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传统文化”?其次,还得弄清楚传统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传统”。关于“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一般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一个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根据现在通行的解释,我们通常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一种文明形态在不断演化过程中汇集而成,能够反映其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从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应当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便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形态。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先民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包括各类遗址、遗存、文物、文献等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以非物质形态流传下来的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礼仪、习俗、手工艺、技艺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因为它们都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也是我们当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文化基础,同样也是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想实现美丽中国梦,就必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经过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继续发展的前提。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文化霸权主义渐渐抬头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能很好地传承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可能要面临被异族异域文化逐渐一体化的威胁,我们的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也会受到严重威胁。正如人们常说的,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必然会走向灭亡之路,面对亡种的危险,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和传承,为此,作为当代中国人必须多措并举,传承好、保护好中华优秀文化遗产。(www.xing528.com)
今天我们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是要用传统文化来装点门面,也绝不是要把传统文化仅仅当作研究对象,正如有学者[3]所说,对当代中国人来讲,传统文化并不能简单地看作“博物馆里的展览品”,相反,作为我们的文化血脉,传统文化正在以各种形态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同样,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来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要做一项考古工作,只是把一些死的东西挖出来供人展览和欣赏,我们要自觉地立足现实生活本身,把传统文化看作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用它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厚度。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大国,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结构上也有着自己的层次和功能分工,传统文化中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价值性内容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经典文献则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生活中的服饰器物则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又是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民众都深深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传统文化与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换句话说,在已经迈入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弘扬遥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有学者如此回答:“时代越现代,传统似乎离我们越远,我们重视传统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历史也是割断不了的,我们思考中华民族的今天与未来,必须要面对我们的传统。传统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4]的确,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如同我们的生物基因,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即使你的生命不在,这种文化基因还会传给你的后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漫长的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有着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基础,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当代影响同样也表现在语言、地域、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构成了我们共同心理素质的核心,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可以称得上一个共同的民族,重点在于文化上的关联,中华民族更强调一种‘文化群’,而不是血缘上的种族”[5]。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的“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6]。今天,当我们试图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时,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中形成的那些优秀价值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学习,“这些价值不仅对当代中国人有重要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国需要面对世界、走向世界,但这一切必须以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基础,实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伟大复兴,只有这样,在全球化当中,才能保持自身民族的独立性,才能为全球化做出独特的中国贡献”[7]。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呢?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复兴或者叫作传统文化热的出现,正是当代社会对自身文化建设的反思,也是对当下文化领域出现的乱象的一种补救。当前,传统文化的确面临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之下,人们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灵魂的栖息地,于是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就成为必然。学者郑家栋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复兴’始终是与强国梦联系在一起的。可是人们今天已经开始注意到所谓‘文化复兴’可能较之政治经济意义上的强盛更为复杂,也更需要假以时日。今天人们通常只是从‘道德’功能层面理解传统经典,无论是倡导读经者还是反对读经者都是如此。而实际上,经典所凝聚的乃是我们民族数千年的生存经验,数千年的过滤与沉淀,数千年的整理与反思,这条线索始终没有中断,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财富!完全脱离了这条主线,我们根本就谈不上真正理解和把握我们民族的现在与未来。”[8]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今天所谓“复兴传统文化”,“意味着把历史上的源头活水接引过来,浇灌我们现实的土壤。‘复兴’的实质性内涵绝不是用‘传统’取代‘现代’,不是要回到某一个原点,或者恢复某种过去时态的东西,而是意味着重新确立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重建我们民族的历史叙事,建构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底蕴的现代文化,包括民族特色的哲学、艺术、宗教、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民族文化复兴”本质上不是因循而是创造。复兴不是复古,更不是食古不化,而是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复杂的现实生活对接,用传统文化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