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间接的描述。按照多伊奇(Deutsch)的说法,提出模式有诸多好处,如组织、解释、预测等。我们可据此将模式分为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两类,结构性模式只能描述某种现象的结构,而功能性模式则从能量、力量及其方向等角度来描述各系统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34]这里提出的传播模式,属于功能性模式范畴,我们在实际研究中更加注重其中的思维变化和体系建设问题。
1.国家形象塑造需要互联网思维
从Web1.0的门户时代到Web2.0的搜索∕社交时代,再到Web3.0的大互联时代,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就像电力和道路一样,它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当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把每个个体和任一终端彻底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智能生活时代就真的来临了。在这样的时代,平等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去中心化变作常态,任何的垄断(包括生产、销售、传播等)都将成为不可能。因此,个人信息的传播也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罢,都要向互联网思维转变。所谓互联网思维,即必须适应新兴媒体即时和海量传播、平等和互动交流的特点,改变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重视首发首播,借助商业网站的技术和平台,扩大移动终端的覆盖面。[35]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互联网建设,倡导互联网思维。在2014年2月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就谈道:“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36]之后,在“8·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指出:“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37]但是,囿于传统思维,我们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对传播个体的重视程度低,对共治共享的理念了解不深,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表现尤甚。实际上,互联网的触角已深深进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化信息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无论是否情愿,与其抗拒,不如拥抱,接受互联网思维越早,经历的阵痛越短,改革的成本也就越低。
2.国家形象塑造需要完善现代传播体系(www.xing528.com)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各类媒体以行政区划为主进行建设,层级分明,条块分割现象明显,很难形成现代传播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如果我国的传媒体系不进行现代化改造,国内舆论的多元化趋势将使国际传播复杂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互动话语就很难形成,也就不可能在国际社会拥有话语权。因此,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互联网思维
首先,现代传播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一方面,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其次,现代传播体系的核心是打造一批新型媒体集团。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确保导向的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38]我们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