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的文化解读:记忆、历史与梦的结构

中国梦的文化解读:记忆、历史与梦的结构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梦中,储存在记忆中的以前的人物、影像及事件可能被强化回忆出来,并常把关心的事物编织到怪诞的及瞬息的梦的结构中。实际上,由此而开始的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解梦学说,也正是一种文化解读的过程。诸如庄生梦蝶、黄粱一梦、梦笔生花、江郎才尽、南柯一梦等,都是历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梦故事。精梦,由精神状态导致的梦,是凝思入神所做的梦。病梦,是人体病变的梦兆,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人体的阴阳五行失调而造成的梦。

中国梦的文化解读:记忆、历史与梦的结构

梦是人在睡眠中发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象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一般认为,睡眠时并不是全部大脑皮层都处于不活动的抑制状态,局部的大脑皮层细胞仍在活动,有时受个人记忆痕迹,以及个人活动时的情绪波动的影响,从而就产生了梦。中国古代将做梦的原因分为生理和心理机制两方面。从《左传》中关于晋侯做病梦的分析中,就可以发现梦的形成原因有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的生理现象和心理变动可能会在梦中有相应的反映。所以梦这种人类活动,既具有生理特征,又具有心理特征。

梦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大脑在清醒状态时具有准确收集和处理意识的功能,而在睡眠时大脑在接触并处理这些意识信号时便生成了梦。多数研究认为,梦是由大脑在快速动眼睡眠期脉冲周期性冲动产生的意识活动及其想象形成的。但梦的内容多来自于人的活动和思虑,也可来自于身体内外的刺激感觉,其中睡眠环境梦境有绝对的影响。进入睡眠期,大脑可以将外界信息组接和整合到梦的内容中去,整合的形式多为象征及联想

而梦的心理学特征,则是指一个典型的梦的叙述,常常包含幻觉、妄想、认知异常、情绪强化及记忆缺失等特征。梦是以生动的充分形成的视觉领域绝对优势的幻觉想象为特征。在梦中,储存在记忆中的以前的人物、影像及事件可能被强化回忆出来,并常把关心的事物编织到怪诞的及瞬息的梦的结构中。在大多数梦中,听觉、触觉运动感觉的叙述也较普遍,味觉及嗅觉幻觉想象较少,而痛觉的幻觉想象则十分罕见。梦的特征是显著的不确切性、不连续性、未必可能性和不协调性。

史前时期,原始人类有关梦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宇宙和灵魂的看法。原始人往往把梦看成是神的指示或是魔鬼在作祟,古人也以梦算命,而在一些宗教的教义里,梦则是联结灵魂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尽管这些解释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有时的确会给人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已出现的甲骨解梦、占筮解梦和星象解梦,其理论便认为梦是神授的,而其释梦方法基本上是借助与梦境无直接关系的甲骨上的裂纹、卦象、星象等进行预测。“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庄子·齐物论》)“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列子·周穆王篇》)“魂茕茕其神交兮,精诚发于宵寐。”(《汉书·叙传》)实际上,由此而开始的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解梦学说,也正是一种文化解读的过程。

甲骨文的“梦”字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占梦的记载,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提到占梦最早的人物是黄帝。皇甫谧《帝王世纪》曰:“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醒后黄帝自我分析:“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性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力牧两位名臣。参照国内外许多原始民族的情况,如果说黄帝的时代已经出现占梦,那倒完全有此可能。黄帝和尧舜禹时代的梦与占梦活动,都系远古的传说。(www.xing528.com)

在中国历史上,从殷人开始,梦和占梦才有了可靠的记载。殷人的甲骨文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梦”字。甲骨卜辞中有关殷王占梦的记载也很多。而且殷王总是问,其梦有祸没有祸,其梦有灾没有灾。这说明,殷王对其梦的吉凶非常关心,也说明,占梦在殷王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殷王在卜辞中所占问的梦境或梦象,有人物、有鬼怪、有天象、有走兽,还有田猎、祭祀等等。

周人灭殷之前,梦的传说和占梦活动也极为频繁。据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事前都做过不少吉梦,预兆着大命周人代殷。从《周礼》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周人在占梦时把梦分为六类:“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所以在春秋时期,各国诸侯无论遇到战事还是进行祭祀,都爱疑神疑鬼。至于梦象和通梦者的情况,这时比殷周时期要复杂多了。第一类梦象和通梦者是神灵,有天、天使和河神等;第二类梦象和通梦者是“厉鬼”,多指梦者仇敌的鬼魂;第三类梦象和通梦者是先祖、先君之灵,一般视为吉梦;第四类梦象是带有象征意义的日月、河流、城门、虫鸟之类。《左传》诸多对梦的记载,反映了那个时代占梦在社会上的影响。孔子虽称“不语怪力乱神”,然对梦同样是很虔信的。孔子晚年曾经说过:“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哀叹的是周公之灵不再给他托梦而提供新的启示了。可见,孔子虽非事事占梦,然而确实受到占梦的影响。可见,占梦在文明肇始的远古就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北邯郸的黄粱美梦卢生祠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中,有关梦的故事更是不一而足。诸如庄生梦蝶、黄粱一梦梦笔生花、江郎才尽、南柯一梦等,都是历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梦故事。中国古代根据梦的内容不同,把梦又细分为以下十五类:直梦,即梦见什么就发生什么,梦见谁就见到谁。象梦,即梦意在梦境内容中通过象征手段表现出来。因梦,由于睡眠时五官的刺激而做的梦。想梦,想梦是意想所做之梦,是内在精神活动的产物。精梦,由精神状态导致的梦,是凝思入神所做的梦。性梦,是由于人的性情和好恶不同引起的梦。人梦,是指同样的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感梦,由于气候因素造成的梦为感梦。时梦,由于季节因素造成的梦为时梦。反梦,反梦就是相反的梦,阴极则吉,阳极则凶,谓之反梦。借梦,也就是托梦,神灵或祖先通过梦来向后代预告吉凶祸福。寄梦,就是人的吉凶祸福在别人梦中出现。转梦,是指梦的内容多变,飘忽不定。病梦,是人体病变的梦兆,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人体的阴阳五行失调而造成的梦。鬼梦,即噩梦,梦境可怕恐怖的梦。

而中国古代人解梦,一般有七种方法,称之为“占梦七法”,分别是直梦法、测字法、谐音法、象征法、五行八卦法、演绎法(推理法)、反梦法。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的占梦文化也有了不少的成果,《占梦书》《梦书》《解梦书》《周公解梦书》《断梦秘书》《梦林玄解》等,还有众多的民间解梦方法,都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神秘莫测的梦做出文化读解。因此,中国梦文化应当包括谈梦、记梦、写梦、论梦、图梦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理论阐述、奇闻逸事、神话传说、成语典故、各种形式的梦文艺作品及其评论等等。另外与梦有联系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等领域的文化现象,也都属于梦文化的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