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文化自信的现实选择

中国梦:文化自信的现实选择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继、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开放的胸襟。中国文化自信的危机始自近代。将文化自信的基点立于当下,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文化自信的现实选择

所谓“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我们可以在三个层面上理解文化自信。首先,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继、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所在,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其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在外来文化面前,不自傲、不自卑,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的反映;认识到文化各有所长,对外来文化能够辩证取舍,积极地吸纳其精髓为我所用,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再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文化发展前景的主动把握。不是一味地陶醉在过去的荣光之中,以长远的眼光把握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勇敢地推进现有文化体系的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这是文化自信的最高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问题。自觉和自信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够激发和深化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向的目标,是文化的自强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盘桓在北方山岭之上的万里长城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在古代,中华文化自成一体,以儒释道相互交融为体系特色,虽然佛教文化来自印度,最初传入中国也曾产生文化碰撞与冲突,但终被原有文化所消化和融合,而形成新的整合性的中华文化体系。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以儒家核心文化为主体的体系持续同化并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由此呈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这样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必然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体系。而且,在古代东亚地区,中国是实力最为强大且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与朝贡体系中“天朝上国”地位相对应的,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中国文化自信的危机始自近代。鸦片战争开启了西方列强入侵的中国近代史。不过,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华文化对于外来西方文化的基本应对策略,文化主体性并未彻底丧失。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意味着近半个世纪的洋务运动失败,而且意味着中国文化自足性的丧失。(www.xing528.com)

当下国人日渐增强着的文化自信的特征之一,便是以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传统文化为重要指向。文化自信中的这种特点,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出现于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笔下,他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财富像权力一样也被看作是优点的证明及道德和文化优越性的显示”。[13]亨廷顿以经济发展为文化自信与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性条件,同时也努力从文化角度寻找经济成功的内在奥秘。在这两种视角的结合中,他从整体上描述了东亚人在其经济上获得成功之后对其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及其文化自信的复兴,也具体论述了中国的情况。他以“赞美儒教是中国进步的根源”来描述当时中国复兴的文化自信。

将文化自信的基点立于当下,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文化发展中,只有现实的、生动的当下实践,才是唯一的活水源头,才是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外来的交汇点。优秀传统通过当下的转化而得以新生,美好未来通过当下的实践而得以奠基;外来影响通过当下的消化而得以择用,本土特性通过当下的创造而得以弘扬提升。只有立于当下的文化自信,才是核心性的文化自信。“如果缺乏立于当下的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将会流为思古之幽情,成为无力应对现实和外来文化冲击而只能暂避一时的‘精神慰藉所’,创造未来新文化的自信与活力也将会因缺乏当下的根基而无以真正挺立和激活。”[14]古往今来,大凡处于文化强盛时期、立于文化发展制高点上的民族和国家,无不表现出对当下文化及其发展的高度自信。

我们提倡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要排斥外来优秀文化。任何国家要在世界文化之林拥有一席之地都不可能独守一隅。但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辩证地加以取舍,决不能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决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不能丢掉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和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如此,还要强化融合,实现中国化、本土化。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开放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互动的。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在更好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进行及时的总结并使之发扬光大,以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