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中记载: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晋朝时,石崇家财万贯,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巨富。石崇经常在家里大摆酒宴,请一些当世名人喝酒作乐,但他却有一条离奇的规矩:每次喝酒时,都叫美人去劝酒。若有客人不喝,就把美人当场斩首,没有丝毫通融的余地。
有一次,王丞相和王大将军一起去拜访他。王丞相一向不能饮酒,但害怕石崇杀人劝酒,于是屡屡勉强干杯,最后喝得大醉。而王大将军则与他相反,劝酒时他坚决不饮,致使三个美人接连人头落地。
事后,王丞相责备王大将军视死无睹,王大将军却说:他自己杀他的家人,关你我什么事!
石崇与王大将军,一个把杀人当儿戏,一个视杀人如无睹,都是残暴之徒。现在,我们撇开他们残暴不谈,只来看看他们性格中的另一大缺陷。
细细一想,我们就很容易发现,石崇和王大将军在做人方面,都缺少足够的“弹性”。他们都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始终以一种刚性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去对待不同的人情世态,因此而不惜杀人流血。
放眼天地间的万物,只有硬度的东西容易断,只有刚性的东西容易碎裂,唯独富有弹性的物体在一定的限度内能适应外力,保持住自身的完整,充满生命的活力。
风有弹性,不是一味地肃杀,也不是一味地和煦,它顺时而动,既能解落三秋叶,也能催开二月花;
水有弹性,不遇见险阻时明净如镜,温软如带。可一旦被激发、被挤逼,则会变成惊涛骇浪,化成飞瀑涌泉,能一泻千里,无坚不摧。它因机而变,既至柔至和,又至刚至猛;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松紧带比皮带具有弹性,它柔韧而有力度,伸卷随心所欲。而皮带在肌体剧烈运动时,不是箍得人受不了,就是很快断裂。
塑料比玻璃具有弹性,它能抵受住外界的巨大压力,承受一切碎、打、挤、压。而玻璃轻轻一摔,便会应声而碎。
由此可见,弹性是事物的张力所在,活力所在,因而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不妨说,凡富有弹性的东西,也便是最有耐力,最有韧劲,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物,需要弹性;人,同样需要弹性。
《淮南子》书云:“盈缩卷舒,与时变化”;《荀子·仲尼》中说:“君子时屈则屈,时伸则伸也。”讲的都是做人要有弹性。(www.xing528.com)
武王伐纣之后,天下归心,人民都尊奉周王朝,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朝的臣民为耻,要坚持所谓“正义”,不吃周朝粮食,拒绝更新、改造,隐居在首阳山,每天采薇菜充饥……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就成为必然。当然,为正义事业而死则是另外一码事。
《庄子·盗跖》中记载:春秋时,鲁人尾生与一心爱着的女子相约,在一座桥下幽会。结果,尾生在桥下等了很久,那女子也没有来。这时,山洪暴发河水涨了,他为了守信,竟不肯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了。
伯夷、叔齐不识时务,尾生则不知变通,精神可佳而不可取。实际上这都是头脑僵化、缺乏弹性,不知审时度势的结果。像他们这样做,有时很不值得的。因此《盐铁论·褒贤》中评论说:“伯夷以廉饥,尾生以信死,由小器而亏大体,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伯夷因讲所谓“廉洁”而饿死,尾生因讲所谓“信用”而丧命,因小失大,这是一般人的小节小信,死在山沟里也没有人知道。)
与此相反,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因为做人有弹性,不抱残守缺,从而避免了无谓的牺牲。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公元前399年70岁时,被控告为不信上帝和腐蚀雅典青年而遭审讯并判以死刑,在做了一次著名的辩护演说而未能改变判决的情况下,他不听朋友要其逃走的劝告,为维护法律,饮鸩自尽。无独有偶,公元前323年,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雅典占统治地位的反马其顿派别指控犯有“渎神罪”。亚里士多德想起了76年前老师的命运,他毅然逃离雅典,边逃边说:“我不会给雅典第二次机会来犯下攻击哲学的罪行。”
在我国古代有一条“韬晦之计”,作为在一种特殊情况的处世态度。其实此计的核心就是做人要有弹性!
韬晦计有小、中、大之分。
“小韬晦”是为顾自身利益,为近名近利计较。历史上苏秦的改弦易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惠王因本国实力还有限,又很不喜欢外来的游士说客。所以苏秦关于用武力统一各国的“连横”学说,尽管是嘴皮磨破,好话说尽都未被接受,苏秦本人自然也未得秦惠王重用。在这种客观情势下,苏秦为谋求官位,积极改变方针策略,倡导“合纵”,游说六国结为联盟,抵抗强秦。这样一来,他终于走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官运亨通之地。苏秦作为一个出身低微的读书人,之所以能当上赵国的国相,走遍六国,使各国君主闻风而服,除他本身不畏艰苦和勤学而成的过硬本领外,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具有积极调整自己,决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做人“弹性”。
“中韬晦”以屈求伸,大智若愚。三国时的刘备,堪称这方面的奇才。刘备被吕布占了徐州、小沛后,没个栖息之地,只得带着残兵败将,到许都来投奔曹操。在这许都,汉室宗亲刘备与董承、王子服等十个汉室老臣,在汉献帝下的杀曹之衣带诏上签名,准备借机杀死曹操,光复汉室,为防曹操暗害,刘备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后来,刘备寻找机会脱身而去,在外面建功立业,成为蜀国的开国之主。试想,若不是刘备身怀能屈能伸的做人弹性,栖身许都时就可能被曹操一刀杀了,何来以后的三足鼎立?
“大韬晦”则有为而至无为,四大皆空,求得命之至达。“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对此运用得最为得心应手。当年,他曾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在汉朝的江山稳固后,张良不求闻达于诸侯,从仕途中激流勇退。从此后隐逸逃名,不再过问世事。张良能善始善终,从而避免了韩信那种“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难道不是有赖于他那功成身退的做人弹性吗?
在日常生活中,大事清醒,小事糊涂,也是一种做人的弹性。
人们常说:“原则问题不让步”、“不能拿原则做交易”,这是对的。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原则问题”、“大是大非”呢?在许多时候,大量存在的还是一些非原则的认识分歧、个人纠纷、生活琐事。对这类问题,有的可讲清道理,有的则很难说清,有的也没有必要说得那么清,不妨马虎一点,糊涂一点。该刚的时候刚,该柔的地方柔,该清醒的时候清醒,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人若多了这么一点弹性,不但与别人的关系处理得和谐,自己也省却许多的烦恼。若事无巨细,都太顶真、太固执、太板滞了,不少好事就办成了坏事,或是好心没好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也搞得喷烟冒火。
总而言之,为人处世中少了弹性,是万万不行的。宋代学者李侗说得好:“求弊之术,莫大乎通变。”弹性的意识里综汇了韧劲、忍让、耐性和智慧。本乎此,为人处世还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宜、因时而动,因机而变,多讲点弹性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