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人处世,借《世说新语》智慧

为人处世,借《世说新语》智慧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次,蔡谟过江时,看见船家捞起来许多彭蜞,他误以为这就是螃蟹,很高兴地说:“《劝学》上说‘蟹八跪而二螯’,这个东西就有八条腿、两个螯子,必是螃蟹无疑。”后来经医生说明,他才相信自己吃的是彭蜞,不是螃蟹。《聱隅子·生学篇》曾道:“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还“以绳系手臂,又为木牌,书当戒之言,藏袖中,常检之以白警”。

为人处世,借《世说新语》智慧

世说新语·纰漏第三十四》中记载:蔡司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徒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

晋朝时,司徒蔡谟嗜好读书,每日稍有空闲,便把自己关在三尺斗室之中,子曰诗云地念个不休。许多名家典籍他都有所涉猎,对那些死记硬背下来的文章,蔡谟更是深信不疑。

有一次,蔡谟过江时,看见船家捞起来许多彭蜞,他误以为这就是螃蟹,很高兴地说:“《劝学》上说‘蟹八跪而二螯’,这个东西就有八条腿、两个螯子,必是螃蟹无疑。”于是,他也不听船家的解释,立刻让仆人全部买下来,带回家中。

回到家后,蔡谟让厨房把彭蜞烹煮一番后,就当作下酒菜,饱餐了一顿。不料吃下去不久,他就上吐下泻,大病了一场。后来经医生说明,他才相信自己吃的是彭蜞,不是螃蟹。

蔡谟病好后,碰到好朋友谢仁祖,就向他说起了此事。谢仁祖平时对蔡谟那种“双耳不闻窗外事,双手只捧圣贤书”的作法就颇有微词,如今又听说了这件荒唐事,忍不住讽刺蔡谟说:谁让你平日只顾死读书本,脱离实际,害得自己几乎因《劝学》而死!

《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故事旨在告诫人们:不要脱离实际地死读书本、照搬教条,而是应该重视实践,深人实践。

我们的先人,对实践的重要性做过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高度,也是几千年来人生经验的总结:

荀子·儒效》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即对于知识,没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了解,了解不如去实行,知道道理却不去实行,即使知识丰富,也一定要受到困厄而不能进步;

《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也云:“学贵乎成,即成矣,将以行之也。”学习,重要的是要学好;学好了,就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聱隅子·生学篇》曾道:“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学到道理而不能实行,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所有这些,都强调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死读书本、纸上谈兵的反面例子。

——《明道篇》记载,明代有个叫黄绾的人,在道德修养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他经常“悔恨发愤,闭户书室,以致终夜不寐,终日不食,罚跪自击,无所不至”。还“以绳系手臂,又为木牌,书当戒之言,藏袖中,常检之以白警”。但由于他不结合实践关起门来修养,因此经历了几十年时间,也没有“纯德明道”,在思想品德修养上并无寸进,至于“德高望重”更成南柯一梦

——《左传·哀公十五年》载:孔子的学生子路当了卫大夫孔悝的家宰。孔悝后来犯上作乱,子路不从,因而和孔悝厮杀起来。在厮杀中子路的帽带被碰断。他立即住手不打了,并说:“圣贤书上云‘君子即使死也不能失去帽子,不顾礼仪。”趁他停下来去结好帽带的时候,孔悝一枪刺来,子路被杀死在街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还有这么一个故事: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把他父亲收集来的兵书和所作的笔记,一一背得滚瓜烂熟。平时,赵括一谈论起有关指挥作战的事情来,就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连他父亲赵奢也辩论不过他。所有的人都认为赵括青出于蓝,日后必成大器。但赵奢却从不夸奖儿子,他曾忧虑地对夫人说:战争,是最危险的事情,而括儿,把战争看得太容易,仅仅满足于书本上一些皮毛知识,却根本不会灵活运用。这就是所谓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如果赵国不让括儿担任大将,也就罢了,如果拜他为将,那么覆灭赵国军队的,一定是他了。

