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文化中国之梦,文明中国之梦,是在全球重建中国形象之梦。中国梦的提出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先进模式,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点,发展出的中国对世界想象的一个理念体系,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梦是对具有普世性的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通俗化表述,是一种国际化地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人类共识。中国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历史性体现,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做出了世界性的新诠释,并参与世界文化秩序的重构,寻求在全球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
文化中国之梦,蕴含着在经济上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博大浩瀚的文化精神、开放进取的文化品格、崇尚和平的文化理想的由衷愿望。作为中国形象在文化层面的投射,文化中国意味着在文化上全面传承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话与交流,广采博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时俱进,打造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中国形象。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无论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建设和谐社会,都需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由于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一个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文化中国,将会展示中国国际形象的最具体、最亲切可感的一面。文化中国也意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在21世纪的新生,意味着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不断展开的创造性开拓。
历史上形成过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这一方面与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有关,另一方面更在于中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对周边民族和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对话交往成为人类普遍价值体系的今天,一个新的“文化中国”应该是一个统一的,但同时又充满魅力的多元文化竞相发展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尊重人类所有文化价值的中国。一个热爱和平,富于创新,豁达、开放、理性的文化中国必将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信赖与尊重,也必将早日实现和平崛起的民族理想。
甘肃积石山县三坪村出土的彩陶王
面对新环境、站在新起点,中国的“文化复兴”显得尤为必要。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为“文化复兴”提供基础。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一方面,人们生活改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促进了许多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新制度的形成,丰富的经济生活提供了广泛的文化素材。概言之,强大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和动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化复兴”提供平台。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交流变得十分快捷和畅通,公众文化空间不断扩大,人们随时随地创造着、接受着、传播着各种文化。中国目前已拥有近13亿的手机用户和超6亿的网民,“文化复兴”在信息时代能达到更广泛、更深入、更迅速的效果。人文资源的丰富厚重为“文化复兴”提供支撑。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灿若星河的文化名人名作,其中蕴含着无数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思想精华,且随着文化交流,中国优秀文化在外国社会深受推崇。中国更要通过“文化复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全人类先进文明,重树文化自信、铸造文化品牌。社会环境的多元开放需要“文化复兴”提供精神支柱。处于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呈现多元开放特性,以经济关系的变革、民主法治的推进、社会阶层的分化、人口流动的频繁、思想观念的差异、利益诉求的觉醒等作为表征。人们在面对这种复杂环境的过程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迷茫彷徨。强化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和理想信仰的坚定性成为普遍渴求,也是“文化复兴”的关键作用。
“文化的力量在根本上是精神力量,是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要素。”[24]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根本上是对中国精神的塑造和张扬。一是强大的情感凝聚和价值认同。每个人都为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辉煌成就而骄傲,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自豪,自觉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利益。二是强劲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文化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品格将会绽放得更加充分,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充分迸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三是发达的文明程度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复兴之时的中国,将是一个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更高的国家,将是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高的国家。人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蔚然成风,社会思想解放,民智大开;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四是引领时代、影响世界的先进思想。坚持科学精神,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纳、融汇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批划时代的文化作品和产品,才能在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
【注释】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译序第20页。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译序第20页。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译序第20页。
[4]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55页。
[5]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年,第175页。
[6]弗罗姆:《梦的精神分析》,台湾志文出版社1971年,第105页。
[7]宇文利:《中国梦的文化意象及其表现》,载《中国文化报》2014年3月11日。
[8]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9]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www.xing528.com)
[10]转引傅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传播路径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11]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9页。
[12]丰子义:《文化自觉与全球视野》,载《光明日报》2014年6月4日。
[1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14]沈壮海:《文化自信的基点应确立在哪里》,载《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0日。
[15]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载《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6、17期。
[16]郝永平、黄相怀、田田:《历史维度中的中国梦》,载《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5日。
[17]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94页。
[18]陈彦:《重新发现文化中国 中国人应实现中国人的梦》,载《人民日报》2013年9月13日。
[19]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353页。
[2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7页。
[21]赫尔德:《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0页。
[2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145页。
[23]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源流与时代内涵》,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4期上。
[24]叶文成、王玉斌、康福升等:《中国梦的文化图景》,载《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