到了你无穷无尽的博大,就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渺小!以前,我还曾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伟大的江河,现在看起来,这种想法是多么的浅薄和可笑啊!
北海海神告诉他:不可与井蛙谈论天地的广阔,因为它只知道自己周围的狭小天地……今天,你看到了大海,知道了自身的有限,也就能够去认识天地间的道理了。
这则寓言就告诉我们,只有见多识广的人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知识结构和文明程度的高低,一个博学多才、见识高远的人,往往易于做到自知之明。
再次,严于解剖自己是塑造自知之明的重要途径,像上文中的左思、东施,如果能认识到别人受欢迎是因为貌美,再对镜分析一下自己的体貌风度与别人的差异,就不会作出“效颦”的可笑举动。在历史上,凡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据说,晋文公得到了一个叫南之威的美女,因贪恋她的美色,感到良宵苦短,三天都没有上朝。幸亏晋文公是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事后他检讨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有好美色、轻国务的缺点,长此以往,必会成为亡国之君。于是,他就疏远了南之威,专心朝政,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最后,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往往也是具有自知之明的人。
黄鹤楼高耸在武昌长江边上,李白到此后,登临远眺,不禁诗兴大发,正待挥笔书写,忽见楼上有崔颢的题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完后,李白连夸:“好诗,好诗!”自愧不如,搁下纸笔,大声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极负盛名的大诗人李白,能够在一位名气远不如自己的诗人面前,心悦诚服,甘拜下风,成为历史流传的佳话,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固然是因为李白的自谦,也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