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珍惜青春,刻苦学习,成就饱学之士

珍惜青春,刻苦学习,成就饱学之士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青年人是东升的旭日,人类的春天。所有的人都赞美青春,歌颂青春,把青春比做“黄金时代”。因此,古今中外许多有为之士,都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莫让年华付水流。祖逖就是在这动荡年代举兵北伐,为维护国家统一安定而做出杰出贡献的忠义之士。十四岁后,他意识到自己虚掷青春的错误,就一改过去的毛病,刻苦学习,博古通今,逐渐成为一位饱学之士。“一年最好是春天,

《世说新语·规箴第十》中记载: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背)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晋朝时,远公(庐俗,字君孝)住在庐山中,是位道学大师。

远公晚年时,收了许多弟子,每天都给他们讲解佛经,从不停止。有些弟子渐渐听得不耐烦了,就偷懒不来,或是来了也心不在焉。远公看见这种情形,大为着急。有一次,他把弟子们都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是映射在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照不了多远了,而你们是如朝阳之晖的年轻人,应与时代同放光明,希望你们能好自为之。说罢,远山又拿起经书登上座位,认真地传授起道术来。他的声音洪亮畅达,言词神色诚挚无比,众弟子感悟之余,全都屏声静气地聆听着,人人脸上都是一副肃然起敬、茅塞顿开之状。

这个故事中的远公,巧用比喻,劝勉自己的弟子们惜取少年时,勤奋学习,苦练本领,以成就大业,与时代同放光明。这番金玉良言,应作为天下所有青年人的共勉之词。

青年人是东升的旭日,人类的春天。

世间最美好、最难忘的就是青春时代。所有的人都赞美青春,歌颂青春,把青春比做“黄金时代”。青春年少的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青春年少的人身体强健,热情洋溢;青春年少的人记忆力好,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敢干,接受新鲜事物快……

总而言之,青春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青年时代,正是学知识、创事业的大好时光。因此,古今中外许多有为之士,都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莫让年华付水流。

汉乐府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告诫人们:“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陶渊明有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

南宋哲学家朱熹感慨:“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则大声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德国“狂飙”运动的杰出人物,伟大的艺术家、诗人歌德在谈话录中说:“呃,好朋友,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拿破仑不是唯一的例子……历史上有成百上千的能人在青年时期就已在内阁里或战场上立了大功,博得了巨大的声誉。”“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大量事实证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士,都能惜取青春的每一分钟,立志、砥砺、进德、修业,从而走上成功、步人辉煌,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最终得已彪炳史册,青史留名。

——北魏时祖茔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祖茔家世代做官,家里很有钱。他八岁能念《诗经》、《尚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喜好学习,日夜不停。他的父母怕他把身体搞坏了,不许他晚间多读书,每天早早就把他的灯熄灭了。他表面上遵从父命,但是暗中把火种埋在灰里,把仆人打发走。等到父母入睡了,他再起身点火,又怕光亮被人发现,便用衣服把窗户遮起来,然后静静地读书。就是这样,他还是被家人发现了。这么惜时好学的事迹传扬出去,亲属们管他叫“圣小儿”。

祖茔一边读书,一边作文。文章受到当时高明人士的称赞。一次,中书学生聚会,讲解《尚书》,祖茔因夜读疲劳,不知不觉睡觉了,等醒来已经天亮,他慌慌张张地把《曲礼》当作《尚书》带到课堂。由于老师严厉,他不敢回去取书。但是当教师叫他读《尚书》三篇时,他没有读错一个字。原来,他早已能把《尚书》倒背如流。事情传出之后,魏孝文帝召见他,他应命背诵和讲解五经章句,得到皇帝的赞赏。

他就是经过夜以继日的学习,成为京师数一数二的才子。后来,他出任国子祭酒、秘书监、仪同三司。作有文集,主张文章要自成一家风格,并有自己的见识,不能与他人的文章雷同,反对当时文风中的公式化现象。时人都推许他为当代学术界的领袖。

