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梦的未来发展方向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梦的蓝图下,民族精神在未来还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首先,民族精神是团结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谈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容忽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再者,在实现中国梦的将来,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塑造强大文化、经济、政治等的重要保证。

中国梦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立身于世界的重要精神资源。民族精神因此也成为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成为一个民族置身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力量。十八大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深水区的社会现实,都要求必须将民族精神放置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对民族精神的深入把握与体认,是一个民族认清自己过去所走道路的需要,更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走向未来的需要。在中国梦的蓝图下,民族精神在未来还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首先,民族精神是团结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的产生是一个遥远的过程,是个体的精神状态发展为群体的精神状态再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精神在不断的发展和沉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民族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民族先进文化精神浓缩了一个民族创造领域的至高成果,折射出该民族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境界。”[17]这样一种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有着不同亲缘和地缘背景的56个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呈现出共同的文化精神。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在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在共同的民族精神支撑下渡过了无数难关。足以见出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伟大而深远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形成坚固而又强大的精神共同体,形成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内在精神河流的民族灵魂,使得在民族陷入危难时刻时,这样一种流淌于民族血液之中的同生共苦、众志成城的精神气概成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苦难的精神纽带。

中国梦有着广泛的适用度,它不是哪个党派、哪个利益集团、哪个阶层的,而是全体人民大众的,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追求和行动实践的向导指南。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集体愿望,也是全体人民强烈的现实要求和未来愿景。它既是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国之梦,也是每一个人完善自身、追求美好未来的发展之梦,是凝聚全体中华民族奔向伟大复兴之路的精神动力。要让全国各族人民像战争年代一样披荆斩棘、破浪前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勇于奉献,就要用民族精神来武装全民族,众志成城,一往无前。

56个民族56朵花

一个优秀民族的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汇聚、融合的过程,同样,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为一个民族提供了增强其文化认同和凝聚力量的砝码民族融合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民族精神的融合以及不断体认,使得一种共有的价值观和意识逐渐形成并显得稳固有力,这样一种精神纽带的成型逐渐成为维系和凝聚民族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机制。民族精神因此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劲精神资源,同时中华民族精神成为积淀民族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的重要精神动力。民族凝聚力在民族精神的强化中逐渐增强,从而推动民族精神深入渗透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扩大了民族精神的辐射深度和广度。民族精神也便成了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指向,民族凝聚力也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屏障。

其次,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谈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容忽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民族精神则是中华文明得以始终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综合体现。在对中国梦的深入理解和解读中,我们不难看出的是,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屈辱历史中从未失落的精神家园,从“天朝上国”的虚幻之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曾经在世界的东方绽放出无限光芒的国度和民族一度陷入国破家亡的境地。也正是在艰难的困境中,国人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失落,在民族精神的激励下,一条充满了惨痛失败却不断向前的中国复兴的道路在历史的车轮中缓缓展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形成了日渐丰富的精神内涵。面对一个奋发图强的新时代,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重要的精神印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共筑中国梦,共创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民族精神在时代背景下显现出新的旺盛生命力。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改革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所形成的牢固的民族精神便成为抵御外来风雨的高墙,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能量。回眸远望,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成果正是在民族精神的支撑与推动下逐步向前稳步发展的,也正是在崇高的民族精神的推动下,中华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逐步向前迈进。

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每一个中国人将自己的梦想变为发愤图强的精神力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便会汇集成民族精神的磅礴大河;只有每一个人在梦想中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梦的实现才会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和付出中逐渐变为现实。

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中华民族终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但有民族精神做后盾,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脚步必将充满执着和坚定。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中国梦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系列使命,都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推动这一系列伟大使命走向前进、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始终是久远地成长于中华大地上的民族精神。

再者,在实现中国梦的将来,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塑造强大文化、经济政治等的重要保证。中国梦的实现,是包括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和国家全面复兴,也就是要成为文化强盛、经济发达和政治自由民主的国家。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养料和价值导向。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浇筑和疏导下,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征途上,不至于由于物质的丰富而导致精神的膨胀,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利欲膨胀,私念泛滥,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失衡,精神文明坍塌,社会处于乌烟瘴气之中,那社会越发达,国家就越混乱,人类的文明将会被践踏,国家的发展目标将会成为泡影。所以民族精神在中国梦的实现中举足轻重,这种软实力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将会越来越重要。

1998年的抗洪现场

在中国梦的实现中,文化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自豪,是振奋民族自信心、凝聚各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武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复兴,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盘活和社会正能量的发挥,同时,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和综合国力的反映,已经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竞争将成为日后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之间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输出,这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输出,也是民族话语权的传递,是民族声音在世界的身份认同,同时这也是物质财富的竞争。美国大片在世界市场的垄断,不仅是美国霸权意识的体现,更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利益和国家自信。为此,我国也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政策转变,就是最好的例证。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生产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品质优秀的、格调高昂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都要看是否发扬了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

经济,更是目前国与国竞争的最重要内容,只有经济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国家才能振兴,民族才能自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将经济的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中国要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继续发扬乐于奉献、勇于牺牲、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革命主义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直至最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也会愈加强烈,这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目前我国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还和人民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提高和完善各种社会制度,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是在发展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比如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有许多不合理地方、人民群众的一些基本权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还普遍存在、社会养老制度有待于完善、行政干预司法与政府强占农民耕地等现象屡见不鲜,以及社会上以权谋私、强买强卖、贪污腐败、官商勾结、唯利是图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都是实现中国梦的障碍,是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声音。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依法治国等措施外,首先要在民族精神上感召每一个人,实现以德治国,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自律自强,遵守社会公德,尊重道德规范,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厚德、诚信、孝亲、勤奋、自律、知耻、向善、助人、自强等优秀的民族精神武装每一个人,这样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法治是一种手段,但德治才是根本。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在过去、今天和未来,都将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保障,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注释】
(www.xing528.com)

[1]王希恩:《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载《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

[2]荣长海、姜晓梅:《关于民族精神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载《道德文明》2003年第4期。

[3]冯秀军:《民族精神及相关概念试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2期。

[4]苏海涛:《“三个代表”与中华民族精神》,载《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增刊。

[5]李宗桂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13页。

[6]蒙培元:《怎样理解民族精神》,载《学术月刊》1992年第3期。

[7]刘海涛:《发展先进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载《光明日报》2003年8月26日。

[8]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9]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0]张峰、袁廷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讲座》,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48-649页。

[12]欧阳康、栗志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民族精神视角》,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3]孔庆榕、李权时:《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14]陈伟群:《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辩证关系》,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82-683页。

[16]转引自陶善才:《青春正能量》,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5-16页。

[17]丁少锋:《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