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记载: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腐臭,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晋朝时,有一位叫殷中军的名士,学而优则仕,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秉性刚直,虽在朝为官多年,但从不去依附权贵,追名逐利。
有一次,一个正在学习解梦的门生前来拜访殷中军。寒暄几句后,这个门生向殷中军请教道:大人,许多人都告诉过我,他们在将要得到官位时,往往会梦见棺材;在将要得到财物时,又往往梦见粪尿。官位、财物难道不是最好的东西吗?怎么会梦见这些脏东西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想听听大人的高见。
殷中军从容地答道:官位原来就是腥臭腐烂的,所以要得到它时,会梦见棺材和死尸;财物原本就如粪土,所以要得到它时就会梦见那些脏东西。
这位门生听了,感到很惊奇,回去后想了几天,才恍然大悟。后来,他把殷中军的话一一说与众人知道。一时间,这些话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混迹于“分金恨不得玉,作相怨不封侯”的封建官场中,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殷中军真可谓见识过人,目肖如矩,堪称风尘中的奇士。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为何人心贪而不足,缘为名与利。曾有一位哲人,把营营役役的芸芸众生分为两类:一类为求名而生,一类为谋利而活。求名,必求它个官光爵显,光耀祖先;谋利,必谋它个金玉满堂,吃穿不尽。
殷中军认为官位财物都是腥臭腐烂的,并把它们和死尸、棺材、粪尿这些令人作呕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是为了告诫时人要轻看官位,远离财,对名利常怀淡泊之心。一句话,就是对名与利要知足勿贪。
贪有何害?洪应明说得好:“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得一世。”
纵观历史,我们也不难得出“为主贪,必丧其国;为民贪,必亡其身”的历史教训。
——春秋末期,晋国大贵族知伯率赵、韩、魏三家贵族灭掉了范氏、中行氏。晋国就由六卿专政改为三家当权。不久,知伯自恃势力强大,派人向赵、韩、魏三家索取土地。韩、魏两家忍气吞声,各割让了一座一万户的县城给知伯。赵氏却不买知伯的账,一口回绝了他的无理要求。知伯恼羞成怒,强迫性地联络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赵氏不敌,其谋臣张孟分析盟军的客观情况,认为韩、魏都吃过知伯贪得无厌、见利忘义的苦头,不可能与知伯同心同德。于是,张孟就去游说韩、魏两家君主,指出:“唇亡齿寒”,赵氏一灭,接着就会轮到韩、魏两家。事不凑巧,这一切都被知伯族弟知过发觉了。知过立刻禀告给知伯,并出主意让知伯答应灭掉赵氏后,封给魏、韩两家中能左右本家君主意志的谋臣每人一座有一万户的县城,以此收买其心,让他们劝说自家君主,与知伯共进退。可惜知伯贪心不止,根本容不得更多的人来分享利益,断然否决了这条建议。结果,赵、韩、魏三家联手,成功地把知伯的军队打得大败,然后又灭掉其全族。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秦二世时,奸臣赵高当权,李斯因贪图功名,不肯辞职远去。结果在秦二世二年七月,被以谋反罪判处在咸阳市腰斩。李斯被提出监狱,和他的次子扣押在一起,他回头对他的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起走出家乡上蔡的东门去追逐兔子,还能做得到吗?接着父子俩抱头痛哭,随后被灭了三族。
后用“东门黄犬”,表示悔恨当初未离开官场、过自由的生活。
在对待名与利的问题上,历史上也不乏“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士。春秋时宋国的执政大臣子罕,就坚决地拒绝接受子民所献上的一块稀世美玉,并说:我以不贪为宝,就像你以宝玉为宝一样,如果我接受了你献的宝玉,那么我们都要丧失各自的宝物了。我看还是各自珍惜与保持自己的宝物为好吧。以“不贪为宝”,强调的是在为人处世中,时时通过以自律来实现自我节制,杜绝并摒弃贪得无厌的欲望,从而维护自己的高洁人品,增长智慧,避免灾祸。
“天下第一家”孔府,借助于孔子思想的不朽生命力,而穿越岁月不毁不灭。在其内宅门里有一大照壁,千百年来总是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赏。壁上绘有一状似麒麟的巨大彩色动物——,偶蹄、狮尾、龙头、长毛,卷舌露齿,张牙舞爪,是古代神话中一种生性贪婪的怪兽。它以占有和吞食为其乐事,永不知足。画中正张开大口欲吞食天上的太阳。衍圣公将此画绘于内宅门内壁,每次出外皆可触目,意在告诫孔氏家人,不要贪赃枉法,要知足戒贪。在封建时代,不受王朝更迭影响,始终享有特权的“天下第一家”,能如此以为戒,警示家族成员,确实使人肃然起敬。
作为现代人,恐怕知道“”为何物的人是少而又少了。的被人们忘却,其实是大大不该的。因为类似的贪性并未随着的消失而绝迹。时至今日,权钱交易,追名逐利,大口侵吞公产,惟恐天下钱财不能尽人私囊者,与何异?当然,这些人的下场也并不美妙。
据某报载,原江西广丰县委书记郑元盛,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利用职权大搞“钱官交易”,给他送钱的涉及本县人员四十五人,郑元盛收受下级及他人钱财达三十多万元。
“要发财上广东,要当官到广丰,去找郑元盛。”在广丰,只要能给郑元盛送上钱,就可以得到官。广丰还有段顺口溜:“五百元钱挂个号,一千元钱报个到,一万元钱拿顶帽。”郑元盛“卖官”,即只要送钱就给官,但心中还有一本送钱多少便给多大官的账。(www.xing528.com)