——西晋时,在公元291至306年,社会经历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国力衰弱,北方有些原先听命于晋朝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建立独立政权,纷纷侵袭中原地区,终于导致西晋政权于公元316年灭亡,次年,晋宗室司马睿重建的东晋偏居江左,仅存半壁河山。祖逖就是在这动荡年代举兵北伐,为维护国家统一安定而做出杰出贡献的忠义之士。

祖逖这一番成就的取得,是与他少年时代的励志苦行分不开的。

祖逖少年时豁达豪爽,喜欢仗义疏财,行侠济世,但不爱读书。十四岁后,他意识到自己虚掷青春的错误,就一改过去的毛病,刻苦学习,博古通今,逐渐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看到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景象,祖逖就立下匡扶宇内的大志,为此在苦学之余,他也勤练武功。当时,祖逖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习文修武。每天睡到半夜,听到郊外的鸡叫声,祖逖就用脚蹬醒刘琨,说:你听,这喔喔的鸡叫声,是在提醒我们奋起啊!于是,两人推被而起,手持宝剑,在皎洁的月光下对舞起来,坚持不懈。

正因如此,祖逖才成为晋朝一位文能安帮、武能定国的忠臣良将。

——北宋时,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八岁时就以抗金英烈杨邦义和痛斥奸相秦桧的忠臣胡铨为榜样,面对圣贤遗像,紧握拳头发誓道:如果我死后不能像这样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就算不上大丈夫。为此,他不断地修身进业,最后终于成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光辉典范,为后人留下三百多首诗歌,他的气节文采成为人类千古不朽的精神财富。

——清末抗英销烟英雄林则徐,少年时除立志、苦学外,还针对自己急躁易怒的缺点,不断砥砺性情。他将“制怒”横匾挂在大堂上,时刻提醒自己克制怒火,保持冷静。久而久之,他有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将风度,在与洋人的斗争中,巧于周旋,步步为营,靠冷静自持获取了最后的胜利。

通过以上四个典型,我们不难看出,惜取少年时代,埋头读书,励志苦行,有意识地砥砺自己的志气节操、品德性情,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青少年时代是人们的生长时期、造就时期、打基础的时期,如果把呱呱坠地视为人的第一次诞生的话,那么青少年时期便是第二次诞生。第一次诞生是物质生命的诞生,第二次诞生则是精神生命的诞生。

人的创造力从五六岁的孩童期开始表现出来,一直到六十多岁的老年期便开始减退,科技人员的创造成熟阶段为28至44岁之间;生产人员的创造成熟期为29至39岁之间。“一年最好是春天,一生最好是青年。”

然而,青春又是多么容易流逝啊!朱自清先生在《匆匆》这篇散文中这样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过了一日……。”

假如人生仅是匆匆过客,在社会上盘桓一段时日,到离开人间的时候没留下什么奋斗的诗篇、辉煌的业绩,能不感到空虚和悲哀吗?(www.xing528.com)

所谓“有所作为是生活中最高境界”,一个有智慧、有生命力的人,就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品德才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才不算虚度一生。

因此,对于想有所作为的青少年来说,惜取青春不光是一种时间观念,还是一种道德观念、文化观念。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砾要变成宝石,土石要变成黄金。青春的活力,应叫枯枝长满硕果,沙漠布满绿洲,这才是青春的伟大,青春的珍贵,青春的快乐,青春的责任!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14周岁到28周岁的青少年约有2.5亿人,占总人口的1/4。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青少年是人生的成长阶段,是大量吸取知识的年代,同时社会经验少,可塑性强,这时最需要也最适合锻炼,正是砥砺自己志向品行的最佳年龄。因此,作为青少年,就应该惜取青春、惜取今天、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成为明天的有用之才、有为之士。

古人曾作《今日歌》、《明日歌》来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年华,特抄录下来与青少年朋友们共勉。

今日歌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

此事何时了?

今生百年几今日,

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是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歌》,

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