后来,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展开激战。开始时,秦国虽然兵力强盛,但由于赵国老将廉颇采用筑垒固守的方法,致使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不分胜负。后来秦国采用反问计,故意放风说,惧怕熟读兵书的赵括。赵孝王中计后,就起用赵括取代廉颇为将。赵括走马上任后,只根据兵书行营布阵,不知灵活变通,废除了廉颇的积极防御战略,得意忘形地频繁率军出击,最终陷于秦军埋伏,自己中箭身亡,四十余万大军全被秦军坑杀。

这就是有名的纸上谈兵和长平之祸。

这几则故事所涉及的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黄绾不懂得躬行践履,使几十年光阴皆成虚度;子路死读诗书,成为一个完全不知变通,食古不化的呆子,白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而赵括的纸上谈兵,更招致了身死、家亡、国破的巨难怪祸。由此可见,不重视实践、不深入实践,的确为害不浅。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把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概括为四个字,即“躬行践履”,意谓亲自去实行,亲自去做。事实证明,这个主张是完全正确的。

众所周知,躬行践履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www.xing528.com)

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一个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同样,克服不道德的行为,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

我国历史上品行高洁的仁人志士比比皆是,如仁智节俭的晏婴坚贞不屈苏武鞠躬尽瘁的孔明,昏夜拒金的杨震,知耻自新的周处,忠义智勇的段秀实,碧海丹心的郑思肖,都是有口皆碑,家喻户晓的。他们高尚的道德修养,有哪一个是像黄绾那样“闭门苦修”而得来的?还不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躬行践履,才逐渐完善自我,修成正果的吗?

同样,躬行践履也是人们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

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所谓实践出真知,人们的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并且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并运用的。因此,脱离了实践的认识,是空洞的、无用的;再好的理论,若不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

李冰父子如果不是沿岷江两岸实地考察,历尽千辛万苦地弄清水情和地势等情况,规划出一个个行动方案,就不能带领当地人民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蔡伦如果不是长期从事书写工作,并反复试验、摸索,他又怎么能够发明纸张这个书写工具呢?

徐霞客如果不是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探幽访胜,身历其境,并了解遗闻传说,就写不出《徐霞客游记》。

鲁迅如果不曾和人民接触,深刻了解现实生活,就不会弃医从文,写出诸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一篇篇针砭时弊、警醒世人的现实主义力作。

毛泽东如果不熟悉中国的国情,不在社会生活中磨练过,他就不能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吸收马列主义精华,指出正确的中国革命之路,成功地建立新中国。

……

中华文明的创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都是中国人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可贵精神的累累硕果。前辈贤人们躬行践履的优良作风,值得我们今天继续继承之,发扬之。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青年人对实践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他们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这两点一线,所学的也只是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却很低。

据报载:北京某重点大学的学生邓川,来校时便是要父母亲自护送而来的。在上大学的几年中,邓川的妈妈每年都要来替儿子打点好一年的生活。最后一年,邓川就干脆让妈妈在北京租了一间屋子,自己也从学校搬出来住在那里,以不受“干扰”地完成毕业论文。逢到军训、植树等活动,邓川便托病不参加。四年里,邓川除了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外,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为人处世方面一无长进。

像邓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很难想象他们毕业后能顺利地适应新环境,在事业上有所突破。

根据一项追踪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表明,在社会上做出突出成就的人,往往不是在校时成绩良好、智力优秀的学生,而是有着健全的情感和心理、意志坚强、品德良好的学生。这些综合素质的取得,往往得益于实践中的培养。

即使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增长智慧,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用这种智慧、这种能力去完成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而这种知识一旦跟实践脱节,也就成了花拳绣腿和纸上谈兵、低能等弊病,指出其根源是“皆不于实践处用功”,这句话也可以概述当今中学生大学生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成就的现象。

当然,目前青年人身上所存在的心理素质差、道德滑坡、知识结构不健全、能力低下也与基础教育中的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家庭保护过多有关系,但青年人自己不注重社会实践,不善于开发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内因。

青年正是走向社会、走向成熟人生的关键时期,每一个青年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想成为纵横驰骋的政治家、改革家,有的想成为叱咤风云的厂长、经理,有的想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实现这些理想,都离不开道德的修养、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各种能力素质等社会实践活动。一言以敝之,躬行践履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虹桥。

但愿每一个勇于进取、胸怀大志的年轻人,都能牢牢地记住陆游的那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