广丰县羽绒厂厂长毛先锋为了自己和亲友提拔、调动工作,先后送给郑元盛9.44万元,这些钱毛先锋都在厂里进行报销。
沙田县乡党委书记张广平,想要到县里的实权部门当局长。于是,他给郑元盛送上1万元钱。为了让张广平满意,郑元盛两天内召开四次书记碰头会,到会者实在忍受不了了,只好由郑元盛拍板,让张广平当上县商业局副局长。
郑元盛“卖官”,开始还是别人送钱,他收钱。后来,郑元盛贪心不足,渐渐发展到以老家盖房子、孩子过生日、结婚、上大学为借口“借钱”,暗示别人送钱。最后竟然公开向别人索要,他则回报一顶顶“乌纱帽”。
1993年10月,郑元盛结识了县物资局金属公司经理郑黎明,他暗示郑黎明将来可接任物资局的局长。郑黎明心领神会,立刻送给郑元盛一万元公款。此后,郑元盛几次提出自己去香港考察缺外币,让郑黎明给想办法。郑黎明先后又送上了几万元,都是挪用的公款。
……
1996年,郑元盛“卖官”的现象终于昭示于天下,有关人员受到法律的应有制裁。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买卖买卖,有买才有卖,郑元盛卖官,是因为贪财,但他能靠卖官发财,其前提首先是他身边有一帮对官位趋之若鹜的人。这帮人既贪名又图利,他们投人金钱来获取梦寐以求的官位,是为了达到更大限度地捞取私钱的目的。一买一卖,最后坑的都是国家。郑元盛这些人为满足自己的私心贪欲,不惜以身试法,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虽曾得逞于一时,最终却仍免不了身败名裂的命运。
历史上一切腐败现象,都源于一个字——“贪”。应当说,在当今社会,类似郑元盛这样跑官要官、乃至买官卖官的事情并不鲜见。它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落实并完善党的各项组织原则、组织制度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人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在处世中面对名与利的诱惑,要知足戒贪。
名利本是身外之物,于物怎可重为爱憎?在为人处世中,只有轻看官位、远离财,人们才可以不沉湎于物欲、权欲之中,才可以超脱狭隘自私的人生观,从而保持精神上的清醒和独立,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避免做出有损于自己、别人和国家的事情。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应该以知足戒贪作为人生的原则,大的方面可以避免铤而走险、人为财死的不幸发生;小的方面,可以避免因贪小便宜而吃亏上当。有些骗子往往会利用人们的贪心,而骗取钱财。现在新闻媒介经常披露这样一些现象,有些骗子扔在地上一些假的金货,贪便宜的捡起来,骗子立刻上前,提出平分,当事人不明真相,还以为捡了个大便宜,或拿出钱来给骗子,或解下身上值钱的物事抵押给骗子,到头来才发现吃亏上当,悔之晚矣!那些专事骗人勾当的人,有哪个不是玩“欲要取之,必先予之”那一套花招的?“予之”不过是引子,“取之”才是目的。因小利而吃大亏,甚至连老本都赔进去,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因此,老老实实做人、做事、挣钱,不要有非分之想,非分之图就成为处世的至理名言。
面对名与利,大到各级官员,小到平民百姓,该如何知足止贪,自我克制呢?不妨参照下面的方法来修身养性。
1.知得而知止。当得到某些东西后,要得则知止。《红楼梦》上曾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必然会使自己身陷万劫不复之深渊。
2.比下有余。当得到某些名利时,往上攀比则易滋生不足与向往之心,此时要注意往下比,便有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宽慰,使心理获得平衡。
3.要戒奢以俭。一个人一生的衣、食、住、行,所需财物其实并不多。生活方面不妨简单些,不要太热衷于追求高消费。若平日生活得十分俭朴,自觉地远离声色犬马的诱惑,将能有效地抑制自己的贪心。
4.知名利不长存。人们虽然都对名与利有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但名与利毕竟只是身外之物,不能留世长存。《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劝人们看破名利。歌词云:“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正是“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则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则千载如斯。”真正的智者,应该明白与世长存者为人的崇高精神,为人的高风亮节,岂有为逐名利而丧失精神气节,留下千载骂名之理?
5.知人生之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若把短暂的人生,都花费在追名逐利上,一生为物所役,成为欲望的奴隶,那么即使求财得财,求名得名,又有何意趣?
6.将欲望加以升华。名利财权知足常乐,上进求索永不止步。人不可能无欲,若将贪欲加以升华,在知识和事业上不断求索奋斗,永不知足,则可以使人们从弱者变成强者,从失败走上成功,从苦难走上奋斗,从贫穷走上富裕。
在人类的历史上,在事业与知识上的不满足,已经产生了许多真正的进步和改革。人类需要改进和提高自己,需要改进和提高周围的世界。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将这种不满足的心态转移到对知识和事业的追求和奋斗中去,从而创造更加辉煌、完